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國海軍的「黑暗年代」——1865-1894(3)

2024-07-18軍情

我們的軍艦只需要守備海岸

馬漢的日記上記載著這麽一件往事。那是 1884年,當時他正指揮著老式的木殼蒸汽巡洋艦「瓦諸塞特」號航行於太平洋上。一位上艦參觀的法國軍官,指著他指揮的船上的前膛炮笑道:「哦……對哦,我們以前就是用這個的……」。這個法國海軍軍官只是驚訝於他的美國同僚的落後裝備,並沒有什麽惡意。但是,這番隨口而言的感嘆,卻深深刺傷了船長馬漢的心。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這位被稱為「海軍戰略之父」的近代海軍理論先鋒,懷著一種痛苦的心情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我們現在擁有的,不過是他們過去用過的淘汰貨」。

馬漢的話,可以理解為只是一個海軍軍官對於他自己工作場所的感想。誰不希望自己風風光光 ?我們這些局外人,常常犯的錯誤便是,我們時常本末倒置地去理解海軍和國家政策之間的關系。而對於一個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不論其在海軍軍備建設上的立場如何,正如將海軍在黑暗年代的掙紮視而不見是錯誤的一樣,對於將龐大的海軍本身看作有益和值得稱道的這種認識也一樣是錯誤的。

不管怎麽說,在合眾國進入它生命中的第二個一百年的時候,美國的海軍,它的艦隊正與 「莊嚴、強大、威懾"等詞匯漸行漸遠。然而,在這一百年內,美國人已經取得了他們的前輩,在一百余年前鄭重宣讀那份【獨立宣言】時未曾設想到的偉大成就,而且他們還講繼續向前邁進。借用波特中將的話來說「我們完全不必對此感到奇怪",因為就像上文所述的,好比認為富強的國家必然有強大的軍備本身是荒謬的,而合眾國對於它的海軍的輕視源自他們的人民正居住在地球的「小小角落」裏,一個被海洋環抱並隔離在安全的小角落裏。

當美國人民正在這個被大海包圍的小小角落裏努力建設家園 ,而忽視他們的艦隊的時候,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法國人的「榮譽」號開始,海軍主力艦的式樣和效能在短短30年內有了驚人的發展。蒸汽動力在1870年以後已經是一種必然而然的事情,所需要做的選擇就是是否要保留風帆以作為輔助手段。為海軍建造一些新的全鋼質軍艦這一點,在基偉斯特外海那場丟人現眼之後就變得非常迫切,甚至一向以在海軍預算上死不松口為特色的國會也松動了許多。當然,其實真正令不少人覺得掃清障礙的是,冥頑不化的波特上將大人已經退休。雖然波特大人距離他的棺材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和很多人期盼的那樣恰恰相反-但是隨著他的退休,限制海軍發展的內部問題基本得到掃清。

1881年6月間,新上任的海軍部長威廉·亨特決定召集一個專門的顧問委員會,以商討一系列軍艦建造上的問題,以便向國會送出出一份具體的報告。美國國家檔案館內至今還保留著他在6月29日寫給約翰.羅傑斯海軍少將(而且就是在北韓漢江口弄得灰頭上臉的那位)。「海軍部認為,為了滿足海軍的迫切需要,在海軍部長向下屆國會送出的報告中,切合實際地並且簡明地提出目前海軍迫切需要的軍艦,是非常重要的。"

有關這個顧問委員會的現存資料已經不多,從亨特部長事後的一些回憶來看,這個委員會如果要說有什麽鮮明的特點,那麽便是 「爭吵不休」。顧問會員一共有15名成員,全部由來白海軍的專業人員構成,其觀點也代表了當時海軍中的各派,其中也包括那位不得誌的工程師本傑明。顧問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是在當年的7月初召開的,部長事後多少有些後悔召集這樣一個會議,因為這些人根本就連應該造什麽樣的船都難以達成共同認識。

建成後的「亞特蘭大」號巡洋艦,這一時期的軍艦還多少存有大航海時代的遺風,船艏雖未裝上船艏像、卻有精美的雕刻。當然嘍、這些船可不是為了用來在節日的時候進行檢閱的

在無數次的爭吵後,到了年底這些人的意見依然無法統一,但卻終於可以大致將其分成大兩類。多數人雄心勃勃,謀求建造一支以鋼質巡洋艦為核心的遠洋艦隊,另一派則認為美國目前還沒有在遠洋上的利益,依舊以用於近海防禦和內河航行的低舷鐵甲艦為主,當然,必須是一些 「新式」的低舷鐵甲艦。在這以後,這兩派再難達成共識,於是部長只能決定向國會送出兩份報告。但是這一年的年底卻生波折,總統被刺,新總統上台,海軍部長也換成了威廉·錢德勒。不過新部長人倒也和前任海軍部長亨特一個路數,認為海軍的現狀簡直是這個國家的笑柄,因此對這份報告和顧問委員會的活動非常支持,甚至他本人也親自去遊說那些可以爭取到的議員。

海軍部的報告在 1883年初送出給國會,並在當年的8月5日遭到迎頭猛擊。國會對海軍送出的這份總預算額高達2900萬美元(相當於當時每年撥給海軍預算的5倍)的「漫天要價」嗤之以鼻,最後只批準了建造其中的2艘鋼殼巡洋艦。而且,建造預算卻要等到下一個財政年度才能撥給。在這則批文之後,則是「海軍的人」在國會內的「大吵大鬧」,以及和對此持反對意見的議員大辯論。在這年的年終,海軍終幹部份翻盤,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他們從國會得到了兩樣東西。首先,以法案的形式規定了一艘軍艦的修繕費用不得超過同類別軍艦建造費用的百分之三十 (在數年後又被調整為百分之二十),從而確保了海軍今後不會面臨老舊戰艦一修再修、越修越舊的迴圈。其次,國會同意建造3艘鋼質巡洋艦和1艘通報艦,而不是原來的僅建造2艘新型巡洋艦。

而海軍得以迅速翻盤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不久之前,從遙遠的薩摩亞群島傳來新的情報 :一場規模巨大的颶風將帕果帕果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來了個連鍋端。這些老舊的木殼蒸汽船顯然已經超越了「20分鐘就會被轟成一堆木片」的境界,淪落到了「只要稍微大點的風就能吹垮」的下場。薩摩亞方面報告說,鑒於無法修復受損船舶,將會拆卸船上可用器材以供應基地建設,而破損的船體將會被用來為基地提供燃料…其命運在10年前似乎就有預言。

在這種窘境下,即便是民主黨內部一直不贊成 「擴大」(如果這還算是擴大的話)海軍的保守人士也覺得不能不對海軍目前的悲慘境地多少加以警惕,盡管就當時而言美國也的確沒有廣泛的海外義務。於是,關於建設新軍艦的法案終於再無異議,被國會透過。

國會對海軍衰敗的警惕,是以 130萬美元的形式來具體體現的。這筆錢將用來建造4艘鋼質軍艦。由於美國在海外尚無領地和軍港,因此無法像英國皇家海軍那樣滿世界地設定加煤站和補給港。考慮到這個制約因素,這3艘巡洋艦在設計上保留了風帆時代的三桅構造以及風帆和帆索,長距離巡航的時候可以借著大自然的力量來節省寶貴的煤炭。盡管這4艘船保留了風帆與索具,但是無論如何這批新式軍艦是美國海軍最早依照現代化標準設計建造的軍艦,很大程度上象征了現代美國海軍歷史的開端。

寄托復興海軍希望的這 4艘軍艦,在賓西法尼亞洲的切斯特市的山姆斯船廠建造,而造船用的鋼鐵全部由一個叫做約翰·羅奇的鋼鐵商負責提供。這樁買賣似乎並不幹凈,因為在招標伊始,船廠和鋼鐵商就像預先得到了準確訊息那樣,以最低承包價格中標,這不能不讓其他的競標人感到氣憤。而這一事件最後又牽扯數年,不少官員和政治界的頭面人物互相施展手段報復對手。不過,這與本文內容無關,略去不談。

1884年4月12日,小巧的1500噸通報艦率先下水,他被命名為「海豚」號。同年10月9日和次年12月4日,「亞特蘭大」號和她的姐妹艦「波士頓」號順利下水,4艦中最強大的「芝加哥」號在「波士頓」號下水的次日滑下船台。雖然距離這4艘戰艦的正式服役還等上一段時間(實際上由於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和政客之間的勾心鬥角,「波士頓」號要拖到1889年4月才能服役)。

不乏幽默感的美國人很快就以 「海軍的ABCD」來統稱這些戰艦。需要指出的是,這4艘軍艦的設計直接演化自美國海軍以往的戰艦設計,其設計傳統甚至能追溯到南北戰爭時期。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ABCD之後建造的所有艦艇,也都將繼承和發展美國軍艦所特有的風格,最終像英國皇家海軍那樣自成一個體系。

1884年,隨著民主黨人格列弗·克里夫蘭登上總統寶座,海軍部長再度易人,紐約的金融家威廉·惠特尼成為了海軍的新當家。

鋼鐵與蒸汽化的努力

當海軍決定開始實作蒸汽化的時候,首先面對的是燃料補給的問題。顯然 ,在風帆時代或者以蒸汽機作為輔助動力的機帆船時代,這些根本不用擔心。更何況,如果用多了煤炭還需要艦長自己支付帳單,海軍各艦自然是會努力「節約」。但是這個問題在海軍決心開始建造以蒸汽作為主要動力的軍艦後,凸現了出來。

美國海軍缺乏在海外的燃料補給站,對此波特上將 (在放出下列論斷的時候官拜上將)曾以此為理由要求以後海軍建造的所有艦艇都「能夠在不碰煤的情況下進行全球航行"。這句話換一個角度理解的話,便是要求以後海軍所有艦艇都以風帆為主要動力。這顯然是荒謬的。如果「有人認為,由於我們缺乏合適的加煤站,就應當保留風帆,以便增加軍艦的航程的話」,那麽,我們的回答也是直截了當的,「必須提供加煤站」。委員會對於為何會違抗波特上將以前的命令這樣回答國會,當然,此時當事人已經退休,這番反抗一個在家養老的糟老頭是不會在意的。

1885年,在惠特尼部長的努力下,國會又批準了2艘鋼制巡洋艦的預算,「卓思頓」號和「內瓦克」號。這2艘屬於4000噸級巡洋艦,設計上能夠長期在遠洋獨立執行任務。「卓思頓」號是依照英國的岩士唐公司提供的圖紙來建造的,航速可達17.7節以上,超過了當年那艘被波特大人封殺的倒黴汽船。「內瓦克」號則會成為美國海軍最後一艘安裝風帆的軍艦。

不過,對於整個海軍來說,這 2艘巡洋艦的意義還不止這點。國會差不多在同期批準了一條由惠特尼部長「炮製」的法案,法案內容大致是要求任何新的美國軍艦都由美國生產的鋼鐵建造。這無疑是許諾給了商人們巨大的商業利益,從此以後影響力日增的鋼鐵巨頭們也成為了海軍的盟友,這對海軍的建設將會起到相當的助益。而以更深一層的意義來看,其實收益的並不只是各鋼鐵業巨頭和造船廠,因為新軍艦的建造勢必將促進和繁榮造船業,船廠和鋼鐵公司需要增加的產量和工作量必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對於新式軍艦的技術上的追求,比如裝甲、功率更強勁的蒸汽機、更好的火炮等等,也會促進美國的相關技術產業的發展,包括冶煉和機械加工業以及化工產業。可以說,現階段海軍有限而且適度的發展,將會對整個美國社會帶來好處。而這一階段海軍建設的實際結果,又將會為國家在將來對外關系上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

「內瓦克」號巡洋艦

但,人類的本質缺陷就是習慣於從一個極端劃向另一個極端。正如許多庸人心目中的,認為龐大的海軍本身就是值得稱道和有益的這種認識是極端錯誤的那樣,人們現在就開始完全將黑暗時代遺忘這本身也是一種錯誤的。海軍戰略先驅馬漢真心地贊成建立一支龐大的海軍的構想,但是他也很清楚不是為了海軍自己。正如他在 1890年給友人的一封信函中提及的那樣:「人們應當永遠記住,增強海上力量主要不是為了海軍,而是為了加強國家對外政策的份量。」

也許我們正是應當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黑暗的年代,盡管荒誕,但並不頹廢。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妨還是稱呼這段時間為 「荒誕年代」更合適一些。正是戰爭的慘痛和國家的重建使海軍瀕臨瓦解,但也正是這樣,合眾國迎來了新生。

對於海軍而言,巡洋艦的價值體現在諸多方面。巡洋艦和海上巡弋的用途也絕不局限於戰時的海上截斷和突破封鎖。在和平時期海軍的巡洋艦艇也多執行遠洋巡弋任務,一種 「和平巡航」的使命,這是一種溫和的武力炫耀,並帶有外交性質。這種使命,由各國海軍擁有的最新銳戰艦來執行,它們將穿行在跨越大洋的貿易航線上,停靠五大洲的各個海港。在1885年12月,當「ABCD」中的「海豚」號通報艦率先服役之時,作為當時美國海軍最現代化的軍艦,其被指派履行這一職責。小巧的「海豚」號披上了當時海權國家慣用塗裝--水線下被漆成黑色、白色的船體、上層建築物與煙筒油漆成黃色、煙囪頂部則是黑色。

1886年2月起,這艘被粉刷一新的小型巡洋艦,開始了她的世界大巡遊。首先是航向南美洲,張開風帆借著大自然的力量沿著大西洋海岸線一直向南再向南,繞過合恩角然後進入太平洋。穿越波瀾不驚的太平洋,中途順便停靠了未來的美國領土夏威夷,然後到達日本。在長崎補充燃料和給養之後到達中國港口,然後再沿著中國海岸線南下,繞過印度支那半島到達錫蘭、再泊靠印度,接下來存取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進入了著名的亞歷山大港。在地中海內,這艘美國軍艦存取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然後透過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布列顛王國存取。最後途經百慕大群島回到紐約港,時間是在1889年9月27日。這次歷時3年又7個月的環球航行終告結束。

這種環球航行對美國海軍來說並非首次,但是這似乎是 「黑暗年代」開始後最能令隨艦官兵挺直腰桿的一次了。一些資厲比較深的海軍軍官還清楚的記得 10年之前隨艦遠航時的情形,「這裏的港內停有10艘巨艦,而我們沒有噴漆的軍艦成了一條可憐蟲.…..和別國的軍艦相比,我們就像一個小東西,一想到這點我就感到難受」,一位隨艦存取法國的美國海軍軍官在信中這樣寫道。「海豚」號也許算不上是一艘最一流的軍艦(事實上也確是如此),但卻是可靠而且優美的,當那白色的船體在撒滿陽光的海面上犁浪前進之時,任何對於美國海軍以往那不快的記憶都成為了過去。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