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美國的霸權霸道霸淩及其危害】報告釋出,稱美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哪些資訊值得關註?

2023-02-20新聞

一、國運沈浮背後的文明因素

1、大航海時代的中國並未落後

歐洲之崛起,正是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隨後歐洲並未與中國形成技術代差。中國也始終嵌入了當時全球貿易的體系當中,當時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順差國,大量吸收了西班牙從南美運來的白銀,並且不斷向西方供給當時的高附加值商品。在海洋貿易、科學技術等等方面也是互有長短,在中國當時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逐步衍生出了有別與傳統封建勢力的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階層。而中國與西方在技術、社會結構上發生大差異,卻是在17世紀清帝國入關控制中原以後。

畢竟當年西班牙的貴族們喜歡的是中國的絲綢、喝的是中國的茶葉,用的是中國的瓷器。東南亞的一眾蘇丹國可以讓西方勢力開拓殖民地,但是面對龐大的華夏帝國,西方的這些初代海洋霸主就不夠看的了。比如葡萄牙、荷蘭都曾與中國發生接觸,其軍事野心基本在地方力量的反擊下就被遏制住了。

鄭成功收復台灣,不僅僅是中國人跨海建功的壯舉,更是區域性海商組織體的開拓之舉,若非國姓爺英年早逝,恐怕當時東南亞的西方貿易中心馬尼拉都被奪了去,可見當時中國海洋力量的實力並沒有與西方拉開代差。

畢竟中晚明的時候東南大搞土地兼並,發展工商業,為的可不是當地主自保,而是以資本增殖原則進行的擴張。但是滿清的入關徹底打斷了這個趨勢。

2、軍事文明才是中國近代落後的主因

滿清入關以後,中國的發展就開始和西方拉開差距了,一方面歐洲獲取了海量的財富增量,在漸進式的階層置換幾百年後(價格革命—金本位時期的長期溫和通脹削弱了吃地租的封建主),頑固的封建地主階級被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奪取了權力。只不過這種革命不太徹底,因為資本追求的是盈利而非革命,在和國家統治機器妥協後資本家非常樂於看到國家力量為他們鎮壓工人,拓展地盤。所以歐洲大陸皇冠穩固,而且資產階級和原來的統治者結合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德國的容克)。

而東方則逐漸開始被軍事文明所壓制,滿清軍事政權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的是阻礙作用:聯小宗治大宗(滿、蒙、藏的貴族聯手一起治理漢地)、鉗制思想(大搞文字獄,對思想桎梏達到了頂峰),軍國化管理(兵丁入旗,漢八旗、滿八旗),這些使得軍事專制達到了頂峰。

因為軍事文明的內在邏輯是——要讓別人不如我強,透過淪陷的辦法獲取統治。比如蒙元屠殺後路的居民以防其造反,滿清屠城剃發以消滅反抗精神,洛馬諾夫王朝人滾地留的哥薩克式擴張,日本軍國用三光政策來治理占領區,納粹建立猶太人集中營,都是這一類思路—— 「只要別人弱了,就等於是我強了」。

這在軍事鬥爭中還好辦,肉體消滅了敵人就可以了,但是在國家治理上就麻煩了,如果技術革命從 被統治階級 萌發,那麽就成為了 統治階級 的威脅,所以中國只有在清朝才有遏制民間技術發展的行徑:

如康熙年間的火器專家戴梓就因為是漢族而且掌握了先進的火器技術,被西洋傳教士構陷,被發配流放。這一方面是滿清統治者對當時主要主體民族也即人民群眾的忌刻猜疑,另一方面是對於先進生產力也即域外技術成果的病態抵制。

所以孫中山說為什麽清王朝不能搞君主立憲制,就是因為滿清統治集團不可能有效發動群眾,對於生產力自下而上的技術革命更會天然抵制,所以必須革命。

而新中國更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把發展和解放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這種判若雲泥的區別,就是「唯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中國在滿清王朝統治下的三百年,是遊牧軍事文明淩駕於華夏生產文明的「中華黑暗期」,其與歐洲在蠻族軍事文明壓迫下的「黑暗中世紀」頗為類似,是野蠻戰勝了文明乾坤顛倒的 非常態 。軍事文明對於人格的奴化與思想的禁錮,使得華夏漢唐之雄風不再,正如龔自珍所說「萬馬齊喑究可哀」。在有清一朝:統治階級內部都以自稱「奴才」為榮;知識分子社會精英以鉆研八股為榮;民眾以服從於封建禮教為榮,這種僵化的社會形態當然會讓華夏文明在近現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大潮中落後。

但這種落後,不是華夏文明的落後,而是軍事文明的落後 ,因為華夏文明的本位是生產文明,其為滿清軍事文明所乘的黑暗期落後於世界生產力的發展,不能說明華夏文明的落後。因為後來的新中國恢復了華夏文明原本的漢唐模式,在短短幾十年間即追趕並超越了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成果, 使得華夏文明成為唯一一個從石器時代前進演化到資訊時代的活文明,甚至可能會在將來率先跨入智能時代。

二、軍事文明的衰落與貿易文明的崛起

清王朝作為一個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軍事帝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軍事文明時期,其是華夏生產文明與軍事文明結合後的特殊形態。在當時的世界上:

沙皇帝國吸收了蒙元的遊牧文明,成為歐亞混血的東斯拉夫軍事帝國;

鄂圖曼帝國吸收了阿拉伯帝國的伊斯蘭文明,成為異化的伊斯蘭軍事帝國;

應該說在那一時期,整個歐亞大陸上都是強大的軍事文明,這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非常相關:滿清帝國(清帝國制服準噶爾就是靠的火器)、沙皇帝國(伊凡雷帝的直轄軍配備火槍)、鄂圖曼帝國(蘇丹親兵主力為火槍兵)都是擅長使用火器和騎兵的軍事組織,這一方面需要專業的軍事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多兵種配合的指揮技巧,故而側重軍事專業化及強調服從性,所以軍事貴族的專制政體就在當時的亞歐大陸上獲得了優勢。而這也是迫使西歐國家遠洋出海的主要動力,因為歐亞的陸上貿易路線已經被三大軍事文明鎖死,東西方兩大文明中心的溝通成本過高,所以需要開拓海路。

然而在工業革命之後,以英美為首的貿易帝國迅速借助先進的生產力而崛起,這使得曾經虎踞亞歐的三大軍事帝國迅速衰落。鄂圖曼帝國成為「西亞病夫」,並最終從一個領土遍布中東北非,橫跨三大洲的霸權帝國退化為僅剩小亞細亞的土耳其;沙皇帝國從「第三羅馬」退化為「帝國主義最薄弱的一環」,曾經雄極一時的「世界憲兵」變成了「灰色牲口」,成為了第一個輸給黃種人的白人國家,是列強之恥。而清帝國也是割地賠款主權不保,僵化封閉茍延殘喘,幸賴華夏文明之強大的生命力,才召喚出仁人誌士起而拯之,最終新中國拔地而起,成為了時代的選擇。

為什麽軍事文明一時俱起,又同期而滅呢?這個背後的原因在於, 世界鬥爭的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水平發展而不斷變化 ,只有最適應生產力的政權組織形式,才能在生存的競爭中獲取優勢。軍事文明的長處是培養及組織專業化的軍事組織,其社會形態是啞鈴形的,比如清帝國,就是八旗這個軍事貴族體系獲得了極大的物質資源分配比重,同時也承擔了主要的軍事任務。而且其與人民大眾是分化的,因為其專業的軍事技能培養需要脫離生產,這樣兵與民相隔絕,以兵而鎮民,自然就是戰爭的專業性上升而規模下降,同時民眾承受重壓故而社會內部矛盾大。所以清朝在歷次動兵的人數規模都不大,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都沒有發動人民戰爭,僅在少量的軍事力量被殲滅後就選擇了妥協,而庚子事變中當清廷試圖利用義和團時,也是拙於組織最終失敗。
當工業革命開始以後,世界的鬥爭形式就從比拼人的軍事經驗變成了比拼武器的技術優勢,這使得以建立貿易體系而富集了世界資源的海洋貿易帝國形成了優勢。因為無論如何鞍馬嫻熟,如何悍不畏死,也比不過經過短暫訓練機槍兵,這在八裏橋大戰中就尤為明顯。所以軍事貴族比不過掌握先進技術的資本集團,這就是大英帝國占盡世界膏腴之地,海洋稱雄的原因,也是軍事文明衰落的主因。

三、生產文明曙光初現

但是正所謂一物降一物,當工業革命推進到電氣革命後,英國的貿易文明也開始吃癟。因為技術的代差全球化的貿易體系中開始逐漸彌合,當技術代差消失後,自然戰爭比拼的就不再是技術的長短,而是生產的組織和國家規模的實力。在一戰中,無數英國貴族踴躍報名參軍,以為又到了仗著優勢兵器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結果沒想到撞上的是與其沒有技術代差的德國,於是血流成河屍山血海,整個歐洲從大航時代以來流傳下來的尚武精神,被總動員的現代戰爭消磨殆盡。最後是美國憑借生產規模和國家實力幫英法打贏了一戰。而二戰中軍事技巧高超,武器裝備先進的德國,也只是戰勝了貿易文明體系的強國英法,卻被蘇聯用龐大的社會化大生產和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給擊敗,而美國也是透過啟動戰爭機器,大規模拉高產能而戰勝了日本。

美國在二戰以前,一直是現在中國的這種角色,人畜無害而產能強大,技術雖然也經常被傳統歐陸強國封鎖,但是其生產組織的規模大產能叠代迅速。這是因為美國其實在建國之後是以德裔和愛爾蘭裔為主的反英意識強烈的歐洲移民組成的:

所以美國雖然現在號稱是昂撒文明,但是其實在其建國後直到冷戰,都是一個非主流的貿易文明國家,它沒法像英國那樣去壟斷殖民地的市場和原材料,也沒法像法國那樣去跟殖民地搞高利貸帝國主義,只能跟德國一樣靠精工細作,技術升級來保障生產出的商品能夠質優價廉,只有這個生產制造的業務別人搶不走,所以美國在冷戰前選擇的都是實業立國的道路。直到冷戰中,美國在跟軍事文明的蘇聯對壘中不堪重負,這才將產能轉移出了美國,將生產制造工作委托給自己的「海外行省」:日本、南韓、德國,自此美國才透過閹割了自己的實體制造業開始變成一個金融帝國。而這也意味著美國從一個非主流的昂撒系國家成為了真正主流的昂撒系國家,那麽自然其也要繼承大英帝國當年的不幸命運。因為金融帝國的終點,就是大英帝國的解體。所以國家的形態由其所處的客觀環境而確定,但是文明的類別,會潛移默化地長期作用於一個國家的命運。 這種文明回歸的力量,堅定且持續,無處不在,無刻不存,最終將一個能自主命運的大國拉回其原有文明的發展軌跡。

而蘇聯在列寧時代提出的電氣化社會主義,其實也是以生產制造為主的立國策略。但是歐洲險惡的形勢下,在史太林手中又回歸了軍事文明的國家路線,這在二戰中應時而出消滅了法西斯,但是在冷戰中又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讓蘇聯跟清帝國一樣走向了軍事文明僵化封閉、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路徑,最終也是走向了同一個類別的命運終點——屈辱求和以求茍安,最終內部瓦解帝國崩潰。

四、大國的興衰的背後

美國曾是邊緣化的貿易文明,而蘇聯則是非主流的軍事文明,這二者都曾靠強大的生產能力而獲取重要的國際角色,但是其得誌之後,又都不約而同地拋棄了以生產為核心的道路。這是因為其本非生產文明,不過是形格勢禁之下借用生產手段來達到目的而已,一旦得誌之後,即會出現文明的回歸力量,使蘇聯向軍事文明演進,而美國向貿易文明發展。最終二者同歸於落寞,因為無論是軍事文明還是貿易文明,都是外生性文明,即不擴張或不發展即衰落,而世界並沒有永遠前進的國家,事物螺旋上升、起伏前進才是符合天道的客觀規律,所以反常者必不久。故而軍事文明的壽命大致在一百年以內,所以蘇聯69年而亡;貿易文明的壽命在二三百年左右,故大英帝國興衰不過二百來年,而美國如今也疲態盡露,正是這個規律在起作用。

五百年間,世界的鬥爭形式經歷了三個大的時期:

(1)比拼人的軍事技能,對應軍事文明的稱霸;

(2)比拼武器技術優勢,對應貿易文明的崛起;

(3)比拼生產組織規模,對應生產文明的回歸。

五百年來興衰忙,哪有什麽歷史的終結,只有永恒的變化;哪有什麽天選之民,只有自強者不息;哪有什麽完美的體制,只有適合生產力的生產關系。所以興衰有道,唯順天應人者成其勢。

所以在過去的五百年間,實際上一直是生產文明缺位的階段,但隨著中國的復興及華夏文明的現代化,這種形勢正在為之一變。

五、三種文明的基因1、文明的基因型與表現型

基因一樣的生物,會在外界的不同環境下表現出不一樣的形態,有時會讓人誤認為是兩種不同的生物。文明也是如此,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南橘北枳」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比如美國在獨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其人口結構的大比例都是痛恨英國的愛爾蘭人、德意誌人,所以其就表現出了生產文明的一些特性,在一戰之前美國就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生產國,並且將這頂桂冠一直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但是由於美國畢竟從屬於昂撒國家體系,所以其貿易文明的基因沒有改變。在冷戰之後的放松狀態中,美國就回歸了昂撒貿易文明以勞動為恥的本來形態,最終又步了當年大英帝國靠殖民地壟斷貿易坐吃山空的後塵,自廢武功的開始了去工業化行程,美國最終將世界第一生產國的桂冠讓給了中國,進入了如20世紀大英帝國一樣的國運衰退期。而此時美國就逐漸向軍事文明的行為靠攏,開始好亂樂禍,四處出擊,從世界警察變成了世界的動亂之源。所以 貿易文明面對外界的壓力時,其表現就會像生產文明靠攏 , 而其外界壓力徹底解除後,則會向軍事文明靠攏 。這就解釋了美國在冷戰時的理智與獨霸世界後的瘋狂。

而蘇聯作為軍事文明則正好相反。 在其外界的壓力解除後的放松狀態中,會向生產文明靠攏。 比如蘇聯解體後不再面臨政權被推翻的威脅,其自廢武功試圖融入西方世界,雖然屢遭算計飽嘗屈辱,但是比起美蘇冷戰之時其壓力驟然減輕,於是現在的俄羅斯就以油氣資源的生產為國家的主要工作,圍繞這個生產任務生成了現在的政治格局。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蘇聯立國打贏了白軍後,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於是列寧就提出了「電氣化社會主義」的立足於生產型國策的發展模式,招商引資放寬政策,更好地平衡了國與民的資源分配。 而軍事文明在外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就會向貿易文明靠攏 ,試圖利用軍事優勢來控制某些物資的供給,從而獲得有利競爭。在美蘇冷戰的時期,蘇聯就一直利用原油的貿易,從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身上汲取貿易利潤,以此擴充軍備搶占地盤,成為我們反對的「大國沙文主義」。而蘇聯此時搶占地盤的目的,比如阿富汗,都有著比較明顯地控制世界原油產地及貿易路線的用意。比如蘇聯侵入阿富汗,同時結好敘利亞,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中東。所以這就是中東國家本來因為美國支持以色列而集體反美,在冷戰後期轉變為親美的原因,就是因為蘇聯試圖以武力控制中東,雖然是軍事手段,但是其目的卻是維持貿易優勢。 而中國作為 生產文明則是在壓力下向軍事文明靠攏,在放松時向貿易文明靠攏。 比如中國在武德充沛吊打整個東亞遊牧民族的漢唐時期,就會遠通絲路,控制西域。再比如中國在冷戰後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面對和平與發展的世界環境,就進行了大裁軍,在經濟上廣泛發展外貿。舉全球之物力,成就了中國的現代化。而軍事壓力大的歷史時期,比如在蒙元、滿清的時期,華夏文明則會接納富有軍事色彩的遊牧軍事集團來成為統治集團,將華夏生產文明改造為軍事形態。應該註意,在此時中原的主體民族仍然保持人口的絕對多數,並且延續著華夏文明的傳承。 所以元、清雖然是遊牧軍事文明淩駕於生產文明,但仍然從屬於華夏文明的體系,因為華夏文明的基因沒有更改,只是迫於環境使得組織形態發生了改變。 這就像是一個公司雖然選了一個外人當總經理,但是其股權占比很小,所以公司的所有者沒有發生變化。這也是華夏文明能夠同化這些遊牧政權的主要原因:政權仍然依賴華夏文明而立,其統治基礎仍然以華夏為主體,只有融入中華民族才能維持其統治。所以元帝國和清帝國相較於其他純粹的軍事文明,就有著更強的軍事擴張能力。元朝及其前身蒙古帝國,基本上征服了亞歐大陸,這離不開中原漢地的物資支持以及先進軍事技術的匯入,如火器就是如此。而滿清其統治集團其實也是以軍事化了的漢人為主體,而滿清也在生產文明的加持下,有效地控制了從新疆、西藏、東北、蒙古、台灣等邊陲領土,為近代中國的版圖貢獻了法理基礎。在乾隆時期,中國的軍隊曾跨域喜馬拉雅山遠征尼泊爾,達到了封建史中的兵力投射巔峰。 但是生產文明的軍事化,對於文明的發展其代價也是巨大的。現在流行於很多領域的「奴才文化」,就是滿清軍事文化的「遺毒」,當被征服的心態與西方的文化相結合後,就構成了特殊的「逆向民族主義者」群體,其成為西方強勢貿易文明的擁躉,反對華夏文明,反對新中國的自主性,將滿清的愚昧僵化套在華夏文明身上,認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性不行,這種錯誤的根源就在於對於文明的形態沒有深刻的認識。 2、文明形態的轉換

(以上為三種文明的轉化圖) 這三種文明的轉化,其實也有著更深層次的道理。 文明的放松過程,都是追求穩定的過程: 生產文明追求穩定的過程中,自然會希望將貿易的不確定性消除,所以其外敵消弭、國力強盛之時,自然會深入管理物資的流透過程,以此建立自己的主導的貿易體系,由此實作「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直銷體系」。這就是華夏文明在漢唐時的狀態,所以這兩個朝代都控制了西域這個亞歐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

貿易文明追求穩定的過程中,自然會希望獲取壟斷利益,所以透過軍事手段控制了原材料的產地和貿易路線,就自然可以不勞而獲收取壟斷利益,這就是美國現在金融集團幹的事情,一方面在大宗商品領域坐地起價,另一方面將軍事基地遍布於全球去控制商路。在兩代的盎撒貿易文明的「得誌期」,英國和美國都是這麽做的。所以都不約而同地走向了脫實向虛的國內道路和依靠軍事實力盤剝天下的外部競爭策略。

軍事文明追求穩定的目標,自然是能夠找到「長期飯票」,靠著軍事暴力去奴役生產者,以此免於軍事鬥爭的流血付出。當其靠暴力消除了敵對者,就可以透過威懾力建立起一套生產秩序。這種不平等的生產秩序是以消耗威懾力為代價的,而威懾力是以消耗軍事文明的「生命」為代價的。當軍事文明在完全消耗盡了其能量之後,就會迎來「屈辱平靜的死亡」。比如清帝國以鐵騎入關、剃發易服、大肆屠殺開局,在全社會普及了「強權即真理」的奴性文化,以文字獄鉗制思想凡二百余年,最後對內卻在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中完成了「準聯邦」形式的分權改革,將地方治理權力拱手讓給漢人督撫,透過將權力下放來延續了政權壽命;對外也透過不斷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來出賣國家利益以獲得茍延殘喘。 血腥暴力開國的清帝國最後是在軟弱與屈辱中迎來了終點 ,這就是軍事政權的特點, 以暴而興,以弱而亡 。蘇聯也是如此,戈巴卓夫、葉利欽的對內政策也是廣布寡頭以瓜分國家,甚至解體以奉地方豪強;而對外則奉行投降主義政策,「量蘇聯之物力,結西方之歡心」。軍事文明其善於讓別人當奴才,所以也善於自己當奴才,如果無法繼續靠威懾力建立奴化體系,那麽就會光速切換到投降主義向敵人投降,以將自己貶為奴才而討主子的歡心。這也是一種奇妙的歷史因果輪回現象。 文明處於壓力之時,都需要壓抑其本性而博取生存: 生產文明一旦處於壓力之中,面對生存威脅之時,就會進入到軍事形態。因為當面臨著強大的外部壓力時,越努力的生產,就越容易被搶掠。所以必然要把生產的力量集中到軍事領域,這樣才能避免「鄰居屯糧我囤槍,鄰居就是我糧倉」的可悲局面。所以漢初文景之治雖然休養生息了很久,但卻沒法一直保持下去。這就是因為在匈奴的威脅下,只有進入到漢武帝時期的軍事動員狀態,才能解決掉生存的威脅,讓文明延續下來。 貿易文明一旦處於壓力之中,由於其沒有實力建立壟斷的貿易體系,那麽就必須靠自己來承擔生產工作,以此形成「前店後廠」的半內迴圈型態,以此對沖掉其他貿易對手的打擊,積蓄自身的實力。如美國就在英國稱霸於世界的年代,致力於「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的蒙路主義,希望透過將整個美洲建立成一個封閉的內迴圈體系來抵禦英帝國全球貿易體系的盤剝。甚至在決定美國命運的一戰、二戰中,美國都存在著嚴重的「不摻和歐洲的那些破事」這種典型的孤立主義思潮。而英國在沒有獨霸海洋的時代,也得和西班牙、荷蘭競爭海洋貿易路線,那時候英國也是大力推動本土的制造業,以此獲取穩定的財源去參與到國際博弈之中。

軍事文明一旦處於壓力之中,由於其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源來支撐其軍事鬥爭,所以就會選擇來錢最快,最簡單的貿易模式,以此籌措軍費去外部擴張。比如布里茲涅夫時期的蘇聯,就是一邊給美國等西方國家賣原油賺外匯,另一邊大肆進行軍事擴張,用美國的錢反美國。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清帝國的身上。在清帝國入關以前,一直與中原的晉商透過貿易獲取大量的軍備物資,用明帝國的物資「入關」明帝國。甚至在乾隆時期,也透過給鹽商提供強制性貸款來賺取利息,以此在維持「永不加賦」祖訓的情況下,獲得大量的軍費來支持各種大型遠征。蒙古帝國與花拉子模的開戰之因,就是因為成吉思汗想要與其進行貿易以獲取物資去攻擊金國,但是花拉子模斬殺了使團搶掠了財物,這才導致蒙古改變了戰略方向開始西征。 3、三種文明基因的本質

生產文明 貿易文明 軍事文明 ,本質上對應著 物質的產生 物質的傳送 物質的消滅 這三個過程。

當世界的資源突然失衡的時候,那麽就是善於探索的 貿易文明 進入強勢期,如新大陸的發現,各種能源革命等。而當世界適應了這種沖擊,人類的資源總量進入穩定期後,那麽善於組織的 生產文明 來構造一個家國天下的穩定秩序,如漢唐時期、資訊革命以及可能的智能革命(這些都沒有增加人類可利用的資源總量,但可以改變人在勞動中的角色,都是一種調整社會相對關系的技術革命)。而當人類的可利用資源整體減少的時候,就是擅長淪陷的 軍事文明 登場的時候了,如北宋至民國階段、小冰河期等即是。

(在農業社會,氣候決定了糧食產量,進而決定了人類生產物質的總量)所以為什麽華夏文明在宋代以後至新中國以前就陷入到了反復為軍事文明所乘的情況中,這就是因為當時的氣候寒冷導致中原的力量減弱,軍事文明的力量不斷趁勢而起。在當時不光是華夏文明淪陷於軍事文明之手,基本亞歐大陸的古文明都處在淪陷當中,比如鄂圖曼帝國就是在15世紀「入關」成功,消滅了延續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則是遊牧軍事文明在16世紀建立的;明朝則是17世紀為清帝國所滅亡,可以說近五百年來,一直是軍事文明肆虐於亞歐大陸的時期。

而直到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行程使得貿易文明興盛起來。這是因為新大陸的資源加上生產力的提高,使得世界資源處於了極度不均衡的狀態,先進的技術及全球的資源都在歐洲集中,這就使得歐洲的文明體系跳躍式發展,與世界各地形成了代差。於是歐洲的殖民勢力遍布四海五洋,開始了西方的「大圈地」運動。但是由於貿易文明極度不均衡的世界資源分配體系,導致了世界的矛盾不斷積累,最終隨著兩次世界大戰,歐洲數百年的積累毀於一旦,兩個西方體系中原本邊緣的國家,美國與蘇聯成為了西方路線的兩個代表,這對陰陽矛盾鬥爭許久,最終前後腳開始衰落。這是因為無論是西方文明的主流還是貿易文明的特點不但在全球會制造出極大地不均衡,連一國之內都會兩極分化非常明顯。 因為貿易的本質就是從物資或者資訊的不平衡狀態中去獲取收益 ,如果各國都物資均衡不假外求,資訊科技都是一個水平沒有先進落後之分,那麽貿易文明無疑是無以立足的。但是問題在於,如果生產文明強盛起來,那麽自然是貿易文明衰落的開始。這就好比是廠家與中間商,如果廠家眾多且弱勢,那麽利潤自然歸於控制了商業渠道的中間商,但是如果廠家兼弱攻昧聯弱為強,且有自己專屬的原材料購買和銷貨通道,那麽中間商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4、資訊革命為什麽是中國的「主場」 工業革命的作用於社會,一方面是生產模式的改變,另一方面是組織模式的改變,有的工業革命對於前者的作用更大些,有的對於後者的作用更大些。比如蒸汽革命、電氣革命,就是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進而對生產模式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而如資訊革命這就是對組織模式起到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只要發生工業革命,是一定會對社會生產率起到提高作用的。對於華夏生產文明而言,當工業革命主要作用在組織模式上的時候,就到了中國的主場。因為中國在歷史上一向以能在各種不同的生產力模式下找到最優的組織方案為特色。所以在資訊革命期間,雖然互聯網等資訊科技的發源地在美國,但是在全社會套用最好的卻是中國。就拿移動支付來說,基本上中國的進展超過了美國、日本這些國家。

這是因為資訊革命實際上是一場「去中介」的革命。因為資訊化是建立一個整體的資訊富集分發機制,去除的是資訊壁壘,這就消除了資訊中介的生存空間,反向加強了整體協調機制的力量。這從社會組織上來看是一種集中的趨勢。在 決策層 中間層 大眾層 三者的結合模式中, 中國比較擅長的是決策層與大眾層直接聯系,如秦朝的郡縣制 就是如此,而 西方比較擅長於中間層成為決策層與大眾層間的「超級中介」,如原來西方的領主-騎士制度 ,美國 現在的普選-民主代議制 都是如此。對於東方文明尤其是中國來說,自古以來權力掌握在國家的中央政府手裏,當權力下放到社會的中間層,即各大家族或者地方勢力中時,基本上就是五胡亂華的南北朝或者明末清軍入關的至暗時刻。而西方則不然,常年是大企業大財團這些當代社會的「大家族」來組織社會的運轉工作,或者就是地方勢力很大難以整體協調(美國的開國就是原來大英帝國裏的「地方勢力」獨走的案例)。所以西方的普選制及分權體制的社會基礎就在這裏,因為權力分散所以必須透過高成本的協商機制來解決問題。所以華夏文明的權力主體一直是國家,而西方文明的權力主體往往是「家族」(摩根、洛克菲勒、羅斯菲爾德等本質是披著現代公司外衣的「家族勢力」)。

但是一旦資訊的富集與發送的成本大幅降低,必然催生出削弱中間層的加強決策層、充實大眾層的社會組織模式。因為原來決策層的垂直管理的成本較高,而有了覆蓋全社會的資訊整合釋出系統後,自然就可以在不損失效率的情況下擴大決策層組織的規模與深度。所以中國在資訊時代完成了在產能上對西方世界的「彎道超車」,就是這個道理。在疫情時期,中國是生產組織度最高的國家,這就得益於一系列的資訊化管理技術的套用,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差距可謂天壤之別。資訊化與大數據是息息相關的,而如果數據為層層私有產權所限制,必然難以匯整合為「大數據」。而在中國由於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事實上數據是公有制的。所以自然就組建了一個符合於資訊時代的強力整體協調機制,這使得中國的決策層與大眾層的聯系空前加強,並且利益緊密結合。在諸多社會熱點問題上,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直接民主的反饋機制,比如「昆山龍哥反殺案」,就是社會的民意推動了司法的完善。在封建時代可以由中間層篩選和挑選資訊,但是在資訊時代,一個社會的熱點資訊是很難對頂層遮蔽的。

資訊時代對於美國的影響也很大,但是是有害的影響。比如奧巴馬時期的TPP政策,打算鐵壁合圍整合盟友給中國來個「六國合縱攻秦」,氣勢洶洶想要拿下中國世界工廠的角色。但是由於互聯網新媒體的崛起,使得美國傳統政治模式不再有效。原來美國是資本透過控制媒體來決定選舉的結果,但是傳統勢力沒有完全控制住互聯網類的新媒體,結果就讓與美國政治傳統相違背的杜林普趁勢而起。最終杜林普廢除了TPP,在其任內對奧巴馬的主要政策盡行廢黜。這使得美國的國家戰略受到了極大地挫折,最終讓中國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在沒有電商的時代,許多日用商品的利潤中渠道商都是占大頭的,比如服裝、化妝品、快銷品等,生產商可能只能獲得總利潤的10%-30%,中間渠道商能獲得總利潤的90%-70%。這懸殊的利潤倒掛比例,使得生產秩序非常扭曲,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吃虧,而且二者不能直接溝通反饋,導致供需關系極度扭曲。但是在電商崛起之後,雖然電商也是嗜利的經營模式,但是畢竟原來要跟各處大大小小的中間渠道商打交道,現在只要過一道手就可以了。這種依靠資訊化,削減中間層,完成去中介的模式,在中國、美國的經濟進而政治領域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哪個領域發生了資訊化的革命,哪個領域就會形成集中式直接聯系的機制,即一個超大規模的組織體大量淘汰原有的中間層。但是這對於中國是好事,對於美國卻是壞事。決策層與大眾層的直接結合,是中國自古以來追求的模式。從秦朝起中國就致力於不設定中間層,即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郡縣制。而西方國家則一直是各級領主自行其是的封建領主制,這大概是中國商、周時期的國家組織形式,結果也是如商周一樣,小國林立沒有完成大一統。所以華夏文明歷來以「國」的形式存在。正如亨廷頓所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而西方尤其是昂撒文明和猶太人的組織,歷來是以「家」為核心組織單位的。這個「家」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可以如摩根財團(扮演美國「私人計劃委」的角色,操縱金融價格)一樣的大企業,可以是如科赫家族(扮演美國「私人組織部」的角色,操縱人事任命)一樣的隱形執政者。猶太人可以一直沒有國的存在,就是因為他們化整為零,在各國都以「家」為組織形式而存在。所以貿易文明講究的就是一個社會的主導權要在「家」這個層面,所以要三權分立,所以要普選制,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國」的權力要附屬於「家」的權力。所以面對資訊革命帶來的社會集中化、直接化的結構革命,就非常不適應,杜林普就是這種「不適應」的具象化表達。「國」所對應的的「公」與「義」在資訊化革命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對應的就是「家」所對應的「私」與「利」極大地萎縮。這就是中國在資訊化革命中一馬當先的隱藏原因: 在新技術的加持下,誰的整體協調機制更強誰就發展得更好。5、智能時代的「新法家」 智能時代本質上是沿著資訊革命的路徑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其目前在西方世界的套用還沒有體現其價值。目前如美國Chatgpt等對於人工智能的套用,大致是按照商業邏輯是往提供「擬人服務」方向發展的,即讓AI來當一個類似「保姆」、「秘書」等生活輔助的角色,這確實符合自發的商業邏輯。但是人工智能真正的用武之地,應該是以國家為主體推行的 行政無人化 軍事智能化 。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工智能來「當官」和「當兵」。 行政無人化: 大量的行政工作,其實都是人工智能結合大數據非常適合的套用場景。程式不會貪汙腐化,人工智能也沒有利己的動機,行政無人化可以極大地延展中央政府的組織能力,使得一個社會的整體協調機制由規模越大損耗率越高變為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低的新模式。這對於2000年前就進行統一管理的中國來說,無異於消除了國家組織管理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組織規模的上限。

軍事智能化: 軍事智能化時代一旦到來,會使得全世界的軍事鬥爭與國家的產能規模高度相關。因為軍事智能化意味著分布式軍事系統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比如核武器的攔截體系,如果是成千上萬個智能的滯空飛行器去攔截一枚帶有核彈頭的導彈,無疑成功率會大大增加。當分布式智能反導系統成熟之時,必然是核平衡被打破之日。此時哪個國家的智能軍事戰鬥機器的生產規模大,哪個國家受到的核威脅小。即使不需要侵略別的國家,只要獲取了核攻擊的「免疫力」,就自然稱雄於世界。而另一方面,一旦衛星導航、航空器、潛航器等都實作了智能化與集群式的部署,那麽現在美國的航母、戰機等積累了大量技術資源的高成本低數量的武器就成為了無用之物。所以軍事智能化很可能會帶來核平衡的變化,以及世界軍事力量的顛覆性變革。法家是強調的是盡可能的按照規則來執行組織工作而不徇私枉法,這其實正是人工智能的工作模式。 人工智能本質是程式,其沒有私心,沒有怠惰,沒有爭權奪利,沒有感情變化。 對於一個行政無人化的系統,很難透過行賄其中的某個環節來牟取私利,因為中間環節都是無人化的,這樣行賄的成本就會大大增高,行賄的數量就會大大減少。商鞅變法建立的秦制,重視的就是「耕」與「戰」。耕田,就是那時候的生產工作;戰爭,就是那時候的對外博弈工作。將這二者突出並結合起來,自然就會獲得對外的國力優勢。所以秦制下的秦國,可以經受無數次打擊而迅速恢復,但是其他六國則往往會一蹶不振。這就是因為秦國透過法家的規則化組織模式,把國家的力量調動起來併集中起來了,所以就獲得了針對其他對手的代差級組織優勢。

6、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所以在智能時代,人類的組織模式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種國家為主體的、在行政和軍事領域廣泛套用人工智能實作了無人化與智能化的「新法家」制度早晚會出現。當這種組織模式成熟之後,世界就迎來了 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那就是生產文明將成為世界的主宰。

貿易文明是采取「以利誘之」的方式來改造世界的: 對於國內的封建領主,是工業革命用增量贖買其權力;對於世界各地,是拉攏其上層以實作間接統治。所以貿易文明的死穴就在於「 總體戰爭 」:因為一旦發動國家的全部力量舉國相爭,那麽依靠豪強的治理模式就失效了,以利誘之的收買之策就沒用了。所以「總體戰爭」這四個字就是貿易文明的催命符。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的部隊只要擊敗清政府的一小部份軍隊,就能完成對龐滿清帝國的侵略。這是因為清帝國認為漢人的威脅大於外人的威脅,所以寧可喪權辱國也不願發動人民展開總體戰。

但是到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這套就不好使了,一戰喪了元氣,二戰徹底解體。這是因為一戰與二戰打的都是總動員的現代化戰爭,不是決鬥式的精兵對決。而美國也是一樣,面對大國沙文主義的蘇聯可以直接用利益對其「斬首」——培養扶持起戈巴卓夫、葉利欽去奪舍蘇聯。而面對中國,無論是如韓戰、越南戰爭這樣的「武鬥」,還是如貿易戰這樣的「文鬥」,基本都是以敗北告終。這就是因為新中國實際上始終用「總體戰爭」的模式來應對威脅:韓戰的時候中國還是一窮二白的狀態,但是面對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舉全國之力與之相爭,最終以弱勝強取得勝利。

軍事文明是采取「以力迫之」的方式來改造世界的: 對於內部以武力壓迫消滅反對者,對外用軍事手段去實作國家利益。如蘇聯,雖然名義上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其非但沒有解放全人類的覺悟,實則行的卻是軍事霸權之實。如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都是蘇聯用軍事手段直接強行幹涉盟友的情形。一旦無法使用軍事手段,如戈巴卓夫面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民眾抗議表明了不會用兵,結果其就直接獨立脫離了蘇聯。

蘇聯對中國也是如此,明明都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非要破壞平等原則去試圖控制中國的主權,自然中國是不會答應。結果導致冷戰中美國與中國結成統一戰線,使得不可一世的蘇聯軍事帝國竟然拱手而降,並且是投降了還被肢解了。這就是軍事文明以強力改造世界的問題,耗竭式發展,力竭則亡。 無論是貿易文明還是軍事文明,其本質都是將人群分化的組織模式。 讓一小部份獲取優勢地位,而後用這些資本家和實權派去利誘或者威逼剩下的大眾。漢朝也是從自由經濟開始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發展自然經濟,而後鹽鐵專營與遷徙豪強於茂陵,集中天下之力以爭匈奴。而英國、荷蘭包括現在的美國就是只知自家攬財,不顧國家之利益,讓資本流入敵國以成其勢 ,弱國以盈利 這就是生產文明的貿易狀態與貿易文明的區別 ,都是放權發展,一個是為了強大國家整體實力,另一個就是為了純粹的積蓄財富。前者豪強起時則國家抑制,有國家的任務(對外征伐匈奴、對內均輸平準)向全社會發放,使得大眾始終有出頭之日,後者就是貴族盤根錯節,權錢相結而固化。對比一下秦朝按軍功授田授爵,和清朝按八旗身份授糧的政策,就可見其區別,前者是生產文明的軍事模式,就是舉國皆兵,後者是軍事文明淩駕於生產文明,就是軍事貴族制。前者是按勞分配,後者是按出身分配。 這就是軍事文明與生產文明軍事狀態的區別,都是軍事當先 ,秦帝國是消除出身的差距,全社會崇尚平等;清帝國就是世襲的軍事貴族,嚴格的防範社會大眾。所以生產文明的本質,是一種整體協調與社會同化的發展模式。正所謂「家國一體,義利兼顧」,是一種陰陽協調的「中道」。其既有開通商路的貿易本領,也有攻伐不臣的軍事手段,但是其無論是用「胡蘿蔔」還是「大棒」,本質上都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良好的生產環境,是為了達到一種平衡的「穩態」。所以生產文明的特點就是人格的平等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與社會整體的統一協調——「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如果說貿易文明在經濟的角色是一個類似中間商的角色,那麽軍事文明就是攔路搶劫的強盜角色。這二者都是以勞動為恥,以巧取豪奪掙買路錢為榮的。所以其無論倡導何種主義, 最終要麽是資本搞壟斷,要麽是權力搞壟斷。其社會都是呈兩極分化的發展趨勢,只不過是資本搞得分化還是權力搞得分化之間的區別。 它們總是願意搞一些小團體小集團來治理國家。所以從文明的角度來講,美國的貿易文明與蘇聯的軍事文明都是侵略性強,掠奪性強的行為模式,所以其二者才構成了一對矛盾。而生產文明就是一個生產廠商的角色,講究的是「勞動致富」,追求的是自身的發展,而不是如何攫取他人之利,這就使得中國的戰略決策是立足於自身的。所以中國能從蘇聯、美國處都得到支持,又不依附於任何一方。作為生產文明的中國,本質上是兼取美、蘇之長的,既會貿易也會軍事,既會搞市場經濟也會搞計劃經濟,既擅長輕工業也擅長重工業。這種模式下,一個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出現了: 生產文明強勢崛起,自成一極。 一旦廠商做大,完成了產能的大一統,自然就沒有中間商牟取超額利潤的空間了。因為廠商可以自己建立一套由生產秩序主導的貿易體系,你再便宜能比廠商更便宜嗎?你再囤貨能比廠商的貨權更重嗎? 這兩個不能 就是美國霸權的催命符。所以美國無論怎樣超發美元,它只是掌握了幣權,而貨權一旦不配合,那它的這個美元就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在比拼生產力的時代,軍事文明就沒有實力上的優勢,因為技術與產能比好勇鬥狠的軍事技能更重要,這就是鄂圖曼、俄羅斯、清帝國都淪為笑柄的原因。而在核平衡時代,更是軍事文明的絕路:核大戰不能打,地區性戰鬥贏了也改變不了世界格局,輸了就喪失軍事威懾力,縱然囤下為世界大戰預備的武器裝備,也只能在核平衡時代慢慢看著軍械變為廢鐵。

而在資訊化與智能化的時代,則「智能秦制」與「新法家」相結合,誰最先建立起大規模的智能化集群式反導系統,誰就能跳出核平衡而統禦世界。這比拼的就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能力了。

五百年來,貿易文明逐漸興起,軍事文明逐漸衰落,而生產文明也趁機徹底拜托了軍事威脅開始崛起。在今天,貿易文明到達頂點開始衰落,而生產文明則開始逐步接管世界秩序。而生產文明建立的世界秩序,將扭轉五百年來的人類分化趨勢,讓天下大同的模式成為主流。這意味著一個義在利先的轉化,一個國與家一體的模式。生產文明收獲的季節來臨了。在未來,如果是按照現在的節奏向智能革命的方向發展,那麽大概率未來的世界要在中國傳統的「家國天下」體系下來運作。那將是一個比貿易文明下的世界秩序和諧、穩定得多的文明體系。 因為貿易文明的規則,是以「錢」為本;軍事文明的規則,是以「權」為本,而只有生產文明的規則,是以「人」為本: 無論是錢財還是權力,都是身外之物,財富取之於社會亦要用之於社會,權位越高而責任與風險越大。對於生產工作來說,「錢」對應著物資,「權」對應著組織,只有靠「人」把物質有效的組織,才是生產工作的核心,所以華夏生產文明建立的世界秩序,就是一個以人為本,以均衡為宗旨的世界秩序,這與現行的貿易文明國際體系和原來的軍事文明國際體系比起來,無疑是人類更加光明的一條出路。 六、華夏文明的基因為什麽是生產文明 天行健,自強者不息。這是周易乾卦的卦辭,周朝將商朝的官方哲學體系【歸藏】中的坤、乾排序做了顛倒,形成了今天【周易】乾為首,坤為副的格局,自此華夏文明的乾坤既定。坤卦的卦辭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故而乾坤之道合起來,就是說先自強而後蓄德,強者亦需德為輔方是正途。故而民族國家之生存,需兼用乾坤之道,但要以乾道為綱。 乾者,陽也,動者之屬,亦可類比於人的勞動;坤者,陰也,靜者之屬,亦可類比於物質的積累。 所以中國人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是天地之間人為本,物賤而人貴。所以新中國所獨有的天下為公、獨立自主、按勞分配的國家精神,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所在,亦是傳承了3000余年的華夏信仰。新中國,就是現代化的華夏文明實體。中國人之所以在清朝滅亡後的「武力選舉」中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西方諸多現代思想中與華夏文明最匹配的。 雖然馬克思是德國的猶太人,但是他的辯證思維模式與西方的主流思想迥異,而獨與華夏有相近之處。其所倡導之公有制及社會化大生產在西方鮮有存在,而在中國自秦國起就是歷朝歷代的「標配」: 商鞅變法就是一次公有制改革,其將世襲貴族之領土盡數收歸國有,故而才能以土地來作為軍功爵體系的獎勵。而軍功爵體系,也正是戰國相爭時代的特殊「按勞分配」體系。按照戰場上的功勞進行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授予相應的官銜和田地,這實際上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國之人參與到統一事業中的積極性。秦帝國的武器裝備,皆由流水線完成,其一甲一刃,皆非一人之功,而是眾人之合力,故其生產力為一時之長。 秦之統一,論其組織思想則來源於魏國,論其兵器則箭刃精良不及南韓,論其士兵則驍勇善戰不及趙國,論其國力則人口雄厚不及楚國,論其財富則經濟發達不如齊國,而能一掃六國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匹配之故耳 ——秦帝國在農業時代達到了工業時代的動員比例,並且創立了唯一一個封建體制下的垂直管理體系:郡縣制,自此把統一刻進華夏文明的基因。秦帝國的勝利,是先進組織體系的勝利,而不簡簡單單的軍事的勝利。在六國相爭的戰國時代,戰爭形式都非常類似於一戰二戰這樣的現代化總動員的戰爭,基本上與後來的全世界封建時代的戰爭都很不一樣,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大戰,基本就算是農業時代的動員極限了。所以長平之戰秦趙最後比拼的是後勤能力,趙國後勤不繼糧草告罄,自然只能換下穩健的廉頗改用趙括去出擊以求速決。而秦滅楚,更是傾全國之力出動了六十萬人的軍隊,這在農業時代是不可想象的規模。所以秦滅六國,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制下的生產組織力與其他六國形成了代差,這種強大的整體協調機制——秦制,最終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代表。自此以後,華夏文明就始終具備著強大的整體協調機制,所以無論生產力如何發展變遷,但是中國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適應之發展之,正所謂「百代皆行秦政法」。秦制可謂華夏文明之陽極,然而孤陽不長,最終漢承秦制,以黃老自然之道與民休息,經文景之世,以坤道之厚德待民,故物用豐饒而民氣旺盛。漢初的黃老之道,與全球化中所流行的新自由主義實際上是同源的,都是放任民間自由發展,以少幹預少管理為宗旨,也基本達到了同等的效果,那就是物質充沛而豪強跋扈。漢文帝曾經連鑄幣權都下放到民間,與如今美聯儲一樣。但是這個後果就是一方面社會的財富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就是地方豪強財閥並起,掀起了吳楚七國之亂。文景之治是為陰極,陰極而陽生。最終漢武帝確立起了外儒內法的體系,把秦制用於管理國家機器,把儒家的集體主義用於梳理社會關系,二者表裏協調,華夏生產文明自此成型,周而復始,始終能定期透過「武力選舉」篩選出強力的政治集團來讓華夏文明與時俱進。直至清帝國以一姓之私遮蔽了華夏文明的國際視野。清帝國在中亞都設有情報站,其對於西方世界頗為熟悉,如乾隆就是被砍頭的法王路易十六的筆友,其派遣使者的計劃被法國大革命所打斷而泡湯,至今乾隆的書信仍保存在法國的盧浮宮。在大航海運動開始上百年後,清朝對西方的認識難道能反不如明朝,這種反常的現象明顯不符合客觀的發展規律,如明末的【天工開物】一書就詳盡介紹了當時世界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但是卻為滿清的文字獄所困,於中國失傳,反倒是在日本流行開來啟迪民智,這種文化倒退的現象,恰似羅馬為蠻族所滅之後的黑暗中世紀。所以中國在近現代的落後恰恰不是華夏文明的原因,這在新中國成立後恢復華夏文明的生命力的幾十年間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中國的落後就是軍事文明淩駕於華夏生產文明所致,這使得華夏文明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信仰去順應生產力而順暢地調整生產關系,這種調整的機理被鎖死,自然會陷入到清末那種麻木僵化的狀態中去。

秦漢第一帝國的發展,是經歷了完整的「元、亨、利、貞」四個階段的。

「元」者,初始之意 ,四季應之以春。秦王掃六合,是為始皇帝。華夏之始,即是公有制與按勞分配相結合的秦制。其革除之力尤為強勁,所以完成了大一統的歷史任務,開創了華夏文明在農業時代的基礎模式。然其烈度雖甚,而持久之力稍缺。

「亨」者,壯大之意 ,四季應之以夏。漢高祖以高齡建國,合眾人之力,故而分封與郡縣並列。繼之文景之治,與功臣勛將共治天下,行黃老自然之經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故而國力大漲。然其放任豪強,國勢略有所分。

「利」者,收獲之意 ,四季應之以秋。漢武開邊,安南、北韓、河西、南越、西南夷進入華夏,倍增國土而遠逐匈奴。此中國與周邊成發展代差之勢,華夏生產文明窮極地理之機,家國天下至此成型。遷徙豪強而聚之於茂陵,均輸平準而物貨應之於軍爭,此天下之勢集之於國家,舉國相爭於外,拓展華夏伸展之空間,外卷而不內卷。經濟之利用之於國家之義,此華夏之秋也。 「貞」者,堅守之意 ,四季應之以冬。昭宣之治,內明而外簡,承前代之功業,守正而養德。靜欲養身,謹行守常。自是嚴冬雖至而華夏之力得存。前代實踐為後代相承,起伏曲折而向前進,螺旋相交而向上升。

此「春」,「夏」,「秋」,「冬」,則華夏文明周期之四個相位。此即為華夏文明強大生存能力之奧妙:於周期震蕩中而存在,以周期去除存量之阻礙,四時之特征不同,而其前進之方向不變。故此雖歷經沖擊,於變幻莫測之形勢中得以順勢變化而得生存。

從清朝的「既濟」,到民國的「未濟」,再到新中國的的自強不息。「乾」之道,正是新中國貫徹了華夏文明的本源之道。新中國與周朝乾坤之義相合,是華夏文明三千年來不忘初心的文明力量。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雖是文明古國,然而對於當今的世界來說,中國卻承擔著「革故鼎新」的人類使命。 七、先進生產力的創新與遷徙1、技術創新的兩大關鍵因素

技術創新往往是隨機的,所以較大的試錯容量和較強的社會技術需求就有利於其發展,在一些小集團林立的社會環境中有利於其孵化。比如軸心時代的希臘、戰國時期的三晉、漢初的休養生息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蒸汽革命時期的英國、電氣革命時期的德國、資訊革命時期的美國等等。在不同時期,技術的創新驅動地區不同,但普遍的規律是:

(1)物質資源大量匯集

(2)社會有較強的技術發展需求

之所以物質太匱乏的地方很難技術突破,是因為當地科學研究缺乏必要的試錯容量,如中東、漠北。

而沈溺於壟斷收益的地方也很難有效發展技術創新,因為社會的資源被一些「沒本的買賣」大量吸收,使得社會的技術需求不強,如電氣革命時期的英國沈溺於殖民地壟斷貿易、沙特蘇聯等資源出口國沈溺於其自然資源,這都使他們坐擁大量資源而無技術革新的進取之心。

所以對於技術革新來說:物質資源少了不行——沒有足夠的試錯容量搞科研;錢來得太容易也不行——沒有技術進步的動力。

2、金融壟斷是技術創新之敵

今日之美國正是社會的技術需求出了問題。美國目前問題在於金融壟斷集團的對生產制造部門造成了嚴重的排斥,這是一種在生產力發展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以美國的醫療保險集團和軍工復合體為例就可見端倪:

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來說最好掙的錢,就是價格彈性極低的商品。這樣的商品供給對價格影響不大,因為無論多高的價格消費者都會支付。簡單說就是「乘人之危」的東西,比如說成癮性藥物、饑荒時期的糧食以及危及生命的疾病治療。而美國醫療保險集團掙的錢正是如此,其業務無異於掐著老百姓的脖子逼著他們交錢。

醫療保險復合體在美國的不斷壯大,伴隨著美國債務規模的擴張,是美國的金融勢力侵入國民醫療體系的一個過程,當金融集團完全滲入這個壟斷生命的產業後,其自然成為了侵蝕美國財政和美國人生活的最大蠹蟲。

(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人大教授翟東升)

而軍工復合體則裹挾著美國的打了許多場失敗的戰爭:出兵伊拉克結果成就了伊朗的什葉派之弧;占據阿富汗二十年結果被塔利班奪取了政權。其中蹊蹺了的軍費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曾經杜林普想要調查,結果派去的財務核查人員就「意外」出事故了,最後美國在阿富汗投入了2.26萬億的美元,結果全都便宜了塔利班。

(這種事再調查就不禮貌了)

但醫療保險集團和軍工復合體有相似之處,醫療保險集團掙得是美國國內的人命錢,軍工復合體掙得是海外的人命錢,二者都是典型的壟斷型產業結構。

壟斷結構天然會對弱者下手,因為無論是對外開拓還是技術探索,都是不確定的事業,風險較大。而對內利用壟斷地位去「欺負」弱者,相對成本更低,收益可控。所以美國就用了發達世界最貴的人均醫療支出,達成了最低的人均壽命的「成就」,一個3億人口的已開發國家連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都不如:

2022年,中國的人均壽命(77.93歲)超越美國(76.1歲-2021年CDC數據),雖然人均壽命相近,但雙方在醫療上的投入費用天差地別;

2022年美國人均醫療支出為11330美元,同期中國人均醫療支出為2120元人民幣,約306美元。(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國家統計局)

美國的軍工集團更是柿子專檢軟的捏,遇到伊拉克、阿富汗就重拳出擊,可是在南海遇到中國就唯唯諾諾;烏克蘭問題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台海問題面對封島就只能抗議嘴炮。

美國的軍工事業對比中國的發展已然大幅滯後,不但連F-22這樣先進戰機生產線廢棄了沒法重建復工,還點錯了科技樹發展了一大堆如武庫艦這樣應付治安戰的「虐菜玩具」——正所謂跟臭棋簍子下棋越下越臭。這使得美國的軍事力量不再適應於世界大國的博弈。美國這是在重走當年大英帝國的衰落的老路:決策機構受制於壟斷集團不能自我革新,社會資源沈溺於壟斷的超額利益不能自拔,技術革新無法得到大規模生產實踐的反饋。

應該說軍工復合體和醫療保險集團的膨脹與無能,只是美國金融霸權的一個側面。畢竟連醫療都能跟金融相結合,戰爭自然也能為了金融目的而進行,可以說盎撒貿易文明這是打算把人命錢賺到底了。祖宗們稿奴隸貿易用黑奴摘棉花,子孫們吃包裝金融外殼的人血饅頭,也算是一種傳統的繼承了。

而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實際上就是金融壟斷集團。因為這個集團生產的產品比較特殊——美元。制作成本是美國立國200年打贏了兩場世界大戰外加一場冷戰的功績、再加上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到20世紀後半頁為止的全球第一大產能國的歷史慣性。而其收益就是可以隨時隨地用任意的美元換取各種商品。這種吃祖業的敗家生意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頂級的壟斷業態。而代價是什麽呢?那就是要想練成「金融神功」,必須要對自己痛下殺手——完成去工業化。

因為強勢美元與世界制造業中心的角色天然不相容。要想做白吃白喝的世界貨幣供應者,就必須維持強勢美元,而強勢美元會讓出口商品失去價格優勢,必然會導致生產制造業萎縮不振。美國的選擇是用三個沒有主權的國家來作為生產國承接生產工作(日本、德國、南韓),而美國自己脫離勞動去徹底擁抱金融霸權。

至於今日,美國的第三產業的GDP占比已經高達80%以上,第三產業的服務就是加在制造業身上的沈重鐐銬,美國不過一共2.49萬億的制造業規模(2021年數據 Wind 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其法律、會計服務、企業管理(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services)等專案創造的產值也能達到兩萬多億,可見美國的服務業對制造業盤剝之重。

美國的政治系統中有著大量法律背景的人士,因此也被人戲稱是「訟棍治國」。如奧巴馬、克林頓、希拉里、拜登都是法律專業出身。而美國的法學院就是美式特色的科舉體系,篩選嚴格而學費高昂,是美國用來生成盎撒系「士大夫」的重要人才綠色通道。所以商人出身的杜林普在美國政壇格格不入就不難理解了,也難怪美國討論的社會問題都很奇怪,比如是否應該將性別分成96種,如此刁鉆的角度,哪裏是碳基生物能整出來的活兒,可見美國的盎撒大儒們脫離生產日久,已然是異化為人類的一個亞種了。

經濟上有金融壟斷集團算計,政治上有脫產大儒們搞一堆白左教條瞎指揮,對外沒有價格優勢,對內則是靠奶頭樂政策對民眾娛樂至死以消沈其意誌,甚至為了麻痹其神誌給毒品解禁。面對如此局面,縱使是羅斯福復生,也難以讓美國制造業回流,實作美國的「再次偉大」,就更別提杜林普了。可以說美國想要制造業回流,只可能發生在納粹化以後,軍工領域還有些特許能。

3、技術的首創地與技術的發展地為何會兩分離

在壟斷集團勢力過大的情況下,如果缺乏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就會發生技術的「創新中心」與「發展中心」相剝離的情況。因為技術離不開套用,而套用成為產業必然生成撼動原有的格局的強大能量,此時若無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正確地駕馭這種能量,那麽這種能量對於召喚者來說也可能是極具破壞性的。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的調整那可不是「請客吃飯」,技術革命也是革命,也是一個新的階級透過技術革新的方式推翻原有統治體系的過程。如果社會的落後壟斷勢力過強,那麽在技術水平落後的地方,可能是技術創新無法出頭;但是如果在技術水平先進的地方,如果其沒有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替先進的生產力開山劈路去調整全社會的生產關系,那麽就會發生壟斷集團把持技術成果,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道路導向錯誤的方向,最終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導致先進生產力從其原產地「遷徙」出來,自己找到更適合的國家來落腳發展的情況。

古希臘由於專精於當時的地中海貿易,所以引領了一時的技術及文化創新,但是由於其內部結構松散沒有完成有效整合,最後其文明成果為羅馬所吸收而發展,並最終為羅馬所兼並;

戰國時期韓、魏、趙三家本為中原霸主晉國,占據中原四通八達沃野千裏的豐饒之地,但是由於其內部的分化,導致「冠履倒置」公卿各自為政,最終一分為三之後,其魏國的政治創新、其南韓的武器技術創新盡數為秦國所吸收。於是秦國用著魏國人商鞅按照魏國的李悝變法進行組織革新,用南韓的間諜鄭國來進行水利建設-鄭國渠,三晉的先進生產力發展成果最終都變成了秦王掃六合的「墊腳石」。

電氣時代的德國也是如此。德國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後碎了一地,遍地是城邦,最終被普魯士整合統一。但是由於其統一未久加之外部壓力過大,結果就是由無數城邦轉化而來的德意誌,處處都是「聽調不聽宣」的大爺,普魯士對南方諸邦的統治力尤其堪憂。一戰時「內鬼」巴伐利亞國王拒絕向協約國開戰,在帝國內部釀成巨大危機,德皇只得許諾戰後將比利時賞給巴伐利亞國王,於是德國率先發兵比利時。所以一戰的導火索發生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但德國卻率先向比利時出兵擴大戰爭規模。但打比利時就等同於直接向英國開戰,而英國又拉來了盎撒系的「新貴」美國,最終導致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

二戰時期,又是因為其軍隊中的容克軍事貴族集團盤根錯節勢力龐大,以希特勒之極端者尚需對其妥協以籠絡之。故德國遲遲沒有進行總動員,直到著名的二戰轉折點:史太林格勒戰敗後,德國才開始匆忙進行總動員(1943年2月),但戰機轉瞬而逝,最終又是戰敗為結局。於是其自普魯士一統德國以來的技術積累如核技術、火箭技術等盡數為美國所吸收,積數代之功最終只能成為一個被閹割了主權的制造基地。一個引領過技術革命的強國,最終成為了他人霸權的「嫁衣」。

德國在電氣革命中率先實作了技術突破,但是卻連遭兩次亡國之苦,正是因為德國沒有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來調整理順內部的生產關系,所以其過度依賴對外的軍事手段來解決生產力發展空間的問題。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德國搞反了內因外因的原理,自然是生產力越發展其國家面臨的風險就越大,最終由一個工業革命後的歐陸巨頭淪為了美國的掌中之物。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一個國家是架不住先進生產力的。因為先進的生產力對外會改變世界強權的實力對比格局,對內也會改變一個社會的內部結構。此時如果存在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就可以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的封鎖,完成內部的革命式叠代——技術革命會引發階層的強烈變換和社會結構的大振幅變化,只不過是以整體都能受益的增量改革形式來實作,繼而可以整合起內部的力量來統一對外,抵禦外部的敵對力量,為新的生產力的擁有國爭取到適當的國際分工地位。

古希臘就是因為城邦林立,貿易致富的城邦貴族不願意整合,最後為羅馬所滅;韓、魏、趙是因為公卿貴族力量過強,所以不願意接受鐵器時代最優解——商鞅制定的秦制,最終為秦所並;德意誌則是過分受制於容克貴族的軍事集團的制約,處處以其軍事集團的利益為要,甚至不惜為此去打世界大戰,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這些失敗的技術創新者們,都曾經一度擁有過當時先進的生產力,但是最終由於缺乏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沒辦法調整內部的小集團和既得利益者,進而導致內部失衡而引起外部競爭不利,最後為人所圖。

自古無德讓有德,有道伐無道,即是此理。先進生產力,豈為西方所獨設,唯能抑制壟斷者得之,唯社會化大生產者用之。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生產力也是一樣,先進的生產力會找到其最適宜的生產關系完成匹配。

4、先進生產力的「擇婿」要求

所以技術創新的原產地,不一定是技術發展、技術革命的最終發生地。先進的生產力也是一個「大家閨秀」,要出得起豐厚「彩禮」,對待它「精心呵護」才能把它「迎娶過來」,並且跟它「過上日子」,最終誕生出技術革命引領世界。要如此,沒有誠懇的態度不行——要抑制壟斷勢力;而另一方面,沒有雄厚之力不行——生產規模要大。

技術的突破實作以後,就是世界各個國家在規模上的比拼了,誰的規模大誰就能最終「迎娶」成功「先進生產力」。因為在現代社會,本質上技術的封鎖是無效的,因為技術封鎖會給技術資訊帶來極高的超額收益,而在超額收益面前沒有資本家能保得住的技術秘密,而在西方社會,恰好是資本家掌握著這些技術資訊,於是一個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中,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不斷地富集全世界的先進生產力,最終將倡導「門戶開放」兩百多年的美國逼成了「貿易自閉」——又是貿易戰,又是技術封鎖,完全違背了美國的「祖宗成法」。

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生產力是長著腿的,它不管你是什麽人種?不管你供奉的經濟學牌位是什麽?不管你信的是個啥?哪裏能得到發展的能量就去哪裏。對於生產力來說,生產規模就是它最重要的「食糧」。曾經美國擁有過世界第一的產能,那時候也確實掌握了世界先進的生產力。但是如今美國自己已經「神功大成」徹底閹割了自己的實業體系。

美國的水泥產量還是世界第三,雖然在世界上還是領先的,但是其產量跟世界第一中國比起來只是二十七分之一。

美國鋼鐵產量世界第四,但總產量不過是排名第一中國的十分之一。

而外包了美國生產任務的德、日、韓三個無主權的生產國體量加在一起也遠遠不如中國,自然是天下之先進生產力匯集到中國後形成的結果。至此,貿易文明世界秩序的終結者、西方五百年來優勢地位的逆轉者,已開發國家的粉碎機——新中國,就讓華夏生產文明再次恢復到了漢唐時期的世界格局:東方與西方相峙而立,天下之機自華夏出。華夏文明之所以是生產文明,就在於:

能不能打破壟斷集團的桎梏,能不能一致行動統一指揮,能不能搞定內因而不依賴外因,這些才是為先進生產力的調整好適宜生產關系的關鍵。而中國,在文明的基因裏就刻著這三條的解決方案:

(1)中國特色的反壟斷機制與中國人對強者的辯證觀:中國一直沒有貴族的概念,這是因為貴族的平均有效期一般不超過三百年,中國每隔二百年就會進行一次徹底的「武力選舉」,讓各派勢力大打特打各顯身手,最後勝利者接管整個文明的實體。所以像西方那樣幾百年的貴族我們這歷奇本是見不著的,從長期來看這個社會階層的更新率可以說是世界之冠了。即便在太平年月,中國的社會也會組織各種降低社會熵值的活動,比如遷徙豪強於茂陵等。由於中國人唯物辯證的世界觀,所以對於形勢變化的洞察力尤其深刻,更由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平等觀,更讓中國人對於一時之強者沒有迷信,凡是存在的都是必然要滅亡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這種信仰,所以對於突破壟斷集團的桎梏沒有想不想的猶豫,只有能不能的權衡。

(2)中國自古以來的整體協調機制:為什麽中國無論怎樣戰亂,無論有多少個割據政權,最後都要歸於一統呢,這就是因為華夏文明有著強力的整體協調機制——秦制。由於沒有權力的代理——封建主,來作為「中間商賺差價」,所以中國基本自秦朝以後就不存在歐洲那種形式的封建制度了。郡縣制中所有地方官員的權力來源都是中央政府,而權力對來源負責是客觀的社會規律。所以這種制度下基本上只要是生產力水平能夠覆蓋的地方,基本上中國人就能夠覆蓋。除了西部、北部的荒漠,西南的高原、東南的密林,基本上凡是適宜在農業時代進行生產活動的地區,就大部份都是華夏的領土。由於人種相同,制度相同,組織習慣一致,自然無論怎樣激烈的內部博弈,最終都要以統一為最終的結果。這就讓華夏文明在幾千年來都能夠一致行動統一指揮,以全民族全國家之力來應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挑戰。

(3)中國的戰略是基於內因利用外因的:中國的組織協調,是以內因作為主要方面的,正所謂內聖而外王。所以華夏生產文明的特點,就是能比較正確地認識外因和內因之間的辯證關系,能夠把解決內因作為主要的發力點。新中國是始終把獨立自主當做是立國之本的,在無論是美蘇爭霸還是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中,始終以現代化為發展目標。因為華夏生產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以內部建立生產秩序,有效組織生產為主要的治理目標,一些對外的戰爭往往都是自衛反擊式的動機,雖然有時候會力度大一些,比如對於匈奴和突厥。但是華夏文明從來不鼓吹侵略式的擴張,而是以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的方式來實作同化。由於中國內因問題解決的好,所以在對外的戰略上,就有了超長的規劃,可以幾代人做一件事,可以集全國之力做一件事,這種基於內因的強大戰略的規劃和實作能力,就完全超越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想象極限,所以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就被中國輕松地打破了,因為即便再精明的頭腦,也想不到中國能在25年間GDP增長了15倍,饒是如此還能不忘初心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掌握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絕學。一個生產規模超過美國及其仆從國,組織能力優於蘇聯,人口規模等於全部已開發國家人口的總和,這樣的國家對於先進生產力來說,是最理想的棲居之所。雖然西方世界對此難以接受,但是對於華夏生產文明來說,這其實正是回到了漢唐時期的狀態:做好自己自然就雄立於世界了,華夏的強者往往只需要樸素的發展策略。所以【孫子兵法】說道,「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這說得就是要把握內因,才能利用好外因的的辯證博弈觀。

發現與利用客觀規律,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組織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這本來就是華夏文明幾千年來一直在專攻的「主營業務」。青銅器來自於西方,而中國最終出土了140多萬件青銅文物,而世界所有其他地區出土青銅器之總和不及華夏文明的一個零頭;煉鐵技術也來自於西方,但最終華夏文明在鐵器時代生成了秦制,建立了垂直管理的郡縣制,確保了在之後的2000年中國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佛教來源於印度,而今印度的梵文要靠華夏文明的記載才能解讀;馬克思主義來源於西方,但只有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用社會化大生產為全球輸出工業品;市場經濟也來源於西方,但中國是世界市場上最大的貿易國。

所以一個技術、一個思想從哪裏來的對我們華夏文明來說並不重要,英雄不問出處,但是只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合於天道,那就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素材。之所以中國可以做到幾千年來對世界的各種文明成果吸收之而超越之,就是因為我們華夏的文明基因中,實際上是以唯物辯證法為精神信仰的,唯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永恒的。所以無論天地怎樣旋轉,只要人類還是依靠科學和理性的,那麽華夏文明就將始終保持其生命力,不斷地為人類貢獻前進的實踐成果。

八、技術封鎖在規模優勢面前不堪一擊1、技術封鎖在現代世界的無效性

那麽如果一個國家強行封鎖先進的生產力,能否保留其技術的領先優勢呢?答案是不行。

在當代世界的溝通效率下是很難進行技術封鎖的。如果技術封鎖有效的話,核武器就不應該從美國擴散到蘇聯,如果連核武器這種需要特殊原材料和牽涉人員有限的國家保密技術都無法封鎖,那麽如今的芯片、人工智能等民用技術更加無法封鎖,因為其所涉及的原材料更加開放而參與人員更加廣泛。

技術封鎖中保密最高等級的往往就是軍事技術的封鎖。在二戰後的美國,曾經有一段時間大肆迫害左翼人士,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麥卡錫運動:麥卡錫運動又稱呼為美國版的清洗運動,1945年美國將「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The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改為常設機構,並以泄露國家機密、通蘇等罪名進行誣陷、調查並逮捕,期間大量的社會名流及科學家受到迫害,甚至連美國的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也深受其害。

(好萊塢金牌編劇,達爾頓·特朗勃就在美國版「清洗運動」麥卡錫運動中入獄,其代表作有【羅馬假日】、【出埃及記】、【斯巴達克斯】,本圖為達爾頓·特朗勃的入獄照)

正是在這期間,錢學森在內的許多華裔科學家也受到了極大的無辜迫害,最終這推動了火箭導彈等重量級國防軍事技術向中國的流動,於是中國獲得了兩彈一星的重器。而二戰期間,也正是納粹德國對於猶太人的迫害,導致了愛因斯坦等德國猶太裔科學家向美國的遷徙,最終使得核物理工業脫離了其誕生地歐洲而成為了美國的利器。

如今的美國也在搞新型的排華運動,這對於中國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芯片技術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很有幫助。猶太人被迫害是因為猶太人在當時沒有祖國,而華人自古以來就是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起來的,每個華人的根都在中國。中國又恰好是一個縱橫千萬裏,綿延五千年的超級人類組織實體。

在今天,新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意味著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666個工業門類中國都有,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占居全球第一。以一國之力滿足了全世界的工業品需求。

在前幾年中國的鋼管和化肥(可用作制作炸藥)的出口量激增,原來是被用作了某些交戰地區的武器,更不用說華強北的電子器械和大疆的無人機,可以說中國的民用工業品就已經滿足了絕大部份地區的軍事需求。而中國由於比較特殊的縣級競爭制,使得一些鄉鎮企業就可以在某些領域覆蓋世界的需求。這還只是自發的民營經濟的發展成果,而在高鐵、特高壓電網等需要國家力量進行推動的產業上,中國更是集百家之長,有效地組織起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建設體系,目前中國高鐵營運裏程數4.2萬公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這些技術並不都是原產於中國,但最後都在中國完成了昇華,成為了中國的技術力量。向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實際上除了促使其完成被封鎖行業的國產化以外別無用處。

2、越封鎖越發展的中國規律

美國在光刻機、芯片等領域對中國進行了技術和貿易的封鎖,這實際上是幫著我們在人工智能的產業鏈上實作徹底的國產化。因為對新中國的技術發展造成最大損失的,不是技術封鎖——在幾十年前他們就封鎖過了,結果幫中國封鎖出了兩彈一星,甚至中國氫彈的「於敏型」還領先於世界。

(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對中國的技術力量造成最大損失的,恰恰是外貿的利潤衍生出的「造不如買」的惰性,運10下馬、倪光南黯然退場,微軟的盜版windows系統占領中國,這些才是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落後的主要原因,是超額的貿易利潤消解了生產創造的誌氣,是國際巨頭的資本優勢擊潰了本土稚嫩的技術企業。所以中國發展得好的行業,恰恰是被始終封鎖的軍工行業。不管是核武還是導彈、登月還是航母、太空探測還是跨海基建,都是不能買,買不到的,也幸好買不到,那就遲早會讓我們自主突破。

尤其是軍工領域,更是盛行:美國負責做PPT,中國負責實作的模式,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中國率先生產列裝;高超音速導彈,中國率先服役;反艦彈道導彈、電磁炮等一系列未來武器,中國都實作了自主研發。這些曾經只在美國的PPT上用來吹牛的東西,最終都在中國手裏變成了現實。

所以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也是一樣,因為從芯片的制造,到算力的匹配,最後再到大數據來訓練,這全程都將掌握在中國手中,因為美國對這個全產業鏈都進行了封鎖。人工智能從目前來看,其演算法較類似於黑盒,而算力和數據才是關鍵的競爭力,在這方面的發展上,美國已經竭盡所能地幫中國排除了錯誤的選項,在中國國內再也不會有「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爭論了,在沒有了內部掣肘的情況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只會走得更遠。

因為資本是追求利潤的,只要利潤足夠大,世界上就沒有不透風的墻——技術壁壘。而中國恰好能夠出得起這個價格,能夠對西方的技術領域人才進行「掐尖」,這個實力使我們實際上並不懼怕外部的技術封鎖。技術的問題就是錢和配套體系的問題,我們的配套體系沒有問題,因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品類。而對中國來說,凡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可以用一國之力,去搏一個產業,那自然是無論哪個產業都很難抵抗中國,德國的高鐵、日本的汽車、南韓的手機對此都深表認同。任何的外部技術封鎖,最終結果只能是幫助中國完成這一領域的國產化。

3、中國是如何從美國手裏「截胡」頂級技術人才的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頂級高校的學生大量出國,以清北為例其出國的比例就很高,但是為什麽中國仍然可以快速發展呢?是因為這些年中國實際上一直把美國當做了人才的篩選基地。既然中國可以買回每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那麽為什麽不讓他們在國外充分競爭一下呢。平庸的歸於沈寂,突出的則人才引進。所以為什麽印度人在海外尤其是英美的大公司裏混的風生水起,而華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吊打印度人,卻在英美連連吃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最頂級華人技術骨幹的歸宿是中國,而印度人則是把精華留給了英美。一個在海外獲得了技術優勢的華人人才,可以在中國國內獲得數倍甚至數十倍於美國的可支配資源,並且不受到種族歧視等「隱形天花板」的制約。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出國熱的那三十多年,中國的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絲毫不受到影響,這就是因為中國對頂級人才的「掐尖」政策卓有成效,一個頂級人才回來,就會帶起一整支隊伍,拉起一個領域的產業,這才是真正國際人才競爭中的優勢策略。一方面華夏文明獨有的生產環境優於世界的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規則下,錢是萬能的,而中國恰好不缺錢,所以就有資格去自由的選取自己心儀的「先進生產力」,中國不但聘的起,而且養得起。如果其他國家想對中國試一試技術封鎖,那麽他們就要受到自己市場規則的反噬,攔著別人的財路,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是比殺人父母更為嚴重的「罪行」。所以基於人、財、物三方面的情況,技術封鎖對於如今的中國來說,其本質是無效的,而且會起到反效果,即促進中國補齊產業短板,實作技術大發展。

美國對中國搞芯片封禁,只會迫使中國花時間、金錢來制造自己的芯片,美國永遠無法成功阻止中國擁有強大的芯片。 4、生產規模對於封鎖的影響

生產規模小的國家,是無法封鎖生產規模大的國家的,無論是技術還是其他的貿易都是如此。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是與生產規模成正比的,生產規模越大的國家,則其技術發展的速度越快,而其積累的財富越多。因為生產規模大則意味著技術提升對其收益影響大,所以自然其技術的需求強,而另一方面,生產的規模大,意味配套的工業體系多而且技術實踐的空間大,所以也利於技術的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生產規模大的國家,對於先進的生產力,學得快且出價高,所以在市場經濟的國際規則下,人家出的價高,這讓搞技術的資本家很難拒絕;人家那裏做的更好,這讓搞貿易的資本家也很難拒絕。在這兩個難以拒絕的情況下,生產規模小的國家來封鎖生產規模大的國家就行不通了。

這一點從當年的拿破侖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再到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突破了中國的瓷器技術,這些技術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都說明了這一點。為什麽拿破侖的大陸封鎖令舉全歐陸之力也沒能封鎖住一個小小的英國?這是因為英國在當時有全世界的殖民地,其全球的生產規模遠大於拿破侖整合的歐洲大陸,所以在封鎖令下,走私普通英國商品就可以獲得堪比販毒的利潤率,這讓全歐洲都站在了拿破侖的對立面。而中國的瓷器技術在很長時間都保持了對西方的技術封鎖,但是在工業革命後,中國的生產規模就不再是一家獨大了,所以包括瓷器在內的許多技術成果就沒法再繼續封鎖下去,紛紛為西方所掌握。

所以如今的美國在自身生產規模已經急劇萎縮的請況下,想要聯合全世界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無異於當年的拿破侖在歐洲大陸對英國實施「大陸封鎖令」,只能破壞其內部的聯盟關系,並且最終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瓦解。

總結:

1、生產力是可以遷徙的,它會找到最適宜的環境去「落戶」;

2、先進生產力與壟斷集團勢力不相容,誰能抑制壟斷誰才有機會;

3、規模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誰的規模大誰的生產力發展得好;

4、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產能國免疫於所有的技術封鎖。

啟示:

1、中國從來不需要替代美元霸權,只需要對操縱幣值來進行「金融收割」的美國壟斷集團進行有效反制即可。所以中國現階段的敵人不是沒有納粹化的美國政府,而是金融壟斷集團。因此中國可以拉起如此龐大的一個統一戰線,來對抗美元的收割霸權。廢除了美元的金融收割霸權,則我們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

2、東南亞風險不大,東北亞暗流洶湧。東南亞的軍事博弈在美國雙航母編隊撤出的一刻就結束了,東南亞的初級工業水平對中國造不成什麽威脅,他們將來還要仰仗中國吃飯。而東北亞的日韓制造業都在未來中國的火力範圍之內,其勢如翦商過程中的商紂之心腹,必先除之。日韓制造業亡,而美國生產基地三去其二,其貿易體系再無閃轉騰挪之余地,自此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美國建立的貿易文明世界秩序自然消亡。

3、生產文明的戰略是內因驅動的,理清內部條理而後等待對手犯錯誤。「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中國不戰則已,戰則以整個東亞全域為考量。在核平衡沒有打破前的戰爭,註定是局部的決鬥式的形勢,這比拼的是制造業的生產力,隨著戰爭無人化的推進,規模因素將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越晚發生對中國來說越有利,時間站在中國一邊。

4、殲滅美國所控制的產能,其意義大於殲滅美軍。如中國兼並日韓的產能,則美國只能為中國所驅使,因世界之貨權握於中國,而美國徒有世界之幣權為無用之物。貨、幣相爭勝者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為中國要想達到戰略目標只要管好自己就能做到,而美國要想實作其遏制中國之目的,需要整個全球化體系都勒緊褲腰帶跟著美國一起受罪才能完成,二者孰難孰易一目了然,由此中美之爭的雙方贏面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