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即1949年7月26日,一架編號為SI,米格-15比斯「箭45」實驗戰鬥機進行了首次試飛。
飛越金字塔的埃及空軍米格-17戰鬥機。
1951年,經過多次改進並順利透過軍方評審之後,該機被蘇聯空軍采用並投入批次生產,型號為米格-17。這就是生產量最大、裝備國家最多、服役時間最長的噴射式戰鬥機之一。該機生產量接近11000架,其中8045架(幾乎全部是米格-17F)在蘇聯制造,2825架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中國特許制造。
第一架米格-17原型機。
與其原型米格-15比斯的區別自安於機翼後掠角增加到45°,機翼厚度更小,改用三個翼刀和圓形翼尖。此外尾翼和水平尾翼的後掠角,配備帶有加力燃燒室的VK-1A發動機。為了安裝這種新型發動機,後機身加長了約一米。
蘇聯空軍米格-17戰鬥機。
米格-17是一款真正令人驚嘆的戰鬥機,堪稱冷戰時期親蘇反美國家空軍的象征。幾十年來,它已經裝備歐亞非近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空軍,其中包括所有的華約國家。
到目前為止,北韓空軍仍然裝備著110架蘇聯和中國生產的米格-17戰鬥機。盡管有傳言稱它們正在逐步改裝成無人自殺式攻擊機,但這些戰鬥機仍然是北韓空軍的現役裝備。
機械師整修修理米格-17戰鬥機的VK-1A渦輪噴射發動機。
從1950年到1980年,米格-17至少參加了十幾場戰爭和武裝沖突。在韓戰結束後,擊落西方國家飛機最多的戰鬥機,只有米格-21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上世紀50年代,庫賓卡機場的米格-17戰鬥機。出於保密考慮,當時蘇聯空軍嚴格規定,除了機徽和編號之外,禁止在戰鬥機上使用任何文字、圖畫和裝飾,因此這些戰鬥機顯得千篇一律。
波蘭生產的米格-17對地攻擊型,型號為Lim-5M。註意機翼下方的S-5火箭巢和垂尾根部的減速傘艙。
莫斯科中央武裝部隊博物館展出的米格-17F。
美國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的米格-17。
美國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的米格-17。
從上至下:
埃及空軍米格-17F,采用標誌性的尼羅河谷三色迷彩,1972年。
印度尼西亞空軍第11特技飛行中隊米格-17F,1969年。
安哥拉空軍米格-17F,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