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屬於疫後經濟復蘇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對此如何解讀?

2023-07-14新聞

實際上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就進入了下行周期,疫情的到來只是加速了經濟滑坡的速度。且由於疫情時間持續太長,漸漸掩蓋了經濟增速放緩的真正原因。

換句話說,今年的經濟頹勢原本應該發生在2020年,但疫情的到來反而讓市場錯估了經濟滑坡的原因,導致宏觀調控的力度和方向發生了偏差,以至於使得今年來不及迅速做出反應,經濟的低迷便繼續延續且比疫情期間更加萎靡。

一、經濟滑坡的真正原因

1.極端的產業結構

過去20多年,我們的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

產業方面,房地產及其產業鏈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其中產生了諸多問題。

一是房子在中國基本上成為了必需品,且由於房子價格相對收入來說比較高,使得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是房地產產業的附加值並不高,產業本身的發展很難帶動實質性的科技進步,也就無法促進生產力提高,以房地產為核心的經濟結構質素並不會大高。

三是房地產規模過大,擠占了其他產業發展的資金和資源,使得中國的產業升級緩慢。最後導致芯片半導體等新興產業長期停滯,錯過了發展的黃金周期。

此外,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制造】也是建立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我們的發展可以說完全是靠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所創造的。但同時客觀地說,這樣的發展模式效率相對較低,很難長期維持。所以現在有一大批躺平、擺爛的群體出現。

2.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徹底讓我們產業結構單一的弊端充分暴露。

在西方國家的諸多限制下,我們的先進技術進口遭遇瓶頸,使得我們的新興產業停滯不前,無法快速取代房地產成為經濟發展新的支柱。尤其是在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領域,我們落後的身位較多,短期內很難縮短差距。

其次,中美貿易戰的範圍不斷擴大(地理層面、商品種類層面、經濟到政治層面),導致我們的貨幣政策效果屢屢被削弱。

在過去三年多時間裏,中美之間的貨幣政策一直處於相反方向。疫情之初美國采取了無限QE,釋放海量流動性;而我們則選擇了穩健,並未釋放流動性。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美國開啟了加息周期,而我們從去年起卻在不斷降準降息,這導致貨幣政策的效果不佳。

我們釋放流動性的本意是想刺激市場的投資和消費,但由於美元加息,使得釋放的流動性資金和其他本想投資中國的資金紛紛轉投到了美元市場,我們的貨幣政策效果被大大削弱。

直到此刻,中美雙方的對抗仍在延續,這嚴重拖累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樓市遇冷,內需不佳的眼下,這種負面影響的弊端更加暴露。

二、改善的方法

在經濟環境極度低迷的狀況下,一般的宏觀調控很難扭轉居民悲觀的情緒。以樓市為例,哪怕把LPR再降一半,樓市也不見得會回暖。原因在於樓市的投資內容已經變差,哪怕未來樓市會復蘇,此刻入手可能也並不是好時機。

一是因為樓市雖下行,但由於備案價限制的影響,價格還未崩塌,樓市真要復蘇需要經歷一輪垮台,使得房價先低到足夠誘人才會帶來新的投資價值。

二是因為投機性資金會迅速離開房地產市場,他們會在逐利性的驅使下自動進入到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中去,樓市在短期內不會獲得大量流動性資金的關註,因此很難獲得超額收益。

當企業和居民徹底失去信心後,對經濟的調節就只能采取兩種辦法。

一是持續采取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 。借100還110你不借,那就調到借100還105,如果你還不借就調到還100,如果你仍然不借那就調到還90。借100還90,這下你總敢加杠桿來投資消費了吧。

當然這種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倒不是因為它真的違背了經濟規律,這種模式可以變相看作給全民發錢,並沒有想象得那麽不合理。

但一方面這種模式會讓銀行虧本,即便有中央銀行兜底,商業銀行得負債也會突破天際,只要中央銀行停止兜底,銀行就會瞬間癱瘓。而中央銀行兜底就需要無限印鈔,這會加速貨幣貶值,如果一直兜底,那必然會導致貨幣嚴重貶值,最後貨幣信用崩塌,結束流通領域。

另一方面這種方式可能滋生懶惰,許多企業和居民可能停止生產活動,專門靠吃利差過活。那麽實體經濟依然不會按下重新開機按鈕,經濟復蘇還是遙遙無期。

第二個方法則是國家幹預主義 。既然企業和居民不敢生產和消費,那麽政府就需要將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做表率。

政府可以充當生產者直接參與經濟建設,籌劃大規模工程的建設。在提供諸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帶動經濟的重新開機,其他企業也可能在政府工程的規劃下逐漸參與到生產活動中。這也是羅斯福面對大蕭條時的處理方式。

此外政府也可以充當購買者來參與經濟活動。政府可以直接給各個企業下達訂單,有了訂單的企業必然會加大復工復產的力度,從而盤活經濟。這是希特勒面對大蕭條時的處理方式。

當然了,無論是充當生產者還是購買者都需要花錢。在經濟蕭條下,政府的財政收入本就捉襟見拙,因此必須依靠擴大債務規模來實作國家幹預主義。

眼下,我們的經濟調節仍處於宏觀調控階段,調節方式主要是依靠降準降息等政策,讓政策去引導市場,而政府自身還未大規模參與經濟活動。

假如我們要加強國家幹預主義,發力點是對國有企業的改制

出讓股權

除了土地以外,地方最為重要的便是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國有資產。既然土地可以賣,那麽國有企業的股份也就可以賣。只要不改變國有控股的原則,只要買方的身份幹凈,那麽出讓國有企業的股權就可行!

地方的國企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售賣模式。

1.增發新股

首先,如果是上市國企,那麽可以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選擇增發新股。當然了,這一點並不特別實用,因為許多國企根本沒有上市的實力,且許多已經上市的城投平台由於財務問題或經營問題已經不具有增發新股的資格。且即便增發新股額度也較為有限,不可能完全解決債務問題。

2.出售股權

如果無法新增,那就只有賣舊。在保證國有控股原則 的前提下,地方國企完全可以出售部份股權。以地方國企的體量來說,一旦股權銷售成功,則能夠覆蓋大部份債務,地方平台的債務危機將自動化解。

且由於背靠國資,即便經營已經不善,但也不妨礙地方國企的股權依舊是個香餑餑。就正如你巴不得以高於市場價3倍的價格,收下領導想要出手的二手破車。

3.成立共同基金

在出售股權這條路上會面臨一個問題。即基於【原則】問題,地方國企更想把股權賣給【靠譜】的買家,以防以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或是其他安全層面的問題。那麽出售股權時就可以嚴格限制購買方的許可權資格。熟悉的詞匯,限購,限制購買方的購買額度;限制購買方的身份(戶口)。

對於購買方的身份,可以限制於國有控股的【共同基金】。比如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銀行、地方國有投資公司(在成都,比如四川金控 、四川發展、四川投資集團都是)。這樣股權劃轉完成後,不僅保證了國有控股,還確保了其他股東的身份性質。

購買方確定後,接下來就是解決錢從哪裏來的問題。雖然這些企業都很有錢,但是要買地方這麽多國企的股權,也不太現實。於是這些公司透過成立共同基金,向全社會募集資金。

募集物件是其他金融機構以及我們老百姓,想要參與股份改革後分紅的群體都可以參與該基金。這樣一來就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

一旦股權成功出售,地方國企便能獲得一大筆資金,在化解債務壓力的同時保持了國有控股的原則;接盤方成為地方國企的股東,在參與和決策地方國企改革和經營的同時並沒有增加資金和負債壓力;而作為購買方的我們和其他機構能夠能夠分享地方國企未來經營的紅利股息。(當然不會特別高,可能介於國債收益和城投債收益 之間)

4.無限套娃

假如出售股權後,地方國企的經營依然沒有改善。那便可以二次出售股權,募集資金用於發放紅利和改善經營;如果二次出售後依然沒有改善經營,那麽便可以三次出售股權……無限往復。

即便最後沒有股權可賣,也不會改變國有控股的原則,因為接盤方本就是另一個國企(或國企組合體)。假如真的發生地方國企把自己的股權賣完了這種情況,實際上也就只是相當於接盤方收購了這家地方國企,對原國企進行了並購重組而已。

可能在經歷多輪股權出售後,原來的地方國企已經有N個股東,但也不影響最大的股東一定是另一家國企。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買方並未出多少錢,用的基本上都是我們的錢,因此也不會增加債務壓力,60萬億的城投債便可以透過這種模式成功落地。

無限負債

自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金本位 徹底被廢除,世界從此進入了純信用貨幣時代。也就是說各國央行發行貨幣時再不用受到黃金儲備量的制約,理論上可以無限發行!

也就是說,中央銀行理論上有無限多的錢。只是說在發行紙幣的時候央行需要註意節奏,不能讓紙幣貶值速度過快,甚至還需要周期性地透過加息等手段來修復紙幣信用(美聯儲當前正在做的事)以免讓紙幣瘋狂貶值,導致最後像津巴布韋幣 那樣被市場所厭惡,只能逐漸結束流通領域。

所以,在純信用貨幣體系下,各國政府的債務實際上都可以合理的【賴掉】。政府只需要不斷地向銀行借錢,用新債來償舊債,就能保證債務永不違約。

上月初,美國國會透過了提高債務上限的法案,該法案就是在做這個事。預計下半年美國政府會新發超過萬億級別的債券,所籌集的資金用於償還舊債。

這樣的行為在過去五十年歷史中經常發生,舉新債償舊債已經是各主要經濟體不約而同地做法。美國中央政府的30萬億美元債務和地方8萬億美元的債務永遠都不會還清,只會透過這種不斷舉債的方式越滾越高。

在美國歷史上,只有第七任總統安德魯·積遜 在1835年還清了國債,這也是美國唯一一次還清國債。安德魯·積遜是個反對銀行資本家的積極分子,他的墓誌銘上寫著【銀行想要殺死我,但我殺死了銀行!】

中國可否借新還舊?

答案是肯定的。並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比美國還更容易做到。因為美聯儲是私有制的股份公司,維護股東利益才是第一位,政府找它借錢、向它出售國債都需要看美聯儲的臉色。有句話叫做美聯儲的股東才是操控美國乃至操控世界的資本團體。

雖然名義上美聯儲要接受國會的監督,但實際上早在1913年透過的【聯邦儲備法案 】中就明確規定了:美聯儲的股東身份永久對外保密。因此國會連監管的是誰都不知道,監督權只停留在名義上。(我們只能透過當時社會財富狀況推測股東有摩根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 等等大資本團體。)

並且,雖然法律規定美聯儲需要上繳部份利潤。但是【聯邦儲備法案】同樣規定了:美聯儲的賬目不接受審計。因此美聯儲完全可以在會計報表上自己修改利潤總額。即便不修改,美聯儲也可以透過【計提減值準備】等會計方式將利潤留在賬目上。

而我們的中央銀行則沒有美聯儲那樣的私有性質,如果我們模仿美國政府那一套舉債模式,在形式上會更容易透過。要知道上月初那個提高債務上限的法案,使得民主黨和共和黨差點在國會打起來。

民主黨不想再自己執政期間發生債務違約,所以強烈要求立刻提高債務上限。而共和黨則乘機【威脅】民主黨,需要執政黨削減未來開支預算才同意提高債務上限(民主黨削減了未來的預算開支,共和黨上台後才有更多的預算開支)。

基於我們的人民銀行和我們的政府緊密相連的關系,當我們的政府想要舉新債償舊債時,是一件非常容易地事。中央政府缺錢可以直接向人民銀行借錢或者發行國債讓人民銀行出錢買;地方政府如果遇到債務危機則可以發行新債或向地方銀行借貸。如果新借的債務未來仍然還不上,還是可以繼續套娃,再借新債償還舊債。

那銀行一直收不回欠款會不會倒閉?當然不會!中央銀行沒錢自己印就是,其他銀行沒錢找中央銀行借就是。用這一套模式便可以永久地解決債務問題,使得經濟重新運轉。

註意事項

當然了,在舉新債償舊債的過程中依然需要有節制,不然貨幣會源源不斷地湧向市場,遠遠超過生產力水平。那麽我們地市場就會陷入嚴重的惡性通脹中,甚至貨幣會像津巴布韋幣那樣成為廢紙。

實際上因為紙幣超發而造成的通脹一直伴隨著70、80、90、00、10乃至20後。我們的紙幣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越來越不值錢,我們的勞動報酬從一拿到就在貶值的道路上。

而以美聯儲為首的中央銀行們,只需要透過印刷紙幣便能交換到我們的勞動產品,這個過程實質上帶有嚴重的掠奪成分。無論我們以多高的價格出讓我們的勞動成果,實則都是賤賣,因為貨幣發行方的成本永遠為零。

肯恩斯 曾一針見血地評價道:「用這個辦法,政府可以秘密且難以察覺地沒收人民的財富,100萬人中也很難有一個人能夠發現這種偷竊行為。」更正確地說,在美國使用這個辦法的是私有的美聯儲而不是政府。

促成美聯儲成立的美國總統伍德·韋遜在晚年懊悔地表示,自己在美聯儲的題目上是被【欺騙】了,他內疚地說:「我在無意之中摧毀了我的國家。」

但在眼下的經濟環境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餓死】問題,而非通脹問題。尤其是在西方對我們進行多輪制裁後,我們更需要盤活國內市場,讓經濟重新運轉。

在認清這點後,中央方面也加大了【花錢】和【舉債】的決心。上個月在一周內分別降低了短期市場利率(逆回購)、中期市場利率(MLF)和長期市場利率(LPR和SLF);隨後又在前不久規劃了超過10萬億的轉移支付 ,以補貼和刺激居民的消費。

上述種種跡象都表明寬松的貨幣會在中國持續相對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寬松環境下,各個金融機構連同政府還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疊加已經高築的60萬億城投債,想還清幾乎毫無可能,以債養債是必須考慮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