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至少九支中國海軍艦隊,共計 24 艘艦艇,總噸位達到 40 萬噸,在大洋上航行。更引人註目的是,國產艦艇不再局限於近海,已具備深入西方勢力範圍的能力。近期,由 052D 驅逐艦領銜的第 46 批護航編隊,穿越丹麥大橋,順利抵達波羅的海,直接進入北約勢力範圍的核心區域。西方國家對此心知肚明。
網絡影片畫面顯示,當地時間 7 月 20 日上午,「焦作艦」 (052D 型驅逐艦 ) 與「洪湖艦」 (903A 型綜合補給艦 ) 組成的編隊,穿過丹麥大貝爾特橋。穿越大貝爾特橋的舉動意義非凡,因為它意味著編隊在穿過厄勒海峽後將進入波羅的海。而波羅的海三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也意味著 052DL 驅逐艦已經進入北約的核心區域。那麽, 052D 驅逐艦的最終目的地是哪裏呢?
觀察地圖不難發現,波羅的海屬於半封閉海域,除了波羅的海三國,還與俄羅斯接壤。因此, 052D 的目標很可能是深入芬蘭灣,抵達聖彼得堡。此行的目的可能是與俄羅斯海軍會合,共同參與海軍節閱艦式。根據公開資訊,俄羅斯海軍節通常在七月末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 2019 年 7 月 28 日,由「西安艦」領銜的海軍第三十二批護航編隊抵達聖彼得堡喀瑯施塔得附近海域,參加了俄羅斯海軍節慶典海上閱兵。
此前,許多人對 052D 的動向感到疑惑,甚至堅信它不會進入波羅的海。畢竟,這裏是北約的腹地。然而,這顯然低估了中國藍水海軍實力和戰略決心。此次參與俄羅斯海軍閱艦式,中國傳遞出幾個清晰的訊號。首先,中俄兩國在軍事領域高度互信,共同提升應對海上安全挑戰的能力。
就在四天前,中俄兩國海軍艦艇編隊剛剛結束第四次海上聯合巡航。雙方艦艇從濟州島以南水域出發,穿越大隅海峽,經西太平洋南下,多次穿越菲律賓附近的巴林塘海峽,並在菲律賓海域進行了 「海上臨檢拿捕」、「登臨可疑船只」等科目的演練。僅間隔四天,另一支中國艦隊就抵達俄羅斯參加閱艦式,如此高頻率的互動,想必西方國家看在眼裏,滋味復雜。
其次,中國藍水海軍已初具規模,具備洲際兵力投送能力。第
46
批護航編隊於
2024
年
2
月
21
日從廣東湛江啟航,前往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任務。
5
月
27
日,編隊從紅海抵達非洲尼日利亞拉各斯,參與多邊演習。
7
月
10
日,「焦作艦」技術停靠北非摩洛哥,並與摩洛哥海軍展開聯合訓練。
7
月
20
日,「焦作艦」穿越丹麥,駛向波羅的海。
這意味著,第 46 批護航編隊從湛江出發,途經紅海、非洲、北非,最終抵達歐洲的波羅的海,跨越三大洲,航程數萬公裏。難怪有軍事愛好者戲稱,這次護航是從紅海一路護送到波羅的海。遠洋航行能力意味著具備跨洲際兵力投送的能力,也代表著具備全球海上作戰的實力。那麽,西方國家真正理解這些舉動的意義了嗎?
7 月 19 日,馮德萊恩發表題為【歐洲的選擇】的演講。她指出,從 2019 年到 2021 年,歐盟的國防支出增長了 20% ,俄羅斯增長了 300% ,而中國增長了 600% 。她認為,印太地區已成為決定世界未來的關鍵區域,她將與面臨共同挑戰的日本、南韓、紐西蘭和澳洲展開合作,以阻止中國單方面改變現狀,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
從馮德萊恩第二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言論來看,西方國家已經意識到中國海軍力量的迅速崛起,但似乎並未完全理解其背後的深層含義。特別是歐洲國家,一方面難以接受中國海軍實力的快速提升,擔心其在海上隨心所欲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歐洲各國自身海上力量日益萎縮,卻又不想長期受制於美國。可以說,歐洲國家正處於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十分糾結。對於這種頑固不化、死要面子的行為,或許只能軟硬兼施,恩威並重。
總而言之,中國海軍如今擁有跨越數萬公裏海域、直抵波羅的海的能力。歐洲國家需要認清世界格局的變化,尋求合作共贏,而不是沈迷於零和博弈的舊思維。簡單來說,他們寧願做美國的附庸,分享海上霸權的殘羹剩飯,也不願與中國平等合作,共同發展。這種巨大的認知差距,是他們難以接受的現實。未來,在與西方國家打交道的過程中,歐洲和美國在經濟領域可能會采取不同的策略,但在軍事領域,北約仍將是歐洲的束縛。中國需要保持強硬的姿態,在合作中尋求共贏,在競爭中尋求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