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火箭炮實力國際排名落後
未來美軍可能因火力劣勢輸戰?美國【全球火力】網站最新報告,依據各國軍隊多管火箭發射器(MLRS)數量進行排名。結果顯示,美國陸軍擁有598輛火箭炮(包括368輛M142「海馬斯」與230輛M270A1/A2「鋼雨」),位列第七。然而,中國、俄羅斯與北韓的火箭炮數量分別高達3180輛、3065輛及2920輛,遠超美國。這一數據差異或被認為是【全球火力】預測美軍存在戰敗風險的原因之一。
中國火箭炮系統的國際關註與潛在意圖解讀
【華爾街24/7】網站關註了中國的多管火箭炮系統,尤其是中國陸軍的火箭炮能力。他們發表文章稱,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顯著增強了其炮兵實力,特別是在火箭炮領域。以PHL-03為例,這是一種由北方工業公司制造的300毫米遠端火箭炮,被認為是威力強大的武器。此外,AR-1A和AR-3型號也被認為是效能出色的火箭炮。
然而,這樣的報道是否意味著媒體認可中國的國防進步?答案可能並非如此。這類報道背後的意圖更可能是促使美國政府增加軍費開支、擴大軍工生產能力,並鼓勵傳統軍火企業開發新技術。理由如下:單純的數據對比缺乏實際意義,因為軍事裝備的狀態分為現役與預備役,這意味著部份火箭炮可能無法立即投入戰鬥,因此【全球火力】的排名可能不具備很強的參考價值。
美軍火力體系:重空地協同輕火箭炮
美軍火箭炮數量有限,主要因已構建高效空地一體化作戰體系與復雜聯合作戰系統。美軍陸軍擁有專門的武裝直升機提供中近程火力支援,空軍則配備如A-10和AC-130這類專用於打擊的目標飛機。在常規作戰中,美軍士兵遇到進攻受阻時,只需向協調員報告位置座標,等待空中火力支援清除障礙。
因此,在美軍火力配置中,近距火力由榴彈發射器、反坦克導彈及直瞄火炮提供;中距依靠武裝直升機執行任務;遠距火力則透過空軍的精確打擊預先清除威脅,火箭炮在此體系中顯得用途有限。
火箭炮焦慮:軍事轉型下的新挑戰
美國媒體近期關註的焦點是"火箭炮焦慮",這一話題並非偶然,其背後的原因在於當前的軍事沖突——如俄烏沖突與巴以沖突——中,地面火力的強度和頻率開始超過傳統空襲。戰爭歷史上,各時代都在追求將更多火力投射至更遠的目標區域,從原始的弓弩到近代的火炮、飛機和導彈,都是為了這一目標服務。美軍長期以來依賴強大的空中力量,構建了高效的航空作戰體系,並在許多戰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隨著中近程彈道導彈的普及以及火箭炮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其導彈化趨勢,空中力量在火力投射上的局限性日益明顯。
導彈襲擊與遠端打擊進展
### 簡潔覆寫
**例一**:
10月初,伊朗向以色列發動代號"真實承諾2"的空襲,據信使用了約180至200枚彈道導彈,以色列防空系統幾乎未作反應,包括F-35I基地可能遭受攻擊。此行動顯示伊朗導彈數量龐大,而以色列防禦有限。
**例二**:
北韓近來宣布成功試射240毫米制導火箭彈,射程達67公裏,精度未知但預計不超過百米。這種武器若從三八線北側向首爾發射,誤差影響不大,展示了北韓在遠端精確打擊能力上的進展。
**分析**:
- **伊朗行動**:使用彈道導彈進行遠端攻擊比出動空軍更有效,因為導彈無需考慮復雜航線和攔截風險,而空軍行動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 **北韓武器**:北韓的制導火箭彈實作導彈化,大幅增強了火力密度和遠端打擊能力,成本低廉使其成為具有高性價比的戰略工具。
美軍空中攔截能力與中俄對比挑戰
空中力量在攔截能力、火力密度與成本、技術門檻方面均不及地面系統,這是美軍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伊朗和北韓雖軍事實力有限,但火箭炮和導彈的威力已顯赫,相比之下,擁有更深厚技術底蘊和強大國力的俄羅斯和中國,在這一領域有何種積累?美軍是否能在相同時間內達到與中俄相當的火力密度?這或許就是一些媒體為何選擇透過報道來警示白宮與五角大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