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扶貧資產「立新功」

2023-12-29新聞

扶貧資產「立新功」

半月談記者 姜磊 呂夢琦 劉揚濤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後,個別地方出現扶貧資產閑置的情況。如何讓扶貧資產繼續「發光發熱」,使其在鞏固脫貧攻堅、加速鄉村振興中「再立新功」?

亟待提升扶貧資產利用效率

45歲的高艷紅是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的一名脫貧戶,幾年前她搬遷到市區的五裏鋪易地安置小區。「剛搬來時小區門口有個扶貧車間,我在那兒幹了幾個月,但很快車間就關了門。」高艷紅說。

扶貧資產分為經營性扶貧資產、公益性扶貧資產和到戶類扶貧資產三大類,其中經營性扶貧資產是指使用扶貧資金建設的農林牧漁業產業基地、生產加工設施、經營性基礎設施等。像扶貧車間這類經營性扶貧資產最易受市場及政策環境變化影響,存在閑置風險。

接續鄉村振興後與市場對接難,是個別地方未能發揮扶貧資產效用的一大原因。脫貧攻堅時期,有的扶貧專案采用兜底幫扶措施,市場、訂單主要靠政府和駐村工作隊找。一名受訪基層幹部表示:「現在政策環境變了,思路必須跟著轉變。」

此外,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各地積極打造特色產業,但仍有少數地方未打通扶貧資產與本地產業融合的橋梁。

離石區童興被服有限公司五裏鋪幫扶車間 / 劉揚濤 攝

各地積極出妙招

從單純找企業「接盤」,轉變為在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中尋找閑置扶貧資產盤活機會,實作雙贏。

2022年,離石區對全區民企進行摸底,發現有的服裝企業因找不到合適場地無法擴大生產,於是將兩個閑置的服裝加工類扶貧車間加以整合,並透過招投標把廠房和機器器材交給一家民企使用。

「有了這些廠房和器材,我們的生產能力提升不止一檔。同時,我們和國有資產管理營運公司合資組建了新的幫扶車間,由我們負責管理營運,國企進行監督並幫助爭取工裝訂單。」離石區童興被服有限公司五裏鋪幫扶車間負責人喬利紅說,入駐以來,服裝訂單增加3萬多套,銷售額增長近30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90多人穩定就業,67個脫貧村以入股方式每年每村分紅2.2萬元。高艷紅也在這裏找到新工作:「新車間開起來後就很穩定,現在我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從「找下家」,轉變為「求合作」,實作特色產業與扶貧資產深度融合。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歷史文化厚重,現存108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代縣以培育非遺特色產業為抓手,先後組織各類技能培訓100多期,培訓學員6000多人,帶動1500余位脫貧群眾人均增收4000余元,並孵化出16家非遺類幫扶車間。

代縣峨口鎮正下社村幫扶車間閑置近3年時間,如今重新啟用,這得益於當地刺繡企業雁秀坊的帶動。「縣裏不僅給非遺傳承人提供工作室,而且在雁門關、忻州古城等旅遊景區設立非遺展館,幫助我們推廣非遺文創產品。」雁秀坊創辦人高鳳蘭說,「這讓我們能放開手腳擴大生產和銷售規模,帶動範圍自然也就大了。」

創新思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明確政府職責和定位,將「政府之手」讓位給「市場之手」。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夏柱智認為,近年來不少地方探索整合扶貧資產成立股份制公司,聘請專業經理人進行市場化運作,由國企控股並進行監督,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健全企業與扶貧資產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變「接手」為「牽手」。「過去我們單純為閑置扶貧資產找接手企業,但由於缺少利益聯結機制,這些資產反而可能成為企業的負擔。」離石區副區長劉文勝說,「現在只有真正讓企業受益,雙方才能長久牽手。」

深化本地特色產業與扶貧資產的融合,形成持續發展動能。專家建議,政府統籌本地扶貧資產,結合各自資源及特點,發展特色產業,並盡可能拉長產業鏈,串聯起區域內多項扶貧資產,在發展壯大核心產業過程中,最大限度發揮扶貧資產價值,提高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