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教育。
正確地吃苦。
舉個反面例子,農村家庭,我是親眼見到我姐姐挨打,因為她不好好學習。
她後來吃了很多苦,她也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學習。但是你讓她去學習,她說自己學不了。然後她繼續認為自己太苦了,因為沒好好學習,但是你讓她去學習,去讀書,她還是不去看,說看不進去,就在這個迴圈裏。
在她的觀念裏,生活是苦的,讀書應該是不苦的。
這裏認知的問題在於,學習也是苦的,是另一種苦。我見到太多幸福家庭的孩子,吃不了學習的苦。
這裏面突出表現在,無法忍受枯燥,單調,希望,長期集中註意力的勞累,以及錯題,或者做不出來演算之類大量的挫敗感。
我高中有個同學,一直是全校第一,我覺得他很神奇,後來寫信問他,學習方法,他說寒暑假,無論多冷,多熱,他都是六點起床,七點開始學習到晚上九點。
我做不到。
我姐姐是錯誤地吃苦,因為不學習(小學文憑)不得不承受生活的苦,為生計奔波,最窮的時候連買藥的錢都沒有,而學習是一種正確地吃苦的方式,但是讓她坐在那裏十分鐘,她都受不了了。
她家裏教育的誤區,我想了很久,在於環境的幹擾,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抗環境的誘惑。
孟母三遷不是沒有道理的,她周圍的環境,就不是一個學習的環境。只是家裏要求是沒用的,打她也是沒用的。她是時時刻刻想著出去玩的。
然後我再說正確的教育。
把孩子培養優秀作為職業的是教師群體。
那麽看看教師是怎麽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大部份中小學教師,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比較嚴厲的,對自己孩子成績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
這裏說的不只是應試教育群體,中國幾千年歷史,門閥士族裏的精英,很多也是從小被雞娃的。七歲寫出【詠鵝】的,十幾歲寫【滕王閣序】的,弱冠之年就考上進士的張,無不是早早就進學堂進入系統教育。
我們可以看看,做到這些要學什麽。
比如說孔子,作為一個私生子,是受到了什麽樣的教育才能卓爾不群。
這種正確的教育,包括嚴厲的要求,對孩子自律性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的水平,以及環境教育(家庭環境)。讓孩子在低刺激狀態中,忍受枯燥,忍受挫折,培養自律。
所以教育好的孩子,逆商也很強。
門閥士族,還有教師世家,在教育上都是很有心得的。首先就是要選苗,貴族多,但是並不是各個都是好苗子,選了好苗才談的上培養。但是努力雞的,基本也不會太差。
這裏面考慮普適性還是說紅樓夢的例子,賈寶玉笨嗎?他不笨。
為什他讀書不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因為家裏嬌慣導致,不讓他吃一點苦,讀書的苦也不行。他哥哥十幾歲先中了秀才,二十歲前死了。賈寶玉家人不敢雞他,所以就廢了。
他上一代,真正走了科舉的是賈敬,而他當道士去了(看破了很多),留下寧府的爛攤子,賈寶玉這一代,誰讀書好?基本這些富二代都是混一混,沒有好好讀書的,淹沒在溫柔鄉裏,唯一一個就是賈蘭,賈蘭的母親是國子監祭酒的女兒,父親年紀輕輕就中了秀才,賈蘭不參與家族裏那些娛樂,而是母親一直陪讀,親自教導+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