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學生,「三年級現象」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這不,我家大寶還沒上三年級,家長們就已經在「展望」三年級了——看得出群裏的爸爸媽媽們對「三年級」有種莫名的不安和焦慮。
這種焦慮並非是家長們矯情。
不同研究實踐證明,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在小學三年級階段確實會呈現明顯的分化現象。調查數據表明:一、二年級學生的學習成績離散程度的標準差一般在2~5之間,而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離散程度的標準差在7~9左右,四~六年級為6~9左右。這說明在小學三年級學生成績分化現象會驟然明顯。
為什麽會有三年級現象?
作為一名任教多年的一線老師,同時也是關心孩子學習、喜歡研究兒童教育的寶爸,在我看來,之所以有「三年級現象」是因為三年級的孩子正處於兒童認知發展的過渡期和轉折期。
三年級部份學生之所以「掉隊」,主要是由於外部教學目標與其內部認知的不匹配造成的。進入三年級之後,課程目標拔高、課程容量增大、對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要求凸顯,加上不同學校的師資差異,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區別,都放大了學生在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會讓部份孩子面對學習不知所措,他們會遇到學習生涯中的第一道坎兒。
而且在「雙減」之下,小學生的語數外課堂時間和作業量大大減少,以便留出時間發展興趣愛好,提高綜合素質。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考試還是要考,而且試題會更加新穎和靈活,死記硬背不會融會貫通考試就考不出高分。這對教師的課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每個學生的聽課效果、作業習慣以及所做題目的質素差異都會大大影響個人成績。這也難怪爸爸媽媽們對還沒到來的三年級都抱有深深的擔憂。
三年級現象如何突圍?
三年級,仿佛一道特殊的分水嶺。有些小時候看上去聰明伶俐的孩子泯然眾人逐漸跟不上趟;小時候看上去資質平平的孩子反而後來居上;更有學習習慣良好求知欲強的孩子遙遙領先全面發展,甩開同齡人一大截。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後者。
教育界流傳著一個被公認的奇怪公式:5+2=0 。就是5天的學校教育加上2天家庭教育,最終效果等於零。因為在學校5天裏養成的良好習慣,很容易被兩天的不良習慣徹底中和,直至「歸零」。 足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普通家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比如,孩子在家時家長忙於工作和家務,根本沒有時間輔導;隨孩子年級升高,家長親自上陣輔導越來越不夠專業,知識儲備也捉襟見肘;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導致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師資水平差異大等。所有這些都如同無形的大山擋在普通家庭的面前,以至於孩子回家之後缺乏有效的規劃和監督,越學越迷茫、越沒有信心。
我對自己家老大即將進入三年級並不是非常擔憂。原因倒不是因為我是老師會輔導孩子作業,其實,在我看來術業有專攻,我主要關註的是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態度的引導,具體的家庭作業輔導、復習預習,我還是傾向於交給更專業的智能產品。
我在諸多的學習機中,選擇把AI老師—— 作業幫學習機 請回家。我看中這款學習機如同求醫問診一般,AI老師可以1對1為孩子診斷,並規劃個人化的學習方法策略,以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為抓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奉上淘寶連結,懂行的朋友可以點開看看,不了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我下面的實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