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29日電題:共建糧食豐收帶 攜手繁榮致富路——「一帶一路」農業合作10年進階之路
新華社記者
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陜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峰會結束後,習近平主席和中亞五國元首共同種下六棵石榴樹。
源自西域、在長安紮根的石榴樹,是中國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交往源遠流長的生動寫照。
曾經,西域的石榴、葡萄、胡麻等作物沿著古絲綢之路東入中國;如今,越來越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越嶺跨洋,端上中國千家萬戶的餐桌。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持續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與共建國家走出一條繁榮致富的進階之路。
(小標題)同心攜手,一起端牢世界糧食「飯碗」
在西安愛菊健康生活體驗館的BiángBiáng面攤位前,一群美食愛好者正在觀摩這道陜西美食的制作過程。和面、醒面、扯面、煮面、撈面,隨著熱油潑到面條上激起的香氣四溢,一碗BiángBiáng面就出鍋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碗美食的原材料來源於3000公裏外的哈薩克。
2015年,瞄準「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難得機遇,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前往哈薩克考察,與當地農場主一起合作種植小麥。他們將國內成熟的「訂單農業」模式復制到哈薩克,實作了合作共贏。2015年,當地小麥畝產只有70公斤至100公斤,現在他們合作區域內的小麥平均畝產已提高20%。中哈農商互聯的糧食跨國供應鏈日趨完善。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董事長賈合義說:「我們的農業合作尊重所在國家法規,是和當地人民一起攜手種地,透過更新技術、精耕細作,持續提高糧食產量,共同端牢糧食‘飯碗’。」
近年來,中資企業立足共建國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開展農產品貿易和投資合作,不斷帶動共建國家融入世界市場體系。【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顯示,中國與近90個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余份農漁業合作檔,與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額達1394億美元。
「發展中國家仍面臨糧食安全問題,貧困和饑餓問題遠未解決,開展雙多邊農產品貿易與投資,對各參與方保障糧食安全、生計安全都有重要意義。」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馬莉莉說。
從投建中亞糧食倉儲與物流設施,到延伸東南亞稻米、橡膠和水果產業鏈條;從擴大非洲菠蘿、花生、棉花進口準入,到促進拉美國家咖啡、糖業走向全球市場……「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不斷深化合作、推陳出新。
勤勞善良的中國人和不同膚色的人民,同心攜手、辛勤勞作,播種希望。
(小標題)合作分享,攜手共創糧食豐收帶
高產的種子、實用的技術、暢通的銷路,與中國專家和企業的合作,讓哈薩克農場主華謙紮諾夫再無「種糧難、賣糧難」的憂慮,他還順勢將種植面積從600多公頃擴大至2萬公頃。
擴產增收背後的中國方案,寄托了億萬民眾的共同願望,也見證著「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潛力的不斷釋放。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正茂的辦公室裏,懸掛著中亞五國的地圖。地圖上手寫的一處處註釋,記錄下這位年過六旬的農業專家多年奔波於「一帶一路」播撒種子的故事。
「牽頭在哈薩克建設中哈農業科技示範園,對當地民眾意義深遠。」張正茂說,「盡管當地土壤肥沃,但是小麥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先天不足’,導致單位產量一直上不去,而中國的小麥農藝性狀優良,恰好可以彌補這一劣勢。」
加強農業科技交流共享是「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合作的重要內容,中國始終關註同共建國家分享農業發展經驗,共享農業實用技術。
2016年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陸續在哈薩克等國家設立多個海外農業科技示範園,開展作物育種、節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技術合作,來自中國的「希望之種」正在落地生根,惠及當地民眾。
「在烏茲別克,我們立足園區光照充足的特點,研發推廣了太陽能噴灌機、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器材等,一改過去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推動當地棉花產量提高50%、節水50%、投資減少40%。」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朱德蘭說。
分享農業新技術,共創糧食豐收帶。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向7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20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推廣示範菌草、雜交水稻等1500多項農業技術,幫助亞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推進鄉村減貧,促進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中國在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聯盟駐華代表處常駐代表拉赫曼塔拉·鄂圖曼說,中國的技術優勢和政策專長為非洲國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經驗,在助力非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民「輕裝上陣」、增收致富。
在絲路商貿往來的漫長歲月中,農業技術相互交融,亞歐非農業文明得以持續傳揚。
(小標題)互通有無,中外味道相融和美
在浙江麗水生活多年,烏幹達知名主播羅絲的普通話說得流利,還擅長烹飪中國菜。今年夏天,一回到非洲探親,她就把自己在中國學會的餃子包給家人品嘗。調餡、搟皮,她一邊熟練地使用筷子,一邊給家人講解包餃子的要領。一餐熱氣騰騰的中國美食,讓許久未見的一家人其樂融融。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如今,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咖啡、智利的牛油果、哥倫比亞的藜麥,正在加速與中國本土咖啡、酸奶與輕食品牌相融,成為中國消費新藍海。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預計於2025年超過1萬億元。除了東部地區外,中西部地區咖啡廳數量也在直線上升。陜西的「冰峰美式」、山西的「煤球拿鐵」、成都的醪糟咖啡等,它們將地方的特色符號與異域口味相結合,走上消費者的餐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從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中國舉辦的涉農展會中尋找合作機遇。
今年9月,在第30屆中國楊淩農高會現場,埃及知名茶葉品牌塞克姆的負責人穆罕默德·伊蘭瓦爾表示,隨著中埃農產品合作步入快車道,他們也加速與中國經銷商推銷對接本國明星產品,「中國市場對於我們而言非常重要,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政策與態度也給予我們新的機遇」。
與此同時,筷子、粽子、餃子等中國飲食中的代表文化元素,隨著「一帶一路」農業交往被更多國外消費者接受:
被譽為「中國漢堡包」的陜西潼關肉夾饃,不僅「一份食材供全國」,還銷往海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福建南平黃坑鎮,中國油漆竹筷最早的生產地之一,每年生產竹筷約5億雙,超過30%出口海外……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盧山冰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人口眾多,農業市場廣闊,農業GDP占比高,農業發展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推進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正成為各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記者沈虹冰、劉書雲、張京品、王藝霏、張思潔、張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