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就醫一直是百姓關註的熱門話題。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曬」出的2023年成績單顯示,江蘇基層衛生健康發展綜合水平位列全國第一。報告同時給今年基層醫療能力建設提出「小目標」: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
怎樣讓患者「少跑路」「少花錢」「看好病」?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從留住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發揮分級診療制度優勢、重視醫防融合等方面提出思考。
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人才是關鍵
近年來,我省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水平及人才隊伍建設都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22年底,江蘇省居民2周以內患病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達到74.9%,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3.94%。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基層做好健康守門人是突破口。」省人大代表、興化市中醫院黨委副書記朱傑一直關註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體系建設問題,長期在一線的他用「表實裏虛」這個中醫用語來形容目前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體系的現狀。基層一直存在「兒科醫生荒」「高層次人才少」等問題,留不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朱傑建議,骨幹人員培養、人才下沈是「快捷鍵」,要建立健全專家勞務費用和差旅補貼的財政保障和共擔機制。同時久久為功,持續啟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自身造血能力。
在提升基層醫生業務能力方面,省政協委員,南通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兵介紹,南通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師晉升副高級職稱前,須有累計一年以上在縣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歷。同時,南通發揮市級醫院專科龍頭引領作用,以基層實際需求為導向,成立基層特色科室市級孵化中心。「建設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人才是關鍵」。
省政協委員、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徐永表示,解決人才這一難題是個長期的過程,首先是要制定相關支持政策,讓基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改善執業環境,讓人才有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舞台;此外,最佳化薪酬福利體系改革,讓薪酬待遇留人也是重要一招。
醫療資源下沈,提升基層診療能力
近段時間呼吸道疾病高發,我省各大醫院兒科候診區湧入大批患兒和陪診家長。據醫生介紹,多數患兒感染的是甲、乙流病毒或肺炎黴漿菌等常見病原。三甲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在治療策略上基本一致,但家長普遍願意帶孩子到大醫院就診。
「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層醫師對兒科常見疾病的診療能力不足。」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兒童醫院院長張愛華說。
南京市兒童醫院如何助力提升基層醫師的診療能力?「一方面,我們院的專家下沈到基層,幫助提升當地診療水平。另一方面,基層醫生到我們院培訓後再返回,帶動當地技術水平的提升。」張愛華介紹,醫院透過區域內兒科資源整合和資訊化技術套用,進一步完善江蘇及周邊地區兒童醫療服務體系,推進醫聯體成員單位內兒科醫務人員同質化培訓、醫聯體內檢驗檢查等醫療資源共享互通。
「醫療資源下沈是重要抓手。」省政協委員、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湯黎明認為。2014年,常州市二院和橫山橋人民醫院開啟醫聯體合作建設之路,經過近10年的發展,橫山橋人民醫院年門診人次由18萬增至27.6萬。「近幾年,我省的基層醫療建設取得不小成績,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內涵,提高基層醫療的韌性。只有‘硬件’提升了,醫療技術提升了,百姓才能真切感受到家門口的‘醫靠’。」
重視醫防融合,築牢公衛安全底線
如何讓廣大慢病患者在「家門口」得到有效、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不少代表委員都提到「健康熱詞」——醫防融合。
「慢病患者是一個龐大且特殊的群體,城鄉居民對慢病管理和服務供給模式、精準服務的需求不斷提升,現有慢病防治技術和策略流程亟需最佳化。」省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丁強建議,充分運用基層社會網格化管理網絡,根據區域人群特點提供精準服務。提升從業者主動服務意識,提高家庭醫生進村入戶開展健康教育講座活動的頻率和質素,基本實作「送醫到家門,服務到地頭」。開展精準化科普患教,透過大數據為慢病人群精準「畫像」,科學分析轄區人群疾病譜特點,根據居民健康狀況和需求情況開展慢病科普教育服務。
近年來,在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方面,作為全國首批、蘇北首家國家慢病防控示範區,鹽城市鹽都區深入推進以慢病防治為主的醫防融合工作。「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環。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才能切實守護人民健康。」省人大代表、鹽都區疾控中心主任陳萬庚表示,「中心將在醫療機構派駐‘疾控專員’,選派技術骨幹掛鉤聯系基層醫療機構,指導各醫療機構推進慢病醫防融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安瑩 王甜 楊彥 仲崇山 蔣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