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中後期殲轟 7 戰機定型並批次裝備,它相較同期殲 7、殲 8 戰機,掛載與作戰半徑有優勢,適合在南海東海長時巡邏,如後期海航常派其與日 F15J 戰機周旋,且在相關方面殲轟 7 系列有一定優勢。
當然,殲轟 7 戰機作為戰鬥轟炸機有一定空戰自衛能力,不過也就這樣,別期望它沖一線和四代、四代半戰機硬剛,其技術器材多是 90 年代初水平,有諸多問題,21 世紀後中國對它全面升級改進。
大概在 2004 年、2005 年那會,全面升級後的殲轟 7A 戰機完成定型並開始量產。它相比早期批次,掛點增到 11 個,最大掛載約 9 噸,起飛重 28 噸,作戰半徑 1650 公裏,掛副油箱還能增。殲 16 前,它是中國掛載強機型之一。
據國外媒體統計,在殲轟 7 系列戰機生產前共造出 200 多架,約 40%是殲轟 7 基本型,60%是殲轟 7A,其於 2017 年停產,21 世紀中國航空工業大進步,殲轟 7A 量產後還發展了殲轟 7B 戰機。
據外媒訊息,在 2010 年代中國研制出殲轟 7B 戰機,其機身結構較殲轟 7A 更強,可掛 4 枚鷹擊 12 反艦導彈,航電系統等皆用當時新技術,經此升級,其綜合效能與掛載力必大幅提升。
然而在 2012 年前後,殲轟 7B 戰機專案終止,令人遺憾。這是由於同期中國正推進殲 16 戰機專案,其 2011 年首飛,定位四代半重型,可執行多種任務。
殲轟 7B 戰機本質是戰鬥轟炸機,相比穩步發展的殲 16 戰機,其對地對海打擊雖還行,但制空作戰差距大,效能全面的殲 16 會擠壓它空間,部隊會優先選殲 16,海軍航空兵也如此。
21 世紀 10 年代起,中國海軍逐步邁向遠洋,海軍航空兵由岸基向艦載轉變,殲 15 等機型湧現,因實際需求,對殲轟 7 系列戰機需求大減,海空軍情況不同,需維持其規模,無需新型。
於這般大環境中,大概 2012 年時,殲轟 7B 戰機專案取消,不再發展。近些年,中國以現役殲轟 7A 戰機為基,經中期升級推出殲轟 7A2 戰機,外媒推測將殲轟 7B 技術等投入其中,算部份繼承其技術。
事實上,不止殲轟 7B,殲 11D 命運也相仿。它類似「中國版蘇 35」,是四代半重戰機,側重制空權爭奪,對地海打擊是輔助,可在其發展中,殲 16 和殲 20 先後出現並於 2016 至 2018 年定型量產。
殲 16、殲 20 戰機現身之後,殲 11D 戰機定位變得極為模糊,其制空不如殲 20,多用途作戰遜於殲 16,故而該專案下馬,殲 20 和殲 16 成空軍主力。
據國外媒體統計,到 2024 年時,殲 16 系列戰機裝備量超 350 架,近乎 400 架。近年中國對殲 11B 戰機全面中期升級,將殲 11D 技術器材用於此,推出殲 11BG,類似殲轟 7 升級為殲轟 7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