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從這場國際峰會,看懂中國綠色之治

2021-05-08新聞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習近平主席線上出席了一場影片峰會,主題是應對氣候變遷。 這個議題,中國一直有自己的節奏

往前看,它頻繁出現在外交對話中。這次影片峰會之前,習近平主席剛剛與法國馬克龍總統和德國默克爾總理交流了氣候問題,緊接著,中美又發表了關於氣候問題的聯合聲明。

接下來,和它相關的行動也有不少。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於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國昆明舉行,11月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國也會 積極參與

理清這條線,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在應美國邀請的這場「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會說:

中方歡迎美方重返多邊氣候治理行程。

應對氣候變遷,是一場「硬仗」,中國和不少國家 從未缺席 。剛剛當完「逃兵」回來的,是美國。

這次峰會雖然由美國發起,但是不能掩蓋的是,美國還有很多欠下的功課要補。全世界,依然面對著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

在這場峰會上, 中國,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思考的背後是中國持續的行動與一貫的步調。

01 和諧共生

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講話一開始,習近平主席指出了這個時代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在過去20年間,全球發生的氣候災難有 1.2萬 起。前所未有的危機背後,正是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的體現。面對氣候變遷的時代之問,習近平主席給出了中國方案:

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峰會一結束,譚主在外交部藍廳參加了一場解讀本次峰會的新聞釋出會。釋出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說,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這一方案為屬於關鍵節點的全球環境治理指明了通往清潔美麗世界的金光大道。

理解這一理念,可以從一個故事說起。2020年1月6日,習近平主席給世界大學氣候變遷聯盟學生代表的回信中,提到了一段往事:

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

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沒有人能脫離生態環境存在。但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和諧共生。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說: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真理。

對這件事,中國很早就有清醒的認識。

從2015年開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和他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外釋出一項與環境相關的重要指標, GEEP 經濟生態生產總值

這個指標,在GDP數據的基礎上,量化計算並扣除了經濟增長中生態環境退化的成本,同時加上了生態環境帶來的效益。

譚主拿到了2015年中國的GEEP數據。當年中國的GDP為72.3萬億元,扣除生態破壞成本的0.66萬億元和汙染損失成本的2萬億元後,另外加上生態系生態調節服務的49.7萬億元,最終得出當年GEEP為119.3萬億。

2015年,GDP排名第一的省份廣東,GEEP也排名第一。這不是巧合,透過2015年到2019年的對比數據,可以發現,這幾年,全國不同省份的GEEP數據基本保持同步增長的態勢。

科學計算給出了結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有價值的不止是山和水,早在2013年,中國就首次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到了2017年,這個表述變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中國對生態環境的關註, 細致入微 ,小到一棵草。但就是一棵棵草,覆蓋了中國40%的國土面積,涵養了黃河、長江等中國最重要的水源。關鍵,一棵草和一棵樹的價值不止於此。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在2001—2010年期間,中國陸地生態系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

看到這個結論,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中國人這麽愛種樹。過去四十年,中國人種了760億棵樹。中國的人工林面積,早已穩居世界第一。

這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 從「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的內涵在不斷拓展。

它們與人一樣都是生命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當人類在保護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在保護著人類。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人一直懂得這個道理

02 行勝於言

「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後代的責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峰會的論述裏,核心關切,是「人」。「人」,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出於對「人」的重視,在全球共同的氣候挑戰面前,中國一直在做 參與者 踐行者 引領者

這場氣候峰會召開的時間,距離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只剩約半年的時間,中國接連與法國、德國、美國政要會面,提前給大會註入信心。

5年之前的巴黎,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為了促成被稱為「拯救地球最後機會」的【巴黎協定】,中國同樣一直在積極斡旋。

在【巴黎協定】簽署之前,因為美國 「攪局」 ,提出了不公平的減排目標,不少發展中國家信心不足,談判幾乎陷入僵局。為了挽救危局,中國與碳排放總量第一大國美國在2014年提前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宣布了中美各自2020年後行動目標。

然而今天回過頭來看,中國當年做出的承諾——到2020年國內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已經超額完成,實際下降了48%。而美國則在簽署【巴黎協定】不到半年後,撕毀協定,與全球減排目標背道而馳,也並未完成其承諾的2020比2015減排17%的目標。

事關全人類的氣候危機,到了美國這裏,變成了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遊戲。做與不做,可能有政治博弈的考量,有經濟私利的糾結,但 唯獨沒有對人的關切

在這次「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哥倫比亞總統的一句話譚主印象很深:

哥倫比亞的排放量占世界排放量的0.6%,但它是世界上最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

在應對氣候變遷這件事上,全球都有責任,但責任是有區別的。然而美國最擅長以環保減排為名,擠壓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

在白宮此次「領導人氣候峰會」的簡報中,譚主註意到,特別列出了 「經濟大國氣候與能源論壇」 的17國成員,中國也在17國成員之列。

不少專註氣候變遷研究的專家告訴譚主,這個論壇, 暗藏禍心 。在氣候變遷責任問題上,美國極力模糊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界限,妄圖以「經濟大國」的概念來迫使主要發展中國家來承擔原本應由已開發國家承擔的國際責任與義務。

一席話,揭穿了美國只說不做的本質。已開發國家曾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幫助他們應對氣候變遷。但經合組織(OECD)報告顯示2017年該資金兌現只有710億美元,而2016年更只有580億美元。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深刻理解其他發展中國家改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渴望,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前兩個月,中國專門成立了「中國南南氣候變遷基金」,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遷能力。

2015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並主持由中國和聯合國共同舉辦的南南合作圓桌會。

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放在前面的是「人」。應對氣候變遷,不是誰給誰指派目標,而是要讓每個人感受到轉型的 公平正義

正像國家應對氣候變遷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所說:

氣候變遷,是一個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一個發展問題,並且還要透過發展來解決。

中國,一直在踐行著 發展與生態 人與自然 的辯證統一。

03 中國步調

今年3月,譚主看到了一段對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各的采訪,在談及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時,他說了這麽一句話: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對於這個問題,總有一些國家爭議很大,然而中國卻一直對此持合作態度。

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態度為何可以不受國際紛擾的影響,始終如一。背後的原因其實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強調過多次:

應對氣候變遷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其實從新世紀開始,中國年均碳排放就一直在下降,「十五」期間,中國的年均碳排放增速是12.5%,「十一五」是6.1%,「十二五」是3.3%,「十三五」是1.7%。這背後,是 「綠色」理念 的指引,也是中國經濟走向高質素的內在轉向。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消費比重已經比2015年提高了約5個百分點,達到了16%。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給不少地區開啟的是一片新的發展空間。

新能源帶來的新機遇,甚至連比爾·蓋茨都感同身受。不久前,他接受中國媒體的采訪,特別提到一句話:

「沒有中國的貢獻,電池和太陽能器材等這些(有利於遏制氣候變遷的)關鍵要素價格就不會像現在這麽低廉。」

就在這個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了一個關於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風電和光伏發電的價格都已經低於煤炭的標準電價。

這背後,是中國對新能源產業持續投入帶來的結果。202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總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量, 連續6年位居全球首位

要知道,20年前,外國光伏發電每度電的成本大約在5元人民幣左右,但現在中國光伏發電成本的單價只有大概0.5元不到。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會大幅降低減排成本,也會加快能源轉型的速度。

從2010年到2019年,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2%。數據來源:國際可再生能源組織(IRENA)

能源結構轉型,中國從後來者成為了引領者,對於這一點,馬丁·雅各給譚主分享了自己的感觸:

如果中國制定了長期目標,那它就會系統地推進這些目標。如果中國說要在某一年前完成一件事,那麽中國人確實會這樣做。

確實,「十三五」規劃綱要當中,能源排序的前三位正是水電、風電、光伏;而「十二五」期間的綱要排序還是煤炭、油氣、燃煤。到「十四五」時期,一個與此相關的新目標已經納入規劃。

在這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提到了這一目標, 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 中國不僅壓峰降峰,而且提出只用已開發國家一半的時間,完成碳達峰到碳中和的全過程。對於這樣的重大戰略決策,在今年3月15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提到了這麽一句話:

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目標,不僅放在中華民族的視角,更放在了 全人類 的高度,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生命共同體的一份子。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 保護弓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最後,歡迎大家檢視譚主其他回答:對話馬丁·雅各:我為什麽看好中國

若想了解更多也可以來看看譚主的這篇文章,歡迎關註公眾號「玉淵譚天」,找譚主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