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天價漫遊費」引發關註,消費者呼籲推出更多境外遊套餐

2024-08-20社會

近日,上海老人出國旅遊遭遇天價漫遊費一事引發廣泛關註。南都灣財社記者註意到,這位老人在落地尼泊爾後,行程開始前發了條朋友圈便收到電信公司的話費超500元的提醒短訊。隨後被多次超額熔斷後,老人先後十次自主恢復手機號的數據漫遊功能,最終回國後產生了高達1.6萬元人民幣的話費費用。

對此,上海市通訊管理局表示,近年來均未收到關於「國際漫遊天價費用」之類的投訴,該使用者反映的情況,為極個別案例。下一步,將指導行業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持續完善國際漫遊資費提醒機制,助力使用者合理消費:一是最佳化國際漫遊資費公示服務,讓使用者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相關資訊;二是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全方位最佳化使用者提醒、風險控制等能力;三是結合「隨申無礙」「五心服務」等品牌,針對老年使用者的特定需求,探索推出更多、更好的適應力服務。

電信曾下發提醒短訊,投訴使用者10次自主恢復數據漫遊功能

據媒體報道,近日上海市民王先生反映,去年12月,家中68歲的父親去尼泊爾旅遊了8天,在落地尼泊爾後,老人在開始行程前,發了條朋友圈,之後就收到了電信公司發來的短訊,提示話費已超500元,而等老人回國後發現,最終賬單竟然高達1.6萬元。雖然此後他們一家與電信多次協商,但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一致。在協商期間,這1.6萬元又產生了近9000元的滯納金。 目前,上海電信已給出費用7折、滯納金減免的解決方案,但王先生一家仍表示無法接受。

對此事件,上海市通訊管理局對此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調查處理常式。根據上海市通訊管理局通報,使用者王某某兩個手機號碼,分別於2019年2月20日、2023年9月6日開通國際及港澳台數據漫遊業務,上述兩個號碼於2023年12月17日-23日間漫遊至尼泊爾,中國電信於12月17日使用者抵達尼泊爾之際,便分別向兩個手機號碼下發落地短訊,告知漫遊資費情況。此後,2023年12月17日-23日,中國電信每日均透過短訊方式,分別向兩個手機號碼發送漫遊費用提醒,後台系統顯示短訊均成功送達。

根據中國電信的規定,系統對當日(台北時間0點-24點)漫遊資費超過500元的使用者進行熔斷,暫停使用者的數據漫遊功能,並行送短訊提醒,使用者可以根據短訊相關提示內容,自行決定是否需要恢復當日數據漫遊功能。

對於此次事件,電信方面表示,其是綜合自身營運成本設計的對應漫遊資費標準,並且在使用者使用數據流量或者語音通話和短訊超額時,會有對應的熔斷機制,暫停使用者的數據漫遊功能,並且發送短訊提醒,使用者可以根據短訊相關提示內容決定是否要恢復當日數據漫遊功能。

根據上海市通訊管理局掌握的情況,2023年12月17日-23日期間,使用者王某某所產生的漫遊資費多次達到熔斷標準,因此中國電信的企業系統自動觸發熔斷,暫停使用者數據漫遊功能,並向使用者下發提醒短訊,但使用者本人先後共10次自主恢復兩個手機號的數據漫遊功能,由此產生了相應的流量漫遊費用。

上海市通訊管理局表示,經調查,上海市通訊管理局認為上海電信經營過程中無違反相關規定的情況。上述事件,目前正在依法依規辦理中。

出境遊熱帶動營運商國際業務實作高增速

今年以來,中國跨境遊市場雙向升溫。日前,途牛旅遊網釋出【途牛2024年上半年度旅遊消費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出境遊使用者出遊人次同比去年增長超3倍。據多個旅遊平台統計,日韓、新馬泰以及正在舉辦奧運會的法國等都是今年暑期出境遊的熱門目的地。隨著對中國免簽的旅遊目的地國逐步增加,暑期出境遊市場看漲。截至目前,國際客運航班已恢復至2019年的近八成。航旅縱橫數據顯示,7月1日至7月21日,中國出入境航線實際執行客運航班量超過4.4萬班次,同比增長約59%;出入境旅客運輸量同比增長約71%。

出境遊大熱,也帶動了營運商們出國漫遊和境外手機業務收入的上漲。近日,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披露了其2024年半年報,其中中國聯通上半年國際業務收入達到60億元,同比增長8.4%。聯通在半年報中公布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出國漫遊和境外手機業務收入實作較高增速,以及全球智能組網、大頻寬專線、聯通雲及物聯網等主要產品收入的快速增長。南都灣財社從聯通半年報中了解到,聯通上半年的國際漫遊出訪收入增長45%,移動預付費收入實作64%的增長。而中國移動2024年上半年,國際業務收入同樣同比增長16.3%,達到118億元。

在取得國際業務向好業績的同時,三大營運商都提供了多樣化的國際漫遊資費套餐,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到,中國移動的境外漫遊的流量套餐針對不同區域推出多國、多地流量包,方便出行於多國的使用者選擇。而電信的境外漫遊套餐則是推出1日、4日和7日或者月包的暢享流量。不同營運商的境外漫遊流量包均需啟用後才能使用。

境外漫遊資費標準模糊,細分種類多,消費者難分辨

不過在出境遊火熱的同時,目前消費者對於「高價漫遊費」收費並不太認可。南都灣財社記者檢索發現,目前境外漫遊費用普遍在25元以上一天,甚至有的地方或地區流量高達3元/MB,如奧爾德尼島日資費為85元每天。

上述提及的尼泊爾,目前電信在尼泊爾上網漫遊資費為0.01元/kb,值得註意的是,當地並沒有日套餐,而是僅僅按照使用流量收費,而按照電信的規定,這筆費用甚至上不封頂,這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無疑難以接受。

南都灣財社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以「漫遊話費」為關鍵詞檢索,其中關於漫遊話費的投訴高達315條,投訴物件涵蓋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三大營運商。而消費者的主要投訴內容,包括:漫遊資費收費標準未明確告知導致產生高額費用、使用的流量額在流量套餐範圍內卻產生額外收費、購買境外漫遊流量卻被限速無法使用、移動漫遊隨意扣費等,涉訴金額從25元到2500元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較為典型和常見的投訴是關於三大營運商未明確告知收費標準而導致的高額費用。其中一位消費者提到:「在出國前打電話詢問過客服,並且再三確認過日本南韓的境外漫遊及通話費用,在出國後仍產生了不在預期內的高額費用。回國後查詢發現,在公海上的境外漫遊是按照15.6元/分鐘為收費標準,但整個與營運商的溝通期間,並未以任何形式告知公海上的收費標準而直接扣費。」

在向中國電信的AI助手多次申請查詢境外漫遊資費標準之後,客服向南都灣財社記者推播出「資費專區」的入口。隨後南都灣財社記者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官方平台上了解到,三大營運商的漫遊資費都是按照不同地區,即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區域進行劃分,在區域中又分成流量漫遊資費和通話、短訊漫遊資費兩大類。

不過,南都灣財社記者在檢索過程中發現,無論是移動、電信還是聯通的客戶端,客服均會優先推出境外流量包的購買,而非標準資費的說明。此類較為隱蔽的資費標準檢索方式,難免讓眾多消費者對境外漫遊資費的收費標準感到模糊且難以觸達。

消費者呼籲:推出更多「包天」境外遊套餐

有剛去完日本旅行的李小姐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這次出遊用的就是移動的「日本流量包」,單天費用28元,李小姐這次旅行5天,還可以直接購買5天套餐(108元),「很方便,不用換卡,而且不限5G流量跟國內一樣正常使用。」

而另一前往東南亞旅行的汪先生則表示,這次出行同樣提前在APP上購買了無線網絡包。汪先生表示,「這個服務非常好,希望更多地區也有這個套餐。」

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到,中國移動的境外漫遊的流量套餐針對不同區域推出多國、多地流量包,方便出行於多國的使用者選擇。而電信的境外漫遊套餐則是推出1日、4日和7日或者月包的暢享流量。不同營運商的境外漫遊流量包均需啟用後才能使用。

針對境外漫遊的資費標準詳情,南都灣財社記者從三大營運商的官方網站進行檢索梳理,如從電信的境外漫遊資費標準來看,大部份熱門地區的流量收費均為1元/1MB,且每日25元封頂,通話和短訊的收費視不同國家和地區有所差異。中國聯通的境外漫遊資費標準也是如此。

而中國移動的資費專區公示顯示,境外數據流量包按照不同地區劃分為資費封頂並暢享流量的和資費封頂且流量也封頂的,其中大部份國家和地區可以享受到「3元包3M,30元封頂,暢享流量」的服務。

如上述提及的尼泊爾,中國移動推出「一帶一路多國流量權益包」,而尼泊爾適用該套餐,每天流量僅需18.8元,而中國電信目前仍沒有推出該地區的流量包。中國電信客服還披露道,電信的流量資費劃分為設封頂費用的國家和地區,即使用者單天使用流量費用未達封頂費用時,按MB收費;達到封頂費用後,當天流量費用不再收取;以及無費用封頂的國家和地區,即漫遊流量標準資費為10.24元/MB或3元/MB,按KB或MB收費,費用不封頂。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流量套餐包無疑非常方便,只需提前訂好套餐,就可以放心在目的地使用。不過限制於營運商搭建國際網絡、線纜的成本,目前有些營運商可能在一些冷門地區還沒法覆蓋成本推出流量套餐包。

該人士還稱,作為消費者,在出境之前應當將不同營運商的漫遊資費標準進行全面了解,也方便比較出不同營運商的套餐和資費,根據自己的出行時間,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服務。此外,為了避免數據的過多使用,可以將手機的GPRS等數據漫遊功能關閉,防止後台軟件自動更新或接收彩信等產生不必要的流量費用。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考慮更換當地的SIM卡,並選擇適合的語音和數據套餐。值得註意的是,在境外出行期間,消費者應當設定好消費提醒,多多關註賬單資訊和超額提醒,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費用能夠有效規避「高價」漫遊費的風險。

上海通訊管理局也在說明中表示,通訊行業將會持續完善國際漫遊資費的提醒機制,以助力使用者合理消費。一方面是要最佳化國際漫遊資費公示服務,讓使用者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相關資訊。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服務水平,最佳化使用者提醒和風險控制的能力,並且推出更多適老化服務。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孔學劭 實習生 洪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