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馬上 2 周歲了還不會說話該怎麽辦?

2022-09-25親子

大聖人王陽明5歲還不會說話,直到改名為「王守仁」後才開口,且一開口就是【大學】中的名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要麽,你也考慮一下給孩子改個名字?

開個玩笑。

其實,孩子說話有早有晚是正常的,一方面與發育有關,另一方面與教育有關。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發育有早有晚、說話也有早有晚。

一般來說,在2歲左右,孩子就能說一些簡短的句子、表達自己簡單的意願了。如果還不會說,可能是因為語言能力發育遲緩,應該多加引導;如果根本不開口,有可能是存在語言能力或聽力等方面的缺陷,這種情況就應該及早去醫院檢查。

不管是因為哪種原因,早重視、早培養,總是好的。

具體怎麽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我從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和書籍【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抓住0-7歲關鍵期培養一生的優勢】中得到了很多啟發。

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01 抓住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

大約從1歲起,寶寶就可以開始說一些話了,到18個月的時候會經歷語言的爆發期,2歲左右能說一些簡短的句子,並表達自己的意願;三四歲的時候能說一些復雜的句子,並開始創造一些自己的語言。

因此,要抓住三四歲前的關鍵時期,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02 使用正確的方法

首先,要保持大量的輸入,為輸出打下基礎。

親子對話

有研究表明,和父母的交流越多,寶寶的詞匯量越豐富。

有人做了全天候跟蹤實驗,發現第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寶寶輸出了2500個單詞;而第二天媽媽說了1.36萬單詞,寶寶輸出了2800個單詞。

也就是說,第二天媽媽向嬰兒輸出的詞匯量提高了5%,寶寶輸出的詞匯量就提升了13%。由此可見,多和寶寶說話,確實能提高他的語言能力。

親子共讀

讀書給寶寶聽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雖然讀的內容寶寶不一定能明白,但他們的記憶力非常好,能把聽到的內容儲存起來,然後再慢慢消化理解。

借助「共同註意」進行可理解性輸入

共同註意 是一個心理學術語,也叫聯合註意,是指寶寶在能使用語言表達之前,就已經開始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順著他的註意力,用語言來描述他看到的東西,將有助於他把實際的物品、自己頭腦中的形象,與抽象的語言符號一一對應起來。

可理解性輸入 是指讓寶寶輸入難度上大於當前水平,但稍微努力一點就能理解的內容,這樣的內容經過消化吸收之後,就會儲存到寶寶的語言系統。

簡單的來說,就是對寶寶正在做或者感興趣的事情進行簡單的解釋,並引導他關註背後的原理 。比如說,寶寶正在玩小車玩具,就告訴他這是小汽車;寶寶正在看書,就可以告訴他這是「青蛙」;和寶寶在戶外玩耍,就可以問他:「你知道為什麽天空是藍色的嗎?」……透過類似的引導,幫助寶寶理解更多的語言。

然後,鼓勵輸出,讓寶寶養成表達的習慣。

引導寶寶輸出

可以透過重復寶寶剛說過的話,來讓他確認自己被聽見和理解了,以此提高表達的信心;也可以跟他談論一些過去的事情,引導他回憶;還可以透過相互交換資訊和觀點的方式引導寶寶輸出。

尊重寶寶的表達

寶寶小時候容易出現一種「構音異常」的現象,也就是他的發音和標準發音之間可能存在偏差,比如把「姥姥」說成「襖襖」。這是正常的,出現的時候耐心引導就好了,千萬不能苛責,以免打擊寶寶的表達欲望。

還有的寶寶是爺爺奶奶帶的,說話會帶方言或口音,這也不要緊。當他們回到普通話環境後,就能很快恢復正常的表達了。

03 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有實驗表明,寶寶的語言表達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倫敦的寶寶說的最多的是「人」,因為倫敦人多;北愛爾蘭的寶寶喜歡說「祖母」,因為他們常見到祖父母;說到動物的時候,北部地區的寶寶說更多的是「貓」,而南部地區說得多的是「狗」……

寶寶總是傾向於表達自己經常聽到和看到的內容。因此,給他們創造好的語言環境很重要,如果經常聽到爆粗口的話,那他們也很容易學會的。

@知乎親子

我是 @拾秋果 ,一個邊學習、邊思考的新手媽媽。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觸動到了你,歡迎⎣點贊⎤或⎣評論⎤,你的支持是我持續輸出的動力。

如果你也正處於孕育或養育階段,歡迎⎣關註⎤我,我們一起成長,育兒路上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