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綜合整新為契機,從破解小區管理頑癥入手,依托自治金專案, 南碼頭路街道 膠南小區充分挖掘小區的人文歷史,精心設計「初心池」「領空間」「紅色小屋」「思源廣場」等12個特色性與功能性兼具的微景觀。近日,記者來到膠南小區,與居民一同感受「行走的膠南」這個自治金專案,給小區環境帶來的變化。
膠南居民區房屋多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共有1573戶,居民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55%以上。居民區啟動「行走的膠南」自治金專案,目的就是要改善小區的面貌。
曾經這塊公共綠地雜草叢生,如今坐擁假山、流水、綠樹、錦鯉,生機盎然——作為「行走的膠南」最大、最具特色的打卡點,「初心池」復制了江南水鄉的秀美,融入了復古國潮元素。為了打造成為真正惠民的專案,其建造前經過多次聽證會的調研,對周圍居民樓和水池的距離充分考察,還控制瀑布流水大小,確保美觀的同時避免聲音擾民。
同樣破舊立新的還有將原先的墻面設計成象征著南碼頭28個居民區的「一家親網紅墻」;在老舊公共綠化帶裏重生的「和諧園地」和「向陽而生」等。曾經荒廢的綠地、圍墻華麗變身,給居民帶來美的享受。
具有60多年歷史的上海溶劑廠曾經位於小區旁,小區居民中有不少是該廠員工,可以說膠南小區是民族工業發展的見證者。在這一背景下,「行走的膠南」誕生另一條精神主線——挖掘歷史、串聯過往,在厚重的歷史中感悟當下。
12個打卡點中,多個點位敘述著上海溶劑廠與膠南小區的淵源。在小區空閑處打造的「思源廣場」,讓人了解上海溶劑廠的歷史;「紅色小屋」中展示著極具年代感的海報、書籍,走進小屋仿佛置身於那些歲月。
「行走的膠南」首席講解員鄭竈坤是溶劑廠的退休職工,也是社區資深誌願者。他說:「有機會和大家分享老廠老小區的故事,讓更多參觀者了解歷史、了解社區的建設,讓他們感受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感覺特別有意義。」
「行走的膠南」專案的成功,源自黨建引領下各方資源的整合。膠南居委會主任陸征宇說:「專案必須得整合依靠更多的資源共同參與,這是大家的共識,正是依靠居民自治、社會共治,最大化整合資源,‘行走的膠南’才能一路走來。」
從專案的規劃、設計到建設、管理,居民區始終堅持「居民自治」的初衷。誌願者與小區繪畫達人趙養正聯手繪制的墻繪,讓原本單調的墻面充滿意境;丁偉修創作的【膠南小區,美麗的家園】,飽含對小區的熱愛;繪畫設計專業的居民徐欣顏看到小區景觀改造後,悄悄地設計一份「路線圖」,以卡通風格將各個點位標註得一目了然。
共建單位也參與到專案共建共治共享中。步入「領空間」,這裏就像「行走的膠南」專案展示廳——黨建共建、誌願者風采、微網格之光、美學膠南等一系列的活動成果一一展示。「領空間」還是共建單位為居民服務的主要場所之一,九紫遇尚在此弘揚甲骨文文化、東道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宣講、華為手機傳授手機攝影技巧、濟德正興中醫門診部為居民義診、浙商銀行上海自貿試驗區分行向居民普及防詐小貼士。
以微更新撬動社區大治理,用小變化、小改善,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在初嘗專案成果的同時,2.0版的「行走的膠南」已在運籌帷幄之中。膠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麒介紹,今後還將結合口述歷史、線上打卡、招募誌願講解員、對接南碼頭歷史陳列館等,從形式到內容,不斷賦予專案更多新的內涵,讓「行走的膠南」走深走實。
文字:趙天予 張嬰婷 易可欣
編輯:倪竹馨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釋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