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的發展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實作鄉村生態價值轉換的堅實基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作路徑」「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要找到實作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隨著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讓優美自然生態環境賦能鄉村振興,以生態價值轉換釋放鄉村振興新潛能,從而探索出一條百姓富與生態美相統一的鄉村生態振興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大力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開拓鄉村生態價值轉換的途徑,統籌發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
持續增加生態產品的優質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情和地域特色,都是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利因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有利於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鄉村生態價值轉換要以增加特色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為突破點,發揮鄉村特色資源、鄉村優美宜居環境、鄉村生態產品多功能利用三者結合的乘數效應,科學開發優質生態產品,為鄉村生態價值轉換註入新動能。
立足比較優勢,賦予鄉村生態產品獨特價值。鄉村具有寶貴的青山綠水資源與獨特的自然風光,要將其有效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方面,要科學把握鄉村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把握鄉村區別於城市的重要特征,註重保留鄉村稀缺資源,統籌考慮鄉土風情、民俗文化、傳統建築、田園風景等「原生態」村容風貌保護,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把握鄉村之間的差異性,厘清鄉村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做好同周邊鄉村的橫向比較,避免出現「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另一方面,對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定位進行「量體裁衣」。系統研究鄉村資源稟賦和文化沈澱,科學研判生態產業發展方向,充分尊重農民主體意願,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結構,找準發展優勢「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牧則牧」,精準施策、分類開發鄉村生態產品,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打造優美宜居環境,拓展鄉村生態產品供給空間。優美宜居的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實作農業強盛、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內在要求,要最佳化布局鄉村生活空間,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推進生態系保護修復,打造優質生態空間。鄉村是多種生態系的集合體,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森林質素精準提升工程,防治農業面源汙染,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等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促進自然生態系質素的整體改善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全面增強,讓鄉村綠色本底釋放出更多生態紅利。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打造宜居生活空間。圍繞「美麗農村路」、農村廁所革命等,梯次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堅持人居環境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有機融合,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系原真性和完整性。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古建築、傳統民居等,並系統化改造成鄉村文化博物館、鄉村文化廣場等文化空間,推進人居環境增「顏值」提「氣質」,為發展鄉村新業態提供良好條件。
拓展農業功能,提升鄉村生態產品供給質效。農業具有生態涵養、文化傳承、食品保障等多種功能。為此,既要鞏固提升農業每一種功能,又要對多種功能進行組合性開發,以農業的資源優勢來提升鄉村生態產品供給質效。構建多功能拓展、多業態聚集、多場景套用的生態產品供給體系。以特色農產品為中心,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並輻射帶動三產融合發展,構建集食品加工、旅遊康養、休閑體驗、清潔能源於一體的「1+N」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模式,促使鄉村生態、產業、文化相得益彰協同發展,提升鄉村整體要素價值。構建特色鮮明、質素過硬的品牌價值體系。培育壯大鄉村生態產品品牌經營主體,推進特色生態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和專業化發展,夯實生態產品品牌化質素基礎。著力推動生態產品「亮牌」行動,從品牌設計、宣傳、推介、標準制定等方面註重突出綠色生態定位,全方位培育打造特色生態產品品牌,讓綠色優質成為鄉村生態產品的金字招牌。
積極延伸和拓展產業鏈
以生態產業化實作鄉村綠色共富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鄉村生態價值轉換需要依托鄉村產業振興,要深刻把握生態產業發展規律與趨勢,透過縱向延伸、橫向拓展,走產業融合、延鏈補鏈的集合發展之路,以鄉村生態產業化實作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根基。
探索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啟用生態產業化「共生效應」。當前,全國各地在生態產業化上探索形成了多種新業態新模式,這就需要進一步發揮和啟用「共生效應」。培塑農業內部交叉融合模式,構建農業共生經濟產業鏈。采用農林結合、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等生態迴圈方式生產優質生態產品,促進生態農業產業鏈延伸、生態農業產品價值提升,實作生態農業增產增效。推廣多業態復合型模式,構建復合共生經濟產業鏈。推動鄉村生態產品與生態旅遊、教育培訓、鄉土文化等多業態相互融合,實作生態產業鏈價值鏈轉型升級。深化城鄉融合模式,構建城鄉共生經濟產業鏈。打破城鄉界限,不斷延伸城鄉生態產業鏈條,加快鄉村生態產業向重點鄉鎮、縣城及產業園區等集中發展的速度,形成生態產品要素順暢流動、城鄉產業優勢互補的新格局。
發展多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強化生態產業化「集聚效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實作生態產業化的有效途徑。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縱向一體化。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健全生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農商互聯、產銷銜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建立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推進農戶農地經營集中連片化,實作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進產業鏈配套橫向一體化。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適應小農戶需求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建立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多方式推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升鄉村生態產業專業化、特色化、集聚化發展水平,提高生態農產品供給質素和效率。
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驅動生態產業化「增值效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強調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因此,要依托創新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和業態模式,打通生態價值轉換的卡點堵點。一方面,聚焦優勢領域,實施「數商興農」工程,鍛造全產業鏈的「綠色」長板。依托電商平台加強生態產品品牌打造與價值提升,利用電子商務大數據推動生態農業與商貿等產業融合,擴大電子商務進鄉村覆蓋面,鼓勵培育直播電商、農旅直播、移動「菜籃子」等新業態,培育鄉村生態產業化的發展空間和新增長點。另一方面,以利益聯結機制共享新業態產業鏈效益。探索農村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訂單農業、合約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鄉村共享經濟,以生態產品價值實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引領廣大農民共享生態產業增值收益,實作綠色共富。
著力打通生態產品流通「大動脈」
不斷釋放鄉村振興新潛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科學指明了流通作為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重要作用。流通效率是國民經濟總體執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範圍內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擴大交易範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因此,要加強對農村市場化建設的宏觀調控,拓寬鄉村生態產品的多元化流通渠道。
以利益聯結為「基」,構建生態產品流通體系。生態產品流通體系是基於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體參與價值共創、利益共享的協同合作模式,其作用發揮有賴於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的約束和保障。應探索建立以生態價值轉換為導向的政策框架,充分發揮生態產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的多元主體作用,健全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進入鄉村生態產品流通的體制機制,鼓勵和引導利益聯結主體按照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參與生態產品流通,實作企業有利、農民有益、生態產品流通有效相統一。此外,應錨定生態產品流通和鄉村生態治理之間的協同關系,大力發展綠色流通,引導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打造綠色供應鏈,共同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
以數碼智能為「擎」,形成數智化的流轉服務體系。數碼化和綠色化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趨勢,鄉村生態產品市場的有效流通離不開數碼化的賦能支撐。整合鄉村大數據資源,利用數碼網絡平台構建生態品牌數據庫,推動全產業鏈資訊資源共享,以「共享」促進品牌實作優質優價、增值增效,從而快速開拓市場,擴大鄉村生態產品流通新優勢。健全數碼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從智能化生產大棚到農產品電商平台的實作流程,構建內暢外聯現代流通網絡,推動實作農商直供、農商互聯、產銷銜接。加快推動鄉村生態產品市場數碼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基於自然資源資產資訊化管理平台,對實作市場化流轉的生態產品展開動態跟蹤,實作生態資源利用的統籌協調和規制管理。
以綠色金融為「翼」,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綠色金融能夠引導和最佳化金融資源配置,為鄉村生態價值轉換拓展多元化資金來源。一方面,創新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引導金融資源向生態領域傾斜,將綠色金融助力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作納入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範疇,強化激勵約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開發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作的專屬金融產品。另一方面,探索完善鄉村生態資源資本化多元路徑。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機構、社會投入聯動機制,鼓勵將村域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打包捆綁成為「生態資源包」,搭建「分散輸入、整體輸出」的生態資源權益收儲平台,探索創新生態基金、股票、證券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共同參與鄉村生態價值開發,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潛能。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羅賢宇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