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公開高超音速飛行器,美被遠遠甩在後面,還有必要造轟20嗎?

2024-12-20軍情

美國負責吹牛,中國負責實作,這已經成為近些年的常態了,從升力系數2.0的戰鬥機,到雙脈沖空對空導彈,每次都是先由美國把牛皮吹出去,然後中國率先拿出成果。而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這一幕再次上演了,前幾年美國大片【壯誌淩雲2】裏出現了神秘的「暗星」飛行器,主角阿湯哥駕駛它飛出了10馬赫的高速。然而「暗星」只不過是科幻片裏虛構的產物,高超音速飛行器還是要看中國的。

12月15日,【湖南衛視】突然公布了MD-19臨近空間寬域飛行器的投放試飛返場影片。什麽是臨近空間寬域飛行器呢?臨近空間指的是從地面20千米到100千米的空域;寬域飛行器則是指飛行速度能夠達到0至5馬赫+。也就是說,MD-19是一種能夠在20000米以上高空以5馬赫+速度飛行的飛行器。

從外觀上來看,MD-19采用了類似SR-71的小展弦比布局,機翼最寬處集中在靠近尾部的位置,造型與箭頭很相似,一看就是為高超音速飛行而設計的。而MD-19采用了2種飛行試驗方式,一種是由雙尾蠍攜帶到高空進行投放,另一種則是用氣球攜帶到高空進行投放。這兩種投放方式的側重點不同。

中國雖然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風洞,但是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空氣動力數據僅憑風洞是很難模擬出來的,需要先采用飛行器縮比模型進行投放試驗,然後根據得出的實驗數據造出原型機再進行試飛,並透過風洞不斷進行完善。而不是像戰鬥機那樣先根據風洞來測試氣動外形,然後造出原型機進行試飛。

因此這次公開的MD-19臨近空間寬域飛行器,大概率就是2022年珠海航展公開的MD-22寬域飛行器的縮比模型。而DM-22則是一種可重復使用臨近空間高超聲速技術試驗平台飛行器,既能夠亞音速飛行,也能夠以7馬赫的速度飛行,最大航程可達8000公裏,能夠在超音速狀態下持續進行6個過載的機動。因此MD-22需要同時收集低速與高速狀態下的空氣動力數據。雙尾蠍攜帶MD-19飛到20千米左右的高空進行投放,測試高亞音速滑翔參數。

而氣球則攜帶MD-19在更高的高度進行投放,測試超音速條件下的滑翔效能。

另外,湖南衛視還在節目中公開了另一款高超音速飛行器:MD-2X,根據之前網絡公開的資訊來看,應該就是傳聞中的MD-25。中國接連公開多款高超音速飛行器,證明中國在這塊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距離實用化已經不遠了,前幾年公開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中國將有多種高超音速武器服役,既有高超音速導彈,也有高超音速無人機,甚至還可能有高超音速轟炸機。

12月10日,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崔凱就發表了HCW機翼構型的高超音速下氣動特性研究文章。這種機翼能夠捕獲高超音速狀態下激波增升的高壓,然後在尾部機翼下進行反射,壓縮波壓縮迎面來的氣流在機翼下形成高壓區,與機翼上表面形成壓力差從而產生升力,升力增加至少30%!

當其他國家還在研究利用邊條翼、鴨翼形成渦流來給飛行器增升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在了前列,利用高壓來對飛機進行增升了,將美國遠遠甩在了後面。而就在前幾天,美國還在為自己的高超音速導彈試射成功而沾沾自喜。

12月13日,美國公布了LRHW高超音速導彈試射成功的訊息,這是LRHW連續2次試射成功,如果下一次繼續成功,這款導彈很可能就會立即裝備部隊,美國也將擁有與中俄同級別的高超音速導彈,雖然時間比中國晚了好幾年。

LRHW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陸軍研發的滑翔高超音速導彈,最大射程接近3000千米,最大速度超過5馬赫。但是相比免洗的高超音速導彈,中國已經開始進軍難度更高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了,美國剛以為追上了中國,結果眨眼間就被甩開了,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恐怕也只有科幻片中的美國擁有跟中國一較高下的實力了。

當中國科研人員公開HCW機翼構型的研究成果後,預示著高超音速轟炸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增加的30%升力,意味著中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能夠攜帶更多的戰鬥載荷,從高空對敵方目標發起致命打擊。

雖然高空高速轟炸機,曾經在冷戰早期盛極一時。但是隨著防空導彈技術的發展,高空高速轟炸機的生存環境極度惡化,高空高速轟炸機飛得再高再快,也沒有防空導彈打得高,沒有防空導彈飛得快,一旦被防空導彈釘選,很容易變成活靶子。

因此到了冷戰後期,美國開始放棄高空高速轟炸機,研發了重視低空突防能力的B-1B戰略轟炸機,以及憑借隱身能力突防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絕大部份觀點都認為,中國的轟-20,就是走的B-2的隱身突防路線。

然而高超音速飛行器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及對HCW機翼構型的研究,讓中國有了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放棄隱身突防路線,轉而走高超音速路線。高超音速路線相當簡單粗暴,高空高速轟炸機容易被防空導彈擊落,那是因為它們飛得還不夠高、不夠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R-71,它是一款高空高速偵察機,但是在實戰中卻從未被擊落,那是因為SR-71的飛行高度與飛行速度都非常可觀,留給防空導彈攻擊的視窗時間極短,普通的戰鬥機也很難攔截到SR-71。

而MD-22這樣的寬域飛行器,最大航程8000公裏,還擁有一定的機動能力,最大飛行速度可達7馬赫,這樣的飛行速度,幾乎能夠免疫世界上所有的常規防空導彈,估計也只有標準-6、S-500這些防空武器,能夠對MD-22造成一定的威脅。如果MD-22利用HCW機翼構型變成轟炸機,那麽對於世界上的防空武器將形成降維打擊。

更重要的是,隱身與高速飛行其實並不沖突,SR-71就擁有一定的隱身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對防空導彈的免疫效果,而MD-22從外形上來看,也具備一些隱身特征,稍加改進就能成為一款隱身效能非常不錯的飛行器。

那麽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傳統的轟-20還有必要繼續造嗎?這就要從目前戰略轟炸機的用途來分析了,隨著各種反隱身雷達的服役,哪怕是B-2這種隱身轟炸機,輕易都不敢深入敵方防區,絕大部份情況下,戰略轟炸機都利用其大載彈量與大航程,充當遠端巡航導彈的空中發射平台。相比從地面發射巡航導彈,巡航導彈從空中發射的時候,轟炸機已經能夠帶給導彈一定的加速度,省略了導彈爬升階段的燃料消耗,因此同等規格下,從空中發射的巡航導彈,射程一定比從地面發射的巡航導彈更遠。

而且戰略轟炸機掛載能力強,哪怕是轟-6K這樣的大型轟炸機,也能輕松掛載6枚遠端巡航導彈升空,對地打擊能力是戰術飛機的數倍。因此在掌握外圍制空權的情況下,戰略轟炸機依然是對地攻擊效率最高的空中平台,帶給敵方的震懾力遠非戰術飛機可比。

反觀高超音速飛行器,成也高超音速、敗也高超音速,過快的飛行速度,導致高超音速飛行器基本不會外掛武器,否則增加的飛行阻力將嚴重影響飛行速度,甚至容易引發飛行安全事故。哪怕是載荷增加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通常也只能在內建彈倉中攜帶武器,這就大大限制了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對地打擊效率。

因此高超音速飛行器哪怕用於對地攻擊,通常也只能用於對高價值目標或者嚴密保護的目標發起強攻,主打一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使用幾枚精確制導彈藥將目標摧毀。但是想要對敵方基地、交通樞紐進行長時間壓制與反復打擊,戰略轟炸機的性價比更高,一架戰略轟炸機能夠向目標傾瀉十余枚巡航導彈,火力遠非高超音速飛行器可比。

因此高超音速轟炸機與傳統的戰略轟炸機並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形成一種互補關系,高超音速轟炸機的出現會豐富解放軍的打擊手段,而不是代表傳統的戰略轟炸機沒有用了。就好像中國和美國在發展高超音速導彈的時候,依然沒有忘記改進、生產普通的巡航導彈,戰場上並不是所有目標都值得用高超音速導彈攻擊,也不是所有目標都值得動用高超音速轟炸機。

而且戰略轟炸機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和平時期的威懾力。戰略轟炸機經常要飛到敵方眼前進行展示,向世人展示己方戰略轟炸機群的組織動員能力,彰顯自己的打擊實力。

因此和平時期,#智啟新篇計劃# 戰略轟炸機需要主動在對手家門口執行巡航任務,主動讓對手的飛機對其進行拍照。可高超音速轟炸機可謂來無影去無蹤,有時候可能跑到對手家門口溜了一圈,對手都沒有差距,而高超音速轟炸機的氣動外形也不適合在萬米以下的高度進行亞音速巡航,在這個高度飛行,航程反而會嚴重縮水,很難達到威懾效果。

另外高超音速轟炸機距離完全實用化,還存在諸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反觀戰略轟炸機已經非常成熟了,中國若放棄戰略轟炸機全力攻關高超音速轟炸機,反而會導致遠端空中打擊平台長期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