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馬上評丨衛龍辣條在日本被召回,食品安全「雙標」怎麽解?

2024-10-23社會
近日,中國調味面制品行業龍頭企業衛龍,陷入輿論場的爭議當中。因被檢測出日本禁用的食品添加物TBHQ(特丁基對苯二酚),超43公斤的衛龍「親嘴燒」產品在日本被召回。而衛龍對媒體的回應是:系國家間標準不一樣,產品符合中國標準,安全合規,消費者可放心食用。對於親嘴燒後續能否在日本售賣的問題,衛龍表示按照日本標準調整配方就可以。
同一樣食品不符合日本的食品標準,卻符合中國的食品標準,衛龍公司還表示「消費者可放心食用」,不少中國消費者頓時覺得手裏這根辣條就不香了。衛龍算不算「雙標」呢?為什麽中國和其他國家食品標準就不相同了呢?
先解釋一下什麽是TBHQ(特丁基對苯二酚)。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分類,TBHQ被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級別。這意味著,目前雖然沒有確切的人類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其致癌性,但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高劑量的TBHQ與致癌作用相關,同時有研究表明TBHQ能導致DNA損傷。所以,歐盟部份國家與日本,均要求食品中不得檢出TBHQ。但是,食品當中不用TBHQ,也意味成本將大幅提升,如日本食品中常用維生素E取代TBHQ做抗氧化劑,但前者的價格至少是後者的兩倍。
目前,TBHQ是中國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裏明確允許合法使用的抗氧化劑。也正是基於此,衛龍公司才理直氣壯地宣稱:此次召回事件,僅是由於國家間標準不同,其產品完全符合中國標準。
那麽,第二問題就是:消費者如何看待食品標準的「雙標」?
企業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使用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以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在法律上無可指責。衛龍「碰釘子」是因為這次沒有吃透出口目的地國家的相關規定。但是,公眾關心的問題焦點在於:如何解決中國食品安全標準裏長期存在的「雙標」問題?同一種食品添加物,為什麽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明令禁止,而在中國卻還允許合法使用?
事實上,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基本是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相關標準。這個組織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63年成立的權威機構,其宗旨就是專門負責協調政府間的食品標準,建立完整的食品國際標準體系。就以本次出事的TBHQ而言,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是明確允許TBHQ在特定的食品類別中使用,比如油脂、油炸食品、烘焙食品、即食麵等食品加工過程中。
客觀而言,中國食品安全標準的確是嚴格遵循國際權威標準。但是還要註意到,作為全球協調機構的CAC,在制定標準時不得不有「最大公因數」思維,即,盡可能顧及不同發展程度、不同消費能力的國家。用通俗的話來說,CAC的食品安全標準只是劃出「底線」,而不是更高的標準。
其實類似的「雙標」情況還有不少,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幼兒食用配方奶的期限,最好在6個月內,其考慮因素之一,就是減少發展中國家消費者過度支出。但此建議遭到一些已開發國家反對,因為這點開銷對於他們的消費者而言只是九牛一毛。
這種「落差」也是中國食品標準制訂時會面對的困境。中國的地區發展並不均衡,一線城市消費力與需求可能已不讓日韓、直追歐美,但是還有不少地區的消費需求並不是那麽高端。而如果一味效仿已開發國家的食品高標準,推高的生產成本最後還是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比如,如果禁用了TBHQ,效仿日本那樣用維生素E作為食品抗氧化劑的,可能會帶來辣條的售價升高的問題。到時候,消費者倒是不吐槽食品安全標準「雙標」了,改成吐槽「辣條刺客」了。
有人說過:公共政策的制定,如果不考慮到窮人,是沒有良心;但如果不顧及「富人」,則可能是沒有效率的。如果將這種思路放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上,要解決「雙標」問題,就需要在底線和優質、廉價和高價之間做出更精細的權衡。我個人覺得,不妨在國家強制標準的底線之上,讓一些定位高消費市場的企業,出台高於國標的企業標準,這在國外,並不鮮見。
(作者系消費測評資深從業者)
澎湃特約評論員 王曉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