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熱津斯基和他的大棋局
中國人對布熱津斯基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作為著名的反蘇魔怔人和「奶頭樂」戰略的提出者,曾費盡心血提出「大棋局」戰略。
在闡述大棋局前,需要先定義世界島的概念。所謂的亞洲、歐洲、非洲的區分是大航海時代崛起後西方對世界的定義,人為的制造區隔,事實上歐洲亞洲以及北非擁有著非常便利的聯系渠道,並自農業文明以來就是人類文明的中心,故而這一塊被稱為:
世界島
。
英國之所以能夠制衡歐陸,是因為英國孤懸海外就可以對處處分割的歐洲分而治之。
同理,美國如果想宰衡天下,就必須在保持對南北美控制的同時,讓歐亞大陸不能形成合力,而世界島的局勢基本是四個區域:歐洲、俄羅斯、伊斯蘭世界和中國。
在這個前提下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就非常明確了,這棋局不僅是針對中國,而是在二戰後「五常共治」的大格局下,一點一點除掉其他「四常」的影響力,並最終實作「一超多強」的穩固政治局面。
第一:北約要持續東擴到烏克蘭,逼近俄羅斯家門口,堵死俄羅斯向歐洲發展的可能。
如果熱戰,就像現在一樣,會把歐洲繫結在北約戰車之上,並不斷給俄羅斯放血;
如果暗戰,就像之前二十年一樣,就將不斷擠壓俄羅斯生存空間,並利用「新歐洲」(東歐、南歐)來壓迫老歐洲。
第二:要拉攏伊朗,伊斯蘭世界目前雖然一盤散沙,但自埃及納賽爾死後伊斯蘭世界已經形成沙特-伊朗、遜尼-什葉並立的局面,沙特領土上尚且有美國駐軍,只要能夠再拉攏到伊朗,伊斯蘭基本盤就無法掀起反美國、反西方的大浪,屆時依靠伊朗切斷俄羅斯和中東的聯系。
第三:在東南亞挑事,堵死中國沿海上貿易線擴張之路。
以上第一步是直接限制,潛藏的第二步是逼迫俄羅斯和中國向中亞地區擴張,進而挑起矛盾。
對於布熱津斯基們來說,最美的不外乎中俄交惡(復刻當年中蘇交惡)。正是中國對霸道蘇聯的直接反擊奠定了中美破冰,美國吹響了冷戰後期打破勛宗時代蘇攻美守的戰略頹勢沖鋒號。
美國後期也基本上是這麽做的。
推動烏克蘭動亂,建立親美的烏克蘭政府。
推動伊核協定,放松對伊朗的制裁。
重返亞太,試圖重建TPP。
當然了, 具體的結果並不如人意。
烏克蘭革命被俄羅斯、德國、法國給按住了,並逼迫簽署明斯克協定,俄羅斯與歐洲的聯系並未中斷,北溪管道仍在執行。直到2022年俄烏沖途才算徹底斷掉。
伊核協定上美國反復無常導致伊朗國內親美派式微,伊朗和沙特在北京和解,應該是美國人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南海上出現了一段時間風波不假,可隨著解放軍投放力量的增強,美軍越來越表現出不願意在南海和解放軍交火的意願,甚至主動放棄第一島鏈,縱狗出籠。
在國內產業資本不滿民主黨們把自己當羊毛薅,選舉出了杜林普來攪黃TPP,最後在美國盟友和美國產業資本的通力合作下,大棋局終於被掀了。
軍事對抗軍事潛力最強的俄羅斯,經濟對抗富集制造業生產力的中國,並直接促進中國-俄羅斯-伊斯蘭結盟。
做為藍星上確實曾經存在的「一超多強」中的一超,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美國自己反對自己,先把自己的根刨了,才輪得上別人一擁而上。
2、布熱津斯基與石原莞爾——兩代「棋手」的相同命運
石原莞爾在二戰前的中日戰場大名鼎鼎,在參觀「少帥」張學良拉跨至極的對蘇收回中東鐵路的戰爭後,曾發下一個極為中肯的評語:擊敗東北軍,連軍刀都不用,竹刀即可以。
布熱津斯基和石原莞爾有諸多相似之處。
他們都曾經在舊時代立過重大功勛。
布熱津斯基是著名的反蘇魔怔人,對蘇聯的圍堵一貫而終,最終在蘇聯的解體背景下奠定了國師的名譽。
石原莞爾是最典型的「昭和參謀」,敢於下克上脅迫統帥,作為918事變的實際操刀者,在日本駐東北不過區區兩個師團的情況下即敢於施行鯨吞東北四省(黑吉遼和熱河)的冒險計劃,在少見的敗家子統帥張學良的「優秀指揮」下,自唐朝以來作為中國地區武德一流的東北交出了上千年間最拉胯的一次答卷,不戰而退兵關內,若不是馬占山將軍決戰江橋,幾乎讓日本人無流血即占據了廣闊富饒的黑土地。
當年的沈陽,有兵工廠;北大營的東北駐軍有上萬人,機場上停滿戰鬥機轟炸機,張學良撤入北京後,被吳佩孚指著鼻子罵:「國仇你報不了,家仇你報不了,你老子棺材都豎起來了」,真是說你是軍閥你都不配。
他們都在時代的轉折點苦勸當權者,卻被晾在一邊
布熱津斯基苦勸美國高層,一定不要直接對抗,一定不能讓中俄伊之間聯盟,一旦世界島形成統一反美聯盟,美國的戰略回旋空間將被極大壓縮,屆時不戰自敗。離開政壇以後只能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政治學。
九一八事件以後被尊稱為英雄的石原莞爾順利的進入了大本營,然後在七七事變中極力反對全面侵華, 在石原莞爾的「大計劃」中 :優先鞏固滿蒙,不擴大侵華戰爭,挑動國共內戰並滲透華北;對蘇聯以守待變,維持表面關系;向南洋滲透,擠走英國人、控制蘭印(印度尼西亞),在確保橡膠、石油供應前,和美國保持親善。
在石原莞爾的判斷中,日本能夠在中國得勢的前提是中國內戰,只要中國持續內戰日本就有機會;但如果速戰反而會將中國國內各派勢力統一起來,屆時陷入泥潭而無法自拔;在國際上應該優先親美,先解決亞洲問題,在最終決戰到來之前要積蓄實力。
果不其然這份避戰的戰略激怒了以他為目標向上爬的「昭和參謀」們,合著你石原莞爾能冒險能立功,我們就不配了?不打中國,不打蘇聯,不打美國,我們怎麽能建立功勛?怎麽升官發財?怎麽武運長久?閣下年老體衰,已經怯懦了,最後石原莞爾被排擠到預備役,退役後只能去大學裏教授國防學。
同樣曾經得誌,同樣受人排擠,同樣預言實作,同樣無可奈何。
3、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戰略出發點錯了
布熱津斯基本人就是冷戰的招牌,靠著肢解蘇聯名利雙收,現在他勸他的繼任者和帝國的掌舵者不要重走老路?誰會聽?
石原莞爾本人就是軍國主義擴張的頭馬,就是靠著他的軍事冒險和下克上日本才能實作鯨吞東北的「偉業」,現在你來勸其他昭和參謀們穩一手,不要著急建立勛業,這話聽起來就十分的諷刺。
在布熱津斯基和石原莞爾的戰略規劃中,以及所有以他們為榜樣去實作的「大棋局」「大計劃」中:
從來沒有對敵方潛在發展的預估;
從來沒有對己方人性弱點的克制;
從來沒有對先進生產力和與之匹配的生產關系的梳理總結。
對他們而言,所有人都是棋子,他們不在乎「敵人」的反抗,也不在乎「己方」的成本。一廂情願地從理想狀態來制定戰略:敵人靜止不動讓我從容施展。
他們的戰略本質上都是損人利己的小人之策。「兵者詭道」指的是在戰術層面,戰略層面就是要像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一樣光明正大地施展陽謀:要抓住真正的敵人核心矛盾點,要有效地團結己方的力量,這才是大智慧。
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敵人,然後在風雨飄渺的時代中試圖抓緊越來越不可能的和平。正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盤大棋最終都是下的稀爛。
布熱津斯基比後來接任的美國外事人員水平強,可也就強點。
石原莞爾和同時代的昭和參謀們相比卓爾不群,可差距不大。
不過一丘之貉而已。
蘇聯走上了窮兵黷武的軍事帝國擴張之路,有沒有布熱津斯基都會滅亡;日本人想要在軍國化以後拿中國作為爭霸世界的「墊腳石」,無論采不采納石原莞爾的戰略都會失敗。
在布熱津斯基和石原莞爾看似「精明」,實則缺乏戰略規劃的兩個關鍵能力,一個是對內因與外因辯證關系的理解,另一個是戰略試錯容量的設計。
其功為偶成,其亡為必然。
4、什麽才是真正的大戰略
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內因起決定性作用。
美國要還是那個世界第一的產能國,美國要是沒有因為社會的兩極分化捧出杜林普這個「政治怪胎」,那麽TPP可能就不會失敗,俄羅斯可能就不會在烏克蘭開戰,伊核協定可能就堅持下來了。
日本要是能夠削弱財閥財富,像美國總統羅斯福一樣,「每天起床時吃一個資本家,睡覺時再吃一個資本家」,制定的【社會保障法】被人驚呼:「這個法案壓根就是從【共產黨宣言】第18頁逐字逐句抄來的」,那麽日本就用不著透過對外的戰爭來轉移其國內的矛盾,也就不會讓下級軍官篡奪決策權——「下克上」,最終導致了「白癡」來制定戰略,葬送了明治維新以來攢下的「國運」。
戰略設計,要有充足的試錯容量
,不能假設己方全是「聖賢」,敵方全都主動「餵招」。而充足的戰略試錯容量,要靠「大馬拉小車」式的飽和資源來實作。
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主要目的是分化瓦解亞歐大陸的整合趨勢,這本質上就是要鎖死美國以外的生產力發展。這其實是與整個世界為敵,假定所有的國家都是好亂樂禍、不思進取。只要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突破了這個桎梏,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就失敗了。這個贏面就太小了,必須所有人都永遠拉胯才能實作。
事實也就是如此,中國透過25年的發展,換來了GDP增長了15倍!所以中國就用不著聯合日韓了,而且也能支撐得起俄羅斯去挑戰美國當「武術替身」,更可以用先進的生產力跟中東的資源國「直連」,這就讓美國牢籠亞歐的「大棋局」淪為了笑柄:防來防去,防住的都是盟友,反而給真正的「對手」掃清了障礙。
真正的戰略規劃,真正的「大棋局」,首先就要出發點正確:利人利己自然應者如雲,立足自身才能不受幹擾。新中國的「大戰略」,一個是獨立自主,這讓中國在美蘇爭霸的險惡環境中硬是殺開一條出路;另一個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讓中國在單極世界的全球化中成為了世界產能第一的大國。
這些戰略,中國幾代人堅持不懈地執行之;
這些戰略,中國集中全社會的資源發展之。
這才叫大戰略,這就是光明正大卻又讓對手無可奈何的「陽謀」,什麽叫一力降十會,什麽叫內因是決定性因素,這就是現成的例子。
而現在的中國,已然是世界生產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們提出的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一帶一路 」,這都是發展全世界生產力的方案。前者是扭轉美國規則下已開發國家獨享富貴的世界分化之路,讓世界同享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成果;後者是亞歐大陸繞開美國幣權壟斷建立中國的貨權通道,反對美國的金融霸權吸血。
一個是同享富貴,一個是反對盤剝,哪個不是堂堂正正,哪個不是利人利己。無法破解的,光明正大的,站在生產力發展方向上的,有幾代人能持之以恒、舉國上下能集中發力的,才是真正的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