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23日電(記者馬思嘉)在日前結束的2024-2025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前賽(銀川站)中,四川隊以三連敗結束比賽,但銀川卻成為四川隊主場,甚至有小球迷賽後哭著離場。
這一切,都因為從寧夏西海固走出的球員——楊文學。
![](https://img.jasve.com/2024-9/e20d8a2dae452e840996fcd10361177f.webp)
9月22日,在寧夏體育館,四川隊隊員楊文學在賽前進行熱身訓練。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這名前陜西信達一線隊中鋒,曾獲得全國男子籃球聯賽(NBL)常規賽最有價值球員(MVP)和籃板王等榮譽稱號,並在今年7月透過CBA選秀大會加盟四川隊,實作家鄉首秀夢想。
寧夏體育館這幾晚燈火通明,不少球迷驅車數百裏從寧夏西海固地區趕來,用方言打著橫幅「大黑牛野子放麻打(楊文學拿出狠勁打)」,還有手握「楊文學」燈牌的老人、舉著楊文學藝術照的孩子……
![](https://img.jasve.com/2024-9/69951d14ad87d995071f88ce7dd347e2.webp)
9月22日,在寧夏體育館舉行的2024-2025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前賽(銀川站)南京隊與四川隊的比賽中,觀眾慶祝四川隊隊員楊文學得分。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回鄉比賽這幾日,楊文學身體不適,第一個比賽日在球迷千呼萬喚中才「被迫」上場迎戰,只拿下三分。在後續兩個比賽日,他每場也只砍下九分,談不上驚艷。然而,他每次上場,球迷都會喊他的名字;每次拿球,球迷都會叫「打!打!打!」;每次得分,球迷都會激動到心跳加速……
![](https://img.jasve.com/2024-9/f45ac5c562c10be135efa3e8f1d759a2.webp)
9月22日,在寧夏體育館舉行的2024-2025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前賽(銀川站)南京隊與四川隊的比賽中,觀眾為四川隊隊員楊文學加油。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在一次賽後采訪中,25歲的楊文學說,在外地打比賽,更多是緊張和專註,但家鄉球迷的熱情讓他過於激動和興奮,越想打好壓力越大。從打「毛蛋」的西海固山村少年,到躋身CBA舞台,楊文學說:「我全部的動力都來自家鄉球迷和家人。沒有他們的支持,我不會走到今天。」
楊文學在寧夏固原市三營鎮長大,這是寧夏鄉村籃球賽球迷心中的「最高殿堂」。三營鎮農民籃球有百年歷史,幾乎「村村有球隊、月月有比賽、人人是球迷」。這裏不僅走出了楊文學,還有一支「楊家三兄弟」領銜的農民籃球強隊,在去年的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上拿下季軍,讓寧夏農民籃球走向更大的舞台。
「楊文學就像我親兄弟一樣,得知他選入CBA,我都流淚了。」「楊家三兄弟」老大楊佰齊說。
![](https://img.jasve.com/2024-9/df06f784e2b9e924b13c154f1b2c1a0b.webp)
9月22日,在寧夏體育館舉行的2024-2025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前賽(銀川站)南京隊與四川隊的比賽中,四川隊隊員楊文學(右)在組織進攻。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見證了楊文學成長的穆彥強回憶,楊文學五年級時就比1米83的自己還高,校服穿在身上總是短一大截,腳上是一雙打修補程式的布鞋——他是個家庭貧苦但具有籃球天賦的孩子。
那是2012年。「你想打籃球嗎?」「想。」就這樣,剛考上特崗、進入東塬小學擔任體育老師的穆彥強,成為楊文學的籃球引路人。楊文學每天早上七點到校,跟著穆彥強打籃球,晚上練到天黑才運著球回家。學校裏那唯一一個掉了皮、只剩黑膽的籃球,以及壞了一半的球框,還有坑坑窪窪的水泥地,開啟了少年的籃球夢。
六年級時,楊文學身高已超過1米9,學校早晨發的一個雞蛋、中午的免費營養午餐,無法讓他吃飽。校長就偷偷給他加一個雞蛋,讓他把食堂剩的飯菜帶回家。有一陣子,穆彥強發現楊文學不來練球了,因為他晚上要回去自己做飯,家裏實在困難。於是,他就讓楊文學住自己的宿舍,每晚和他一起吃泡面。他還給楊文學網購了一雙46碼的球鞋,但小了一碼,楊文學就解開鞋帶一直穿著。
透過籃球特長,楊文學進入三營中學,並在一個學期後去了寧夏體育運動學校,在2015年被陜西信達籃球俱樂部選中,開啟職業生涯。
![](https://img.jasve.com/2024-9/05404d171289eb3e2d65504f27ab5966.webp)
2023年8月4日,香港金牛隊球員孫巍(後)與陜西信達隊球員楊文學在比賽中拼搶。新華社記者 盧炳輝 攝 楊文學沒想過自己能打CBA,他的夢想就是多打幾場球,改善家人的生活。如今,他給老父親建了新房,還幫姐姐家改善了生活條件。每年回家,他都要在家鄉「村BA」賽事上讓老鄉們一飽眼福,還從不忘拜訪恩師穆彥強。
他在陜西打比賽時,54歲的三營鎮球迷、小學教師馬思忠,經常在寒暑假或周末組織鄉親去陜西看楊文學比賽。他本以為楊文學成名後會很「高冷」,卻沒想到,對家鄉球迷的要求他有求必應,還一把抱過老鄉的孩子一同合影。看到顫顫巍巍下樓的老人,他會主動上前攙扶。
「家鄉球迷不求他在場上能得多少分,只要他在CBA打比賽,對家鄉孩子就是很大的鼓勵。」馬思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