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崔立東
今年3月,王新發就要年滿60歲退休了,甲辰龍年春節是他在「山上」過的最後一個春節。
從18歲參加林業工作,王新發就沒有離開過一線, 伐木、清林、撫育、植樹,四十年來,林業的活他幹了個遍。
2013年,老王的崗位被調整到森林管護,任務是巡山護林,從此,老王在山林賴恩了家。
10年間,王新發換了多個管護站,嘉蔭縣馬連林場連江營林區連江管護站是王新發管護工作的最後一站,也是他工作生涯的最後一站。
帶著老伴來巡山
2024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沒有花燈和煙花,也沒有親朋好友歡聚,陪老王過節的,除了老伴,只有眼前這座沈默的大山。
老王習慣把管護站叫「山上」,出了管護站就是老王的「山下」了。
連江管護站是嘉蔭縣林區最偏遠的管護站,距離縣城90多公裏,緊挨俄羅斯邊境,11名管護員管護著近6萬畝面積的森林。其他管護員有各自的責任區,老王的主業是駐守管護站卡點,協助其他管護員做好巡山護林工作。
管護站就老王一人,老伴王亞麗不放心,從縣城搬到了管護站陪他,不過,她不開薪金也沒有補助,「老王看林子,我看老王」,老伴笑著說。
「別小看我老伴的作用,她可是我的服務員兼保健醫。」去年10月老王得了「腦梗」,多虧他老伴在身邊及時送醫,悉心照顧,身體恢復得特別好,否則他「早就病退了」。
除了照顧老王起居,老伴也協助他做些巡山、查驗、登記的事務。在管護站,她既是老王生活上的賢內助,又是他工作上的好助手,成為老王離不開的「第二雙眼睛和耳朵」。
守住進山入林的「山門」
馬連林場連江營林區面積近萬公頃,過去是連江林場的施業區,出於生態保護的需要,2010年,連江林場並入馬連林場,林場職工家屬全部撤出,杜絕一切生產生活活動,這裏成了「無人區」。
除了森林管護、林業科研、邊境管理等工作需要外,「無人區」禁止一切無關人員進入。
馬連林場資源辦主任姚強告訴記者,連江管護站卡點是進入連江營林區的咽喉要道,老王的主要職責是看住這條入山通道,24小時不能離崗。在老王的認識裏,這份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責任和擔當,還得耐得住孤獨和寂寞。
作為管護員,老王不僅需要掌握林業政策法規,熟悉林地情況,還要密切關註轄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變化情況,對於涉及防火、偷獵、病蟲害、濫伐林木、侵占林地等一切破壞和威脅到森林生態資源安全的行為和現象,做到早發現早預警。
在管護站,除了看住「山門」,老王還義務擔當起邊境工作的宣傳員、聯絡員,協助邊境管理機關為守邊護邊固邊做了大量工作。
「想到退休,還真有些舍不得」
在深山老林中,管護站的工作枯燥乏味,有老伴陪伴,老王還不覺孤單,「老伴不在時,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2024年2月4日,記者到連江管護站采訪時,老王妻子王亞麗沒在,要過年了,她回縣城的家打掃下衛生,置辦些年貨。
連江管護站地處偏遠,條件艱苦,沒人樂意去。
「沒人去我去!」2021年10月28日,老王初來時,這裏沒電, 沒訊號,室內沒廁所,取暖燒爐子,吃水要到一裏地外的小河裏去挑。
去年,管護站安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電信公司也在這裏增設了訊號塔,但是太陽能發電量僅僅夠看電視和手機充電使用,冰箱和其他耗電量大的電器用不上。看電視也僅夠維持四個小時,手機也因為訊號塔電力供應不上經常沒有訊號。
在山裏生活,有諸多的不便,買生活用品,到最近的村屯要25公裏。
老王說,「夏天,啥好吃的都存不住,最好保存的食物就是鹹菜,單位每月發的600元夥食補助費都沒處花。」
冬天也不好過。管護站唯一的水源被結冰封凍,每次取水老王都得提著十幾斤重的冰鑹鑹冰,大冷的天,每次都鑹得一身汗。
當日中午,記者跟隨老王去取水,騎三輪車走了一裏地山路,又翻越路邊一個護欄,再下到十幾米深的路基下,就到了取水口。老王熟練地用冰鑹鑹開取水口,撇開碎冰,用小桶提水灌到大塑膠桶裏,然後再一桶一桶裝到三輪車上。
一次取水要裝5桶,每桶20公斤,夠老王用一周的。
連江管護站25公裏範圍內沒有人家,「平時連個人影都看不著」,正月十五這天,考慮這將是在「山上」過的最後一個元宵節,老王夫婦倆想和管護站合個影,都找不到幫忙拍照的人。
「呼吸著新鮮空氣,喝著山泉水,聽著鳥語,聞著花香……」想到要退休了,老王「真有些舍不得」。
此時,老王腦子裏想的都是在「山上」工作生活的好事兒,困苦和煩惱都拋到了九霄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