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國的核武庫規模為什麽那麽小?

2018-12-05新聞

其實,中國只有三四百枚核彈頭也很正常,只需要稍微懂點歷史就明白了。

中國在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到現在已經50多年。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裏,中國的核彈是有巨大短板的,也就是常說的:有彈無槍。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國的核彈只能用轟炸機投擲。因為當時的核彈有幾噸重。而當時蘇聯還沒解體,實力非常強,威脅著中國北方。以當時的條件,中國的轟炸機裝載核彈飛到日韓蘇的領空,是沒有任何可能的。大家可以腦補一下,四十年前,咱們的老式轟炸機是怎樣一種狀態。

那時候核彈是有了,但只能是當強敵入侵的時候,扔在自己的國土上。

到了八十年代,中國的核彈才完成小型化。這就是上面說的,很多人說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就是小型化的,其實不對!中國的第一顆氫彈是"實用化",不是小型化。實用化的意思是完整的一顆"彈",跟實用化對應的叫"核裝置",是不是有點耳熟了?

核裝置是攤開的散件,但也能引爆,做實驗用可以,不能當真彈使用。所以報道北韓、印度、巴基斯坦核試驗,往往說的都是核裝置,不直接說核彈。實用化是把這些散件攢成一枚完整的彈。中國的第一顆氫彈是實用化核彈,是一枚完整的大炸彈,所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就是用飛機投擲的,起點很高。但它也只能用飛機投擲,因為它的重量是幾噸。跟核裝置比,實用化核彈確實是小了,但不叫小型化。小型化指的是把核彈的重量做到幾百公斤。

而中國做到這一點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把核彈做到幾百公斤級的好處是:可以裝在導彈上。原因很明顯,不用轟炸機,導彈射過去,對手很難攔截。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的核武器完成小型化,可以裝到導彈上,不再是有彈無槍了。但這時候還是有問題:槍,不好。那個時候確實已經有洲際導彈了,能把核彈射到美國。

但那個時候的洲際導彈是這種水平。

需要個固定發射架,想發射得提前幾個小時把導彈拉出來,安到架子上,然後註入液體燃料。首先導彈發射架是固定的,平時會被對手偵查發現,如果爆發戰爭,這些導彈發射裝置會優先被對手的核彈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拉出來導彈、註入燃料、再反擊,效果可想而知。應該不會有幾枚能成功進行反擊。

再往後多少年,才能做到把導彈安到固定的井裏。而固定發射井也會被對手提前定位,優先核打擊,發射前也得幾個小時註入燃料。

在八十年代稍微靠譜一些的是中近程導彈,目標小,開始能移動發射了,譬如東風21。但東風21服役已經是1989年,八十年代的尾巴。而且服役只是開始,還得大規模生產,磨合。這又得等個七八年。九十年代中期。東風21是可以裝小型化了的核彈頭的。也就是說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機動發射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的東風21+小型化的核彈,才算有槍有彈。能用導彈比較可靠的把核彈射出去,不怕被提前打擊,不怕中途被攔截。

但東風21是中程導彈,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才做到能把核彈扔到日韓這一帶,有實戰價值的那種。

1999年車載、固體燃料的東風31實驗成功,2006年服役。到這個時候,才能把核彈真正意義上扔到美國以及歐洲。東風31裝在卡車上,每天四處跑,對手無法偵查定位,自然也就無法提前對它進行打擊。而且它是固體燃料,隨時可以停下來,直接豎起導彈就能發射,省掉了註入燃料的步驟。

2000年以前,中國的核彈數量恐怕真的很少,因為造多了也沒用啊。80年代以前,沒完成小型化,幾噸重的核彈生產多了,根本沒用,只能放在自己家裏玩自爆。90年代以前,連國門都扔不出去,2000年以前,只能扔到周邊家門口,預備200枚足夠了。

2006年以後,隨著東風31服役,中國造核彈才真正具備實戰價值。而且東風31仍然有瑕疵,射程還是略微差一點,只能打到半個美國,只能裝1-3枚核彈頭。直到東風41服役,機動發射,不會暴露、固體燃料,隨時發射,12000公裏以上的射程,能打遍美國全境、能裝8枚以上核彈頭,威力大,而這已經是最近幾年的事了。

其實,核彈本身不值錢,核彈的成本很低。研發核彈的關鍵不在核彈本身,而是離心機。只要有足夠數量的離心機,幾萬台,電足夠,不停的轉,能提煉出武器級別純度的核材料,任務完成80%,剩下的工作簡單。核彈的主要成本是離心機的前期投入,而中國這些東西都是現成的,轉就完了。核原料、礦石也都有。八十年代跨過小型化的門檻,對中國而言既沒有難度也不涉及成本的問題。想做多少都沒問題。但前面說了,導彈不到位,核彈頭生產多少也沒用。

所以說經常有報道說中國的三四百枚核彈,這應該是真的,2006年以前,生產多了,也沒啥用。

中國60年代就造出了核彈,80年代才實作小型化。第一顆氫彈是實用化核武器,不是小型化。實用化是幾噸重,用飛機扔。小型化是幾百公斤重,可以用導彈扔。1999年東風31 定型,才能把小型核彈扔到美國,但依然比較勉強。2018年左右,到東風41 、東風31改,效能才算真正的可以,數量還夠,也就是說真正擁有了可靠的核威懾,到現在沒幾年。

另外還有個制約因素就是戰略核潛艇,世界上核大國的核心戰略核力量都是戰略核潛艇,陸基只是最初的便宜辦法。海基核武器非常昂貴,門檻非常高,建造的難度非常大。但大家依舊這麽青睞、執著的搞,是因為一分錢一分貨,物有所值,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更加的隱蔽。

地球表面大部份都是海洋,把核彈裝在戰略潛艇上,藏在深海大洋,比藏在本國的領土上還隱蔽,還難以被發現,減少了被打擊的概率,增加了安全性。尤其是英法這樣的國家,戰略核武器全都是部署在核潛艇上,美國的核力量絕大部份也都是部署在戰略核潛艇上。

以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為例,它搭載了24枚三叉戟彈道導彈,射程一萬一千公裏,每枚導彈的彈頭可以裝10顆核彈頭,每顆核彈頭爆炸當量大約是50萬噸TNT。1艘俄亥俄把導彈全打出去,是向敵人扔出去了240枚核彈。戰略核潛艇可以在大洋深處值勤,而地球表面又幾乎被海洋覆蓋,核潛艇的活動空間非常大,也非常的深,很隱蔽。所以它可以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間、一個意想不到的地點、向一個意向不到的敵人刺出意想不到的一劍。

能實作這效果的目前只有美國,他的戰略核潛艇本來就很先進,數量很多,還有大量的攻擊型核潛艇護航,有很多的海外基地、航母戰鬥群的支撐、保護。英法和美國關系很近,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中國的戰略核潛艇一直都是短板,因此先進戰略核潛艇的研發一直都是中國的重中之重,可比什麽航母什麽殲20重要上千倍,一直都是最機密的事情。至於目前中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到底是什麽水平,根本沒人能知道。之所以保密,大概率是因為現在的水平還是不行,要是能達到俄亥俄級或者凱旋級的水平,那肯定要大肆宣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