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一場以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為標誌的社會變革,構建「橄欖型」分配結構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標誌
■推進共同富裕,在區域、群體、空間、組織等不同層面和維度,需要有平台載體支撐,有具體實在的抓手,形成一批具有引領帶動效應的示範點位
科學把握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 朱厚玉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已經到了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並明確要求山東「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我們要深刻領悟總書記關於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精神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和實踐導向,積極探索實質性推進共同富裕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方法路徑,科學繪就打造促進共同富裕省級範例「設計施工圖」,扛起使命擔當,久久為功、步步為營,讓山東的共同富裕道路更寬、成色更足。
把高質素發展作為硬道理
高質素發展是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高質素發展創造社會財富,支撐高品質生活,促進高水平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高質素發展是共享式發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實作共同富裕沒有捷徑,必須在高質素發展中紮實推進,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使之貫徹落實到促進共同富裕各領域全過程。
堅定不移持續做大共富「蛋糕」。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素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素、增效益上積極進取,著力塑造現代產業、有效需求、數碼經濟、鄉村振興、區域協調、改革開放、綠色低碳、民生福祉、安全發展和輿論宣傳新優勢,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努力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各地應立足本地實際和資源稟賦,找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徑,著力鍛長板、補短板,在既定方向方位、跑道賽道上,持續放大特色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技術基礎。
堅定不移推動共富增收穩步提升。加大收入結構調整力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不斷拓寬增收渠道,推動財產性收入增長,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份額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強化高質素發展的就業優先導向,加快構建高質素就業創業體系,用活數碼經濟,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著力形成經濟發展與就業擴容、產業升級與人才資本提升互促共進的良性迴圈。
把縮小「三大差距」作為主攻方向
共同富裕是一場以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為標誌的社會變革,構建「橄欖型」分配結構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標誌。我省「大而不富」特征明顯,制約了高水平共同富裕。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90元,與全國39218元基本持平,居全國第8位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17,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差距較大。必須始終把縮小「三大差距」作為主攻方向,持續推進「擴中提低調高」,深入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化解發展不平衡問題。
一是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實作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撐。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聚焦技術工人、新業態從業人員、低收入農戶、困難群體等9類重點群體,精準靶向采取措施辦法。農村低收入群體比例較大,是預期「擴中」效果最明顯的政策方向,特別是城鄉接合部,是重要增長點。針對數碼新業態催生的大量新型就業崗位,要建立完善社保繳費分攤等勞動權益保障制度。
二是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最短的短板在農村,最難的難點是農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檔升級。抓村連片示範推進鄉村振興,推廣區域統籌、產業融合、利益聯結、共同參與的片區組團發展新模式,從「點上建立」邁向「全域推廣」。實施強村富戶行動,盤活農村資產,發展壯大新型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強「造血」功能。
三是不斷完善共富型大社保體系。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持續提高統籌層次,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把防止返貧和低收入人口幫扶兩個政策體系統一起來。針對低收入群體,建設完善「全面覆蓋+精準畫像」基礎數據庫,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把公共服務優質共享作為重要著力點
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是民眾最關心、最期盼、最有獲得感的領域,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點難點和重要著力點。當前,一些地方基層財力較為緊張,必須堅持在高質素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牢牢把握群眾獲得感這個「標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老百姓「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使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確保民生有保障、財政可持續。
一是推進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模式。圍繞全齡友好型社會建設,實施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工程,鞏固深化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創新高品質生活體制機制,進一步開啟人的全面發展通道。比如,0-3歲嬰育照護服務,目前在不少地方還是盲點。應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政策體系,推進托幼一體化整合改革,加快構建優質、普惠、均衡、便捷的服務體系,推動降低生育負擔。再比如養老問題,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研究完善長護險相關政策機制,加快完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體系。
二是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糊群眾滿意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研究完善重點行業領域的設施建設、器材配置、人員配備、服務管理等標準規範,打破區域間、城鄉間政策界限,以標準化促進均衡化。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可突出滿意度導向,聚焦涉及面更廣、供需矛盾更突出的非基本公共服務,透過創新考核方式等舉措,把民眾呼聲高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圍。
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內在要求。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首要的是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系統實施城鄉一體協同聯動改革。縱深推進城鄉規劃、建設、教育、醫療、養老、供水、客運、治理、人才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推動城鄉制度、要素、產業、市場、空間流通融合,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公共服務的「便利性」、新基建的「可及性」,讓農村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以高水平城鄉融合拓展「大共富」格局。
當前,應聚焦構建城鄉融通的公共保障制度、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城鄉產業平台協同發展、全域推進鄉村營運、鄉村建設等重點難點持續發力,在全域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進行開創性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突破口,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將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補齊城市公共服務短板,進一步推動轉移支付、要素配置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在教育、衛生等領域,率先試點構建「錢隨人走」政策體系,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讓願意進城落戶的農民無後顧之憂,加快融入城市生活。
把新型共富載體建設作為關鍵抓手
推進共同富裕,在區域、群體、空間、組織等不同層面和維度,需要有平台載體支撐,有具體實在的抓手,形成一批具有引領帶動效應的示範點位。
一是抓好一批特色有效載體。各地在實踐中創新探索了「強村公司」「共富工坊(公司)」「共富合夥人」等新型共富載體,應當積極推廣、全域推進,規範發展、提升能階。按照黨建統領、市場邏輯、協調聯動的思路,強化抱團、融合和市場的理念,打好「引聯幫帶促」組合拳,促進群眾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奔富」又「帶富」。
二是抓好一批數碼化平台套用。數碼化平台以「小切口」撬動社會「大變革」,是數碼化時代推進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快在數碼化場景下打造新型教育共同體、醫療共同體、幫扶共同體、社會治理共同體等共富載體,落地更多套用場景,推動社會空間數碼化、社會服務共享化、社會政策精準化,高效協同、聯動解決社會問題。
三是抓好一批多層次、多元化試點示範。統籌推進威海、東營等試點市和12個「揭榜掛帥」先行示範縣(市、區)工作。劃小共同富裕單元,采取市、縣、鄉三級聯創模式,一體推進共富社區、鄉村、片區、風貌線以及共富超市、市集等「共富單元」建設,推動形成多樣化、梯度化、特色化的發展格局,由點及面、串珠成鏈,以「風」統「貌」,變「盆景」為「風景」,積極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城鄉共富範式。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財經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