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黃平縣「五個媽媽團」發揮婦女優勢,以法律權益為切口、以家風建設為基石、以真情幫扶為抓手,探索從根源化解矛盾糾紛。「姨媽調解團」「姑媽宣教團」「舅媽幫教團」「親媽愛心團」以及「事媽互助團」,融合形成了集關愛、宣教、調解、幫教、互助等多維一體的服務格局,為促進社會和諧安定貢獻了巾幗力量。
「有空多來家裏吃飯,跟你們嘮嘮嗑,心裏敞亮!」清晨的陽光傾瀉而下,周麗平在吳阿妹(化名)的熱情招呼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吳阿妹曾經是她的調解物件:「誰能想到,不久前,她還因為家庭糾紛讓我們姨媽調解團‘頭疼’了不少日子呢。」
周麗平所說的「姨媽調解團」,正是貴州省黃平縣為化解家庭矛盾糾紛,集結本地巾幗力量而建立的「五個媽媽團」隊伍之一。
「姨媽調解團」「姑媽宣教團」「舅媽幫教團」「親媽愛心團」以及「事媽互助團」……她們的註入,有效融合形成了集關愛、宣教、調解、幫教、互助等多維一體的服務格局,不僅啟用了「婦」字號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同時也為促進社會和諧安定打下了基礎。
「我以後肯定不會再讓老婆受委屈了」
「你們放心,我以後肯定不會再讓老婆受委屈了,有什麽事我們一定好好商量。」
面對「姨媽調解團」的成員,龍軍(化名)連連表態,並為自己過去的沖動行為向妻子吳阿妹誠懇道歉。
這一幕,得益於「姨媽調解團」的解紛「金鑰匙」——講法律、說權益。
「可別覺得家裏的矛盾是小事,每個家庭情況不同,矛盾根源也不同,只有耐心細致地分析和傾聽,才能找到癥結所在,讓矛盾就地化解,這裏面的學問可大著呢!」說起工作,周麗平充滿成就感。
比如這起矛盾中,作為丈夫,龍軍一度認為妻子就應該「什麽事都聽他的安排」。只要有意見不和,龍軍也總是以強勢的態度,拒絕與吳阿妹溝通。長時間下來,吳阿妹滿腹委屈,但礙於面子,她也只是忍氣吞聲。
前不久,兩人又因為家庭瑣事引發爭吵,積攢多年的怨氣一下子噴發,激烈的爭吵聲引起了鄰居的註意。
「你們快過來看看,龍家兩口子吵得兇得很。」聽聞後,「姨媽調解團」成員周麗平立即召集其他成員一同前往,了解情況。
「起初,兩個人都不願意給我們說,覺得‘家醜不能外揚’。我們也沒有急於求成,畢竟矛盾也不是一天兩天積攢的。」身為黃平縣重安鎮興隆社區婦聯主席的周麗平回憶。
為了調解他倆的矛盾,「姨媽調解團」成員隔三岔五就到家裏串門,講講法律知識,說說婦女權益。「可能是我們太執著了,兩口子終於在第五次上門時,接受了我們的調解,吳阿妹也說出了自己多年來的委屈。」
「姨媽調解團」趁熱打鐵,給龍軍深入普法,讓他懂得尊重關愛妻子,於是有了文章開頭的道歉一幕。
「姑媽宣教團」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不止‘姨媽調解團’,我們集合了社區女黨員、社區女警官以及司法所成員,還有退休女教師、退休老黨員聯合成立‘五個媽媽團’,每個人根據自身優勢承擔不同工作。」周麗平介紹。
周麗平所在的興隆社區人員眾多、情況復雜,她們深知,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現如今,「媽媽團」成員們各司其職,興隆社區裏溫暖動情的畫面時時上演。
而這一幕,只是貴州黃平眾多「媽媽團」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黃平縣聚焦婚戀家庭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廣泛宣傳法規政策,還分別組建了「姑媽宣教團」和「事媽互助團」,以女性視角為出發點,當婚戀糾紛過錯方為男性時,當好女方「娘家人」維護其合法權益;當婚戀糾紛過錯方為女性時,當好女方的「指路人」引導其正確看待,為矛盾化解提供新動力。
與此同時,透過「微宣講」「小板凳」「姑媽夜話」等形式拉近與婦女的距離,提升婦女法治意識。
「經營好一個家真的需要好好付出」
「我覺得這次的分享會很讓人受益,讓我聽到了那麽多最美家庭的感人故事,經營好一個家真的需要好好付出。」
「我也很受啟發,家庭和諧的氛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我以後要多註意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家庭出現矛盾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及時溝通、互相體諒,很多都能解決。」
……
在黃平縣新州鎮,一場「和美家庭」主題分享會讓在座的婦女們感慨萬千,分享會結束後,大家紛紛向黃平縣新州鎮婦聯主席潘勝英講述著自己的體會。
「姑媽宣教團」為婦女群眾宣講。
既要化解矛盾糾紛,更要註重源頭防範。為此,縣裏成立了以鄉鎮婦聯主席為團長,女醫生、各村婦聯主席等為團員的「舅媽幫教團」。重點開展家庭教育、婚戀指導服務,幫助家庭和睦相處、科學育兒,倡導青年男女樹立正確婚戀觀、家庭觀。
這場分享會,就是「舅媽幫教團」組織的活動之一。
「看到大家的觀念在不斷改變、提升,我很開心。」潘勝英始終覺得,好的家庭有助於推進好的社會建設。「舅媽幫教團」就是透過發揮榜樣示範作用,廣泛開展家庭教育,提供婚戀輔導服務,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築牢穩定基石。
「所以,我們團的成員都更加註重優良傳統、好家風的倡導與傳承。依托這些活動,希望廣大婦女樹立正確、良好的家庭觀念,維護好家庭氛圍,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潘勝英說。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家庭成員前行的方向。在我的記憶中,善良與誠信是我家最重要的家風。媽媽用行動向我詮釋了誠信的含義。奶奶則一直教導我要樂於助人。在這樣的家風熏陶下,我也努力踐行著我們的家風。」
這是一篇初中二年級女生朵朵(化名)的作文,回憶起這些年的工作,潘勝英總會想起女孩寫的這段話。
「好的家風能代代傳承。當看到孩子的作文時,我的內心也跟著澎湃起來,感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潘勝英說。
像媽媽一樣關心他們的冷暖
「舅媽幫教團」之外,「親媽愛心團」則將更多的關註目光,放在了困難婦女兒童和特殊困難老人身上。
「江家兄妹需要兩個新書包、趙家女孩下個月10號過生日,想要一個玩具娃娃、王家的老婆婆最近腿腳不舒服……」
開啟王瑩沙的工作筆記,張家長、李家短的小事,密密麻麻被她記錄在冊。每完成一個,她就用一顆五角星標註一下。有時候村民對她說了什麽訴求,她也都記在上面。
「這個本子可是我的寶貝,自從成立了‘媽媽團’以後,我們要定期走訪村裏留守老人、婦女以及兒童。這些人因為缺少陪伴,需要付出更多的關愛,不記清楚點怎麽行?」
自從來到黃平縣谷隴鎮翁勇村擔任村主任、村婦聯主席,王瑩沙就根據村裏的實際情況,將村兩委、村裏的熱心婦女群眾納入「媽媽團」中,有針對性地開展關愛幫扶。
「親媽愛心團」為孩子們講解安全教育知識。
作為「親媽愛心團」的一員,筆記裏提到的「江家兄妹」就是王瑩沙的關愛幫扶物件之一。
為了生計,這對兄妹的父母一直外出務工,家裏只有老人與孩子們一起生活。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或許是早早體味了沒有父母關愛的酸楚,兩兄妹的性格越來越內向。王瑩沙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帶著「媽媽團」成員,王瑩沙一次次來到江家兄妹家中,送去生活必需品的同時,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況,給他們講故事、嘮家常,「像媽媽一樣關心他們的冷暖、排解他們內心的孤獨」。
為了第一時間掌握孩子的成長情況,王瑩沙和其他成員還主動與學校對接,了解兩兄妹的學習情況以及與同學相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幫助,每當村集體舉辦活動,王瑩沙總會帶孩子們一起參加,目的就是讓他們多與外界溝通,增強社交能力。
「兄妹倆現在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僅性格開朗了,有時候放學還會主動到村委會,找我們這些媽媽們聊聊天、講講學校裏的趣事。」談起這些點滴改變,王瑩沙很欣慰,「我們沒有白付出。」
在黃平縣,「親媽愛心團」由鄉鎮涉及就業、民政等部門的女幹部為團長,各村婦聯主席、熱心女群眾、巾幗誌願者為團員,時刻關註當地因「柴米油鹽」引發的矛盾糾紛和陷入生活困境的家庭,並聯動鄉鎮職能部門針對不同情況開展相應救助。
同時,還積極組織開展「錦繡計劃」技能培訓,為賦閑在家或因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就業的婦女群眾提供就業輔導服務,並聯合「婦女微家」企業、農村合作社、當地創業能手提供就業崗位,吸納婦女就近就業創業。
「親媽愛心團」組織婦女群眾進行蠟染技藝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