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手機,我們不難發現,
近些年來,似乎總能看到關於 孩子抑郁、跳樓 之類的報道。
在很多家長的心中,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
「我們70後80後小時候也經常挨打挨罵,為啥很少聽說有心理問題的呢?」
「為啥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啥買啥,卻總是有心理問題呢?」
是啊,現在的孩子好像是挺幸福的:
不用等到過年才能吃燉餃子、
不用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
有手機有玩具有高科技電子產品可以玩、
有父母陪著有老人照顧著……
這麽好的生活環境,孩子應該開開心心的學習和生活才對呀,
為什麽卻總是會有孩子抑郁、不開心、消極呢?
當看到這些偷拍40年前的中國孩子的照片後,才明白
時代變遷,育兒環境變化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隨著時代的變遷,育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過去,物質條件相對較差,家庭教育又比較嚴厲,
但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成長,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進行戶外活動。
以前的孩子, 課間10分鐘可以到操場上玩;
放學回家之後,孩子可以和小朋友跑著玩;
可以跳皮筋、跳房子、丟沙包……
區區幾個玻璃球,幾個男娃就能開心地玩一下午。
課間10分鐘,老鷹抓小雞......
而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現在的孩子, 課間除了去廁所只能呆在教室、放學要回家寫作業,有刷不完的題、周末要上網課上補習班上興趣班、有的父母每天還對孩子不停的施加學業的壓力……
此時,孩子們面臨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壓力大大增加,相應的,心理問題也逐漸顯現。
陪伴和玩耍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陪伴和玩耍是至關重要的。
以前的家長, 下班之後沒有手機沒有應酬,買菜回家做飯,有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
而現在的家長, 有的為了工作需要應酬加班、有的回家之後抱著手機不離手,沒有花時間陪伴孩子。
那麽孩子和父母長期缺乏溝通,親子關系冷淡,漸漸的,孩子便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這種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當孩子面臨挫折和困難時,他們會勇敢地尋求幫助,而不是選擇逃避或自暴自棄。
玩耍是孩子們建立友誼、學習合作與溝通的重要途徑。
以前的孩子, 下課和同學玩、放學和同伴玩,他們有很多機會與同齡孩子溝通,
在這個過程中,看似是玩耍,實則孩子們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能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而現在的孩子, 在課間不允許吵鬧,沒有機會和同學玩兒、放學又要趕緊回家完成作業。
缺少陪伴和玩耍的孩子,容易在社交方面出現溝通障礙和思考遲緩等問題,從而導致心理負擔。
情緒調節與釋放
玩耍是孩子們釋放情緒、調節心理的重要途徑。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玩耍能幫助他們緩解壓力,調整心態。
以前的孩子 哪怕有煩心事、被吵或者心裏委屈,但是在瘋跑、玩耍的過程中,慢慢的就忘了。
這個過程可以釋放壓力,排除憂愁,這是他們調整情緒的一種積極的方式。
而如今的孩子, 很少有時間和同伴玩,更別說去戶外運動了,他們不得不長期在室內待著。
這樣便無法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
缺少玩耍的孩子,容易將負面情緒壓抑在心中,長期積累,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
玩耍還能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以前的孩子, 在玩耍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地動腦筋,解決問題,預判可能發生的情況。
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而現在的孩子, 大部份的時間用在了刷題、背單詞上,缺乏了創造力和想象力。
這樣的孩子,可能成績會考得很高,但是在面臨問題或者靈活的情況時,便容易迷茫,不知所措。
辣媽語錄:
高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但是精神世界相對的卻越來越匱乏了。
童年缺少陪伴和玩耍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
給他們玩耍的時間、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奔跑、讓他們感受到踩水的快樂……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多陪他們聊聊天或者陪他們打打球。
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是他們能夠勇闖未來的一大法寶。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