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局勢的風雲變幻始終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美國妄圖派軍艦到敘利亞掃貨,將敘利亞的武器裝備轉運至烏克蘭的計劃,近期遭遇了重大挫折。這一計劃的落空,背後有著多方面的因素交織作用,也反映出地區局勢的復雜性和國際關系的微妙平衡。
首先,以色列的強力空襲是美國計劃失敗的關鍵因素。以色列空軍戰機對敘利亞境內軍事目標發動了大規模且持續的空襲行動。據報道,以色列摧毀了敘利亞大量軍事設施,包括大馬士革北部存放武器彈藥的倉庫。以色列國防軍釋出報告顯示,其已摧毀敘利亞超過 90%地對空導彈以及 5 個中隊的戰鬥機,還對 320 個目標進行了襲擊,摧毀了敘利亞軍隊「超過 70%的軍事潛力」。如此大規模的破壞行動,使得敘利亞的武器裝備大量被摧毀,美國即使派軍艦前來,也難以獲取足夠數量和質素的武器運往烏克蘭。以色列的行動直接切斷了美國計劃中的武器來源,讓美國的掃貨計劃失去了基礎。
其次,俄羅斯的戰略布局起到了推動作用。俄羅斯敏銳地察覺到美國的意圖,於是請求以色列出手炸毀敘利亞武器裝備。俄羅斯深知敘利亞武器流入烏克蘭後會對俄烏戰場局勢產生巨大影響,自身在敘利亞的利益也會受到沖擊。透過借助以色列的力量,俄羅斯成功地阻止了美國的計劃,保障了自身在敘利亞的一定影響力以及在俄烏沖突中的戰略布局。俄羅斯在敘利亞有著多年的軍事存在和政治利益關聯,不會坐視美國輕易地將敘利亞武器轉運至烏克蘭,這一戰略布局有效地打亂了美國的如意算盤。
再者,敘利亞國內局勢的變化也影響了美國計劃的實施。阿薩德政權垮台後,敘利亞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各方勢力處於重新洗牌的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想要順利地從敘利亞獲取武器並轉運並非易事。敘利亞的軍事設施分布在不同地區,且面臨著各方勢力的爭奪和破壞。以色列的空襲更是加劇了敘利亞軍事設施的混亂局面,美國難以在這樣復雜混亂的環境中組織起有效的掃貨行動。而且,敘利亞當地的抵抗力量以及其他地區勢力也不會輕易允許美國肆意掠奪敘利亞的武器資源,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的行動進行抵制和幹擾。
最後,國際輿論和地緣政治環境對美國形成了制約。美國的這一計劃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註,其公然掠奪敘利亞武器運往烏克蘭的行為受到了許多國家的質疑和批評。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在地區事務中霸權行徑的又一體現,不利於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在敘利亞的這一行動可能會引發其他地區大國的不滿和反制。例如,俄羅斯、伊朗等與敘利亞有著密切關系的國家,會在外交、軍事等層面采取措施來阻止美國的計劃。美國需要權衡在敘利亞掃貨計劃所帶來的收益與在國際輿論和地緣政治方面所面臨的壓力,而目前來看,美國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以避免在國際舞台上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這也反映出在當今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下,美國的霸權行為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制約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