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只有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迎接更廣闊的未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相較於基本實作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我們仍有不少差距,決不能有懈怠松勁的想法,必須持之以恒、攻堅克難、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這一重要特征,並對新時代新征程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戰略部署。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2013年到2022年,中國細顆粒物濃度(PM2.5)歷史性下降到29微克每立方米,重點城市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7%,重汙染天數減少了93%,成為全球大氣質素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除此之外,全國完成造林5.08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7.9%。如今,我們的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還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長江幹流上,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構成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中國向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器材、80%的光伏元件器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變為現實。
這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持,更離不開全國上下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從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提出「雙碳」目標;從實施河湖長制、林長制,到踐行「光碟」行動、推行垃圾分類……我們做的每一步,都在實實在在地朝著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方向邁進。
事實證明,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竭澤而漁、只顧眼前的路子走不通了,只有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迎接更廣闊的未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相較於基本實作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我們仍有不少差距,決不能有懈怠松勁的想法,必須持之以恒、攻堅克難、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當然,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不是單純地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的經濟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文化與科技範式等的系統性革命。而且,高質素發展也包括多個維度,需要以全新的發展優勢作為穩固的支撐。因此,要加快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經濟結構最佳化、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文化與科技創新等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實作經濟社會發展的質素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我們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邃思考,更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寶貴「秘笈」。(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