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修廁所的錢都騰不出來的印度,如今豪擲數千億資金,要造核潛艇,原因是,被解放軍12艘核潛艇「包抄」了?
![](https://img.jasve.com/2024-10/5d27c80e10cd5e10f1f100ef074d52c2.webp)
1、印度做夢容易,圓夢難
最近,印度總理莫迪突然做出了一個引人註目的決定:計劃花掉3500億盧比(大概42億美元),打造兩艘國產核動力潛艇,並采購31架美國制造的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但這項舉措,被不少人認為,簡直是大錯特錯。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這一計劃的浮出台面並非偶然。在印度眼中,中國在印度洋上日益活躍的身影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中國海軍目前擁有12艘核潛艇,以及50多艘常規動力潛艇,這樣的實力讓印度感到一種被包圍的壓迫感。因此,莫迪政府才會決定重新開機被擱置了5年的核潛艇建造計劃,顯然,解放軍的用意,新德裏一定理解錯了。
![](https://img.jasve.com/2024-10/b0db447fd2f8abc1f0b7847fc8e33a3d.webp)
雖說如今印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核技術和潛艇建造經驗,但要在短期內研制出先進的核動力潛艇,恐怕還得有些心理準備。
這項宏偉計劃若想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還必須攻克各種復雜技術難題。回顧歷史,能夠獨立完成核動力潛艇建造的國家屈指可數,即便是那些擁有強大工業基礎的國家,也不是輕松就能實作的。
而我們都知道,印度軍工常常爆出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話,要在有限時間裏建成核潛艇,聽上去就像是在辦不可能的事情。
2、租的核潛艇到期,難怪這麽著急
印度海軍現今只有2艘戰略核潛艇,外加16艘常規動力攻擊潛艇,至於攻擊核潛艇,更是一個不見蹤影的存在——這其中也有一段插曲。印度曾租借了一艘來自俄羅斯的阿庫拉級核潛艇,但租約已在2021年到期。原以為可以續約,怎奈俄烏沖突的突然爆發使得計劃泡湯。
![](https://img.jasve.com/2024-10/cf7dc229423473b5e5db3b7f39b82444.webp)
中印之間的競爭關系由來已久,尤其印度一直將中國視作一個需要趕超的物件。2014年,中國的核潛艇首次進入印度洋,在斯裏蘭卡港口短暫停靠,之後在2016年又出現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口。這些正常的國際存取行動,卻被印度媒體解讀為「中國正試圖在印度洋維持長期水下存在」。
面對這樣的所謂「威脅」,印度此時才拍板決定建設自己「改變遊戲規則」的核動力攻擊潛艇。不幸的是,計劃獲批並不意味著印度能立即動工造出可靠的核潛艇。據說,印度海軍打算先「試水」建造兩艘,樂觀估計也是到2040年才能交付。
然而,更具挑戰性的是,海軍要求其中90%的技術必須是印度本土研發的。
3、印度的「失敗」,是多面的
為何會如此棘手?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印度的造船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印度提出了一個名為「75號工程」的國產常規動力潛艇建造專案,野心勃勃地計劃在30年內建成24艘。但截至目前,這個計劃只完成了6艘,更有一艘因技術故障需等到今年年底才能服役。對建造常規潛艇尚且如此,核動力潛艇的前景恐怕更添變數。
![](https://img.jasve.com/2024-10/4caca80207c7c8b23c3b8019ca77ca1e.webp)
諷刺的是,早在2012年,印度一位高官曾直言不諱地表示,國家應削減軍費,把錢投入到民生建設上。僅僅是一架戰鬥機的造價,就足夠建1000個農村廁所。
然而,12年過去了,印度政府依然沒有改變其「槍比麪包重要」的姿態,反而在國防領域加大投入,遠超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普通印度民眾而言,這種境遇無異於一種窘境。
整體來說,印度的努力是否能如願以償,則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技術難題、工業短板、經濟壓力及國內民生需求,這些因素就像是一個個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它們不僅牽制著印度國防工業的發展速度,也在考驗著莫迪,能否在高壓狀態下,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