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80、90後格外疼孩子?那是因為,明面上是養孩子,其實是在養自己的童年。很多80、90後都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小時候的遺憾,對孩子都是補償教育。

2024-12-19親子

上一代人帶娃粗糙,苦的是孩子,現在帶娃從裏到外,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苦的是大人,從頭到尾苦的都是同一批人。

現在的孩子讀的不是書,是在拼媽,看誰願意花時間陪讀、陪學、陪背,然而,陪讀不僅是看管,更是愛和陪伴。

你寒窗苦讀,我風雨無阻,不管將來如何,你努力了,我盡責了,不奢求你以後如何回報,就看只求多年後談起,我曾無愧於你。

親子的意義就是,在接他放學回家的路上,聽他在講學校的點點滴滴。他講的認真,我聽得開心,也許這是他一天最放松的時刻吧。

孩子也有他的煩惱,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值得信賴的人,給孩子多些鼓勵、引導與關愛。

於孩子而言,陪伴才是最好的安全感,不要等你有時間,而他也不需要。

弘一法師說:「少跟孩子生氣,孩子投胎到你家,無非是這四種原因:還債的,報恩的,報仇的,討債的。無論是哪種緣分,既是劫也是恩賜。」

孩子聽話時,你愛他入骨,孩子調皮時,你又拼命吼他,你崩潰後自愈 ,自愈後又後悔,卻忘了他也還只是個孩子。

我們總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情緒給了孩子,過後看著他熟睡的臉蛋兒,又開始愧疚萬分。

好好善待自己的孩子吧,他也就快樂那麽幾年,長大了也會疼會哭,像現在的我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生男孩兒的,從小對他好一點兒吧,長大以後不知道是,保家衛國還是救死扶傷,再不濟也要奔波應酬,養家糊口,想想都心疼。

生女孩兒的,從小對他好一點,長大以後也不知道,會嫁給什麽樣的丈夫,更不知道會遇到什麽樣的公婆,想想挺心酸。

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吧。孩子7歲之前,家是全部,7~13歲家是晚上,13~18歲家是周末,18~23歲家是寒暑假,23歲以後,家就只剩下春節了。

我想說的是,並不是讓大家放棄對小孩的教育,而是放棄你的暴脾氣,用溫柔的方式教育他,只是做錯了題,又不是做錯了人。

學渣不一定是廢品,學霸也不一定是正品,他只是榜上無名,並非腳下無路,答卷是一張紙,未來才是一幅畫。

好好的對待孩子,也許在不久,你連跟他說話都是一種奢侈,趁現在還能牽著他的手,好好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吧,等孩子大了,想跟他說說話,聊聊天,也許都是一種奢望。

父母與孩子終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

同樣的,教育也是一場循序漸進的旅程,在這場旅程中,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努力,更是一份對時間和過程的信任。

生活中,很多時候,往往著急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這些大人。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學習進度稍顯落後,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心中的焦慮挫敗感,就如同像潮水般湧來。

這份焦慮,不僅讓我們開始爭分奪秒,力爭上遊,更體現在我們的語氣中、眼神裏,行為上,甚至變成了更多的批評和催促。

然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巨大而無形的壓力,他們或許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麽突然緊張,為什麽脾氣變差,卻默默承受著我們的情緒。

教育,本該是一場溫和的陪伴,何以變成了焦灼的追趕?

我也曾為孩子的升學而焦慮不已,可理性理性告訴我:著急改變不了孩子的成長軌跡。

越是焦慮就越容易,忽略孩子的獨特性,於是,我選擇讓自己靜下來。

我克制住了那種想喋喋不休、恨不得替孩子加速的沖動,默默退後一步,不幹擾他的日常學習節奏。

過多的催促,只會讓我們用挑剔的目光審視孩子,看到的只是「不足」和「不好」,甚至讓孩子看起來越來越「殘缺。」

孩子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催促,而是我們的信任;不是「快點做完」,而是「我陪你一起探索」。

教育,需要既能看向遠方,也能踏實走路。

我們需要接受自己的孩子,他可能某個方面,沒那麽優秀,允許,他短暫的「落後」,只要他已經在努力的學習,我們應該耐心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和陪伴。

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不同,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去替我們承擔壓力,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空間,也多一些的耐心吧。

教育,是一場雙向的成長,不僅是孩子的旅程,也是我們做家長的一場修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舉止將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它能讓孩子開心到不想睡,也能讓他難過到徹夜無眠。

所以,父母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態度」尤為重要,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將漸漸變成了孩子未來的模樣。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如何表達非常重要。

在孩子不聽話時,再也不要用打罵來解決,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更加不聽話。

這本【父母的語言】,教會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跟孩子的溝通總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建議你一定要讀一讀這本【父母的語言】。

讀過之後,你會驚喜的發現很多讓你煩惱抓狂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不再迷茫仿徨,這本書值得所有做家長朋友們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