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飛(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強化科技戰略咨詢。科技智庫是以科技戰略和科技決策為主要研究物件,以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核心任務,透過有效發揮前瞻預判能力、前沿交叉基礎能力、系統分析能力和綜合整合能力開展決策咨詢的研究機構。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科技智庫體系,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份,科技智庫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認可。
當前,世界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交匯期,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日益增加,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科技智庫應洞察世界發展大勢,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充分發揮專業化、科學化和學科化的優勢,融通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提供高質素決策支持、助力高效率要素配置、營造高水平開放創新生態,更好地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立足「國之大者」民之所需,瞭望世界科技前沿。當前,面對科學研究範式深刻變革、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的新趨勢和新變化,迫切需要科技智庫主動聚焦引領性科技創新議題,迅速響應、大膽探索,既服務「國之大者」的前沿性領域,也服務民之所需的套用性場景。第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確立戰略科技方向。聚焦經濟、社會、能源、環境、公共衛生和國家安全等戰略重點以及行業和區域發展重大問題,強化基礎研究能力激發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從0到1」「從1到N」的重大創新成果湧現。第二,協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攻關。緊緊圍繞「四個面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解決「卡脖子」難題,破解科技創新政策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堵點和難點。第三,開展創新發展、科技管理等規律的理論研究。探索符合高水平科技智庫發展規律的執行機制,以科學的方法體系和強大的專家網絡,把握創新要素流動和開發利用的新規律、新趨勢。統籌長遠發展和現實需要,提出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創新發展方向和任務部署。第四,制定遵循技術和產業演化規律的重點規劃。圍繞未來產業提出發展路線圖,系統謀劃目標,精準制定舉措,合理統籌安排,前瞻性布局具有爆發式增長潛力的產業新賽道。
戰略謀劃科學建言,啟用創新要素配置效能。科技智庫服務科技創新決策需求及國家中長期科技戰略規劃,需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堅持前瞻性研判、預見性謀劃、儲備性探索和長期性積累,推動構建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體參與、多層次互動的決策咨詢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啟用創新要素配置效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一,透過「小中心大網絡」的組織形式,著力匯聚和發揮戰略科學家等頂尖科技人才的領銜作用。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凝聚戰略科技力量,跨學科、跨部門、跨組織共同研判前沿科學和產業共性技術領域的關鍵問題。推動產生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性科學發現與突破性科研成果,充分激發創新要素的突破效應。第二,在數據分析和政策梳理的基礎上為科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透過統籌科技創新要素,最佳化創新資源布局和配置,促進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和人才創新體系有效互動與高效協同。推動一批戰略性科學計劃、重大科技專案、高端科學工程落地,充分發揮創新要素的聚集效應。第三,從科技規律和科技影響出發,促進戰略咨詢成果及時轉化為政策舉措,實施政策評價,有效推動政策落實。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智原則,充分發揮柔性引才的優勢。聯合科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企業家和政策專家共同參與科技政策制定。加快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學科的互補性,使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並產生1+1>2的效果,充分發揮創新要素的聯動效應。
服務新型舉國體制,構築開放創新生態。科技智庫應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倡導求真務實的學風,開展深度調查研究,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敢於創新的氛圍,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潛能,助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第一,服務新型舉國體制,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攻堅合力。堅持黨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透過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智庫中專家庫、資訊庫和數據庫的資源,推動建設具有全社會動員能力和系統整合能力的新型舉國體制,形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導向下的全社會、多部門、跨領域多元參與協同創新的局面,助力國家戰略科技創新動能迸發。第二,推動科技體制改革,促進技術套用和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發展。科技智庫是貫通「政產學研金」創新全鏈條的服務橋梁。需在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生態等方面最佳化和強化制度頂層設計,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協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第三,推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的新型科技智庫矩陣和智庫服務網絡。透過國際交流合作,加快科技資源「引進來」和科技成果「走出去」,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國內外技術管理標準逐步貫通,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爭取到更大的自主創新發展空間和科技話語權。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