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打10歲兒子,他竟然還手了!」科學角度讀懂背後預警訊號

2024-09-13親子

知乎有個媽媽,因為生活瑣事,與兒子說著說著吵了起來。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兒子竟然憤怒地拿起手邊的碗,使勁往地上一摔。

隨著一聲碎碗脆響,媽媽憤怒神經被整根挑起:才十歲的孩子,怎麽可以有這麽逆天的行為?

激動之下,媽媽打了孩子。然而,更讓她意想不到的是:眼前這個乳臭未幹的毛孩,竟然還手了。

一回想這個情景,媽媽整個人陷入悲傷與絕望的情緒裏:十年辛苦付出,難道是自己把他養錯了?

打完、罵完,媽媽整個人仿佛被抽空了一樣,她怎麽都無法接受「10歲兒子還手」的現實!不禁自問:

即便打孩子不對,可孩子還手應該嗎?我哪裏對不起他,怎麽會把他養成這個樣子……

孩子憑什麽還手?

教育孩子,卻被還手?這事兒安到任何一個父母身上,估計都會憤怒、傷心又難過吧。

我很能理解這位媽媽「悲從中來」的情緒,但透過現象去追溯原因,其實很多矛盾源自「立場」和「情緒」:雙方立場不同,理解不一;彼此沒有兜住情緒,於是矛盾激化。

還原事件過程,其實分為兩個層級,「摔碗」和「還手」。「摔碗」行為成事件導火索,之後才有「打」與「還手」的事件升級。

也許有家長會說:

現在的父母都已經卑微到容許孩子頂嘴了,怎麽還能容忍孩子摔碗?

先說「摔碗」行為。

誠然,這是父母「開明」的態度,但我們是否可以想一想:孩子為什麽摔碗呢?

碗,其實是孩子情緒的發泄物;摔碗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的情緒預警。

此時此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經達到了臨界點,他無法再承受父母的任何指責。(設身處地,其實跟成人一樣)

也許父母會指責,孩子情緒再差,也不能摔碗啊!

的確,碗不該摔。

一方面或許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發泄自己的情緒,譬如父母在平時沒有告訴過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借助枕頭等物件發泄情緒;

一方面,很有可能,父母本身在生氣的時候就當著孩子的面亂扔過東西。此時此刻,孩子手邊有碗,一憤怒,啥也顧不上,一砸了事了。

實際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靜默處理才是最好的方式。家長住嘴,或徑直離開,孩子情緒平復後就會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行為不對。

此時,家長再做教育處理,效果遠遠比直接動手來得強(當然,父母如果無法管控自己湧上來的情緒,這裏先不做討論)

再來說「還手」行為。

「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兒子打老子,天打雷劈。」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孩子「還手」的舉動挑戰了道德底線,挑釁了父母權威,才成為媽媽萬萬不能接納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我們拋開父母子女身份來看「挨打」這件事,孩子的還手行為其實是身體條件反射,是孩子本能的自我防衛。

試想:如果此時,當外人的拳頭落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學會了「還手」,為人父母,是不是另一番心情呢?

再退一步講,父母打孩子,天經地義,孩子要有什麽樣的表現,家長才會解氣呢?

孩子一動不動,任憑父母發泄脾氣?孩子躲閃,父母追打?

捫心自問,父母情緒上頭,孩子無論做什麽都是錯,都無法消解父母當下的怒火。

科學角度看:

孩子為什麽會「還手」?

才十歲的孩子,就敢還手,再長大點,還有什麽不敢做的?

為人父母的傷心,更多是對孩子的「不認識」:曾經乖巧聽話的孩子,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關於孩子「挨打還手」這件事,我們從科學角度來分析,或許能夠更客觀地來看待「親子矛盾」的發生,和「親子關系」的改變。

十歲的孩子剛剛步入青春敏感期前奏,孩子的身心方面都暗暗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是父母不太察覺。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孩子的身高,大多數男娃身高基本堪比媽媽的身高。此時此刻,孩子看父母的「視角」變了!以前,孩子需要「仰視」父母,面對挨打,他自感弱小,不敢還手。

但當孩子身高與家長齊肩齊額甚至高出父母一頭,他看父母的視角變成了「平視」乃至「俯視」,這種身高變化會帶來心理變化,無形之中增加孩子的自我力量感,情急之下,遇到人身攻擊,出於本能自衛,孩子就會還手。

其次,9歲到12歲是男孩由童年過渡到青春期,尋求成為「獨立者」的階段。身體發育帶來的力量感和自主性,讓孩子不斷地與制度抗爭。

「制度」包括父母的規矩和權威。而在情緒上,難過也好,憤怒也罷,甚至害怕與孤獨,都會讓男孩以憤怒的形式來表現,「還手」就是憤怒的一種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