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一位老兵的尋親記③:見到兩位「寫信親人」,範良三次哽咽

2024-07-08軍情
封面新聞記者 王祥龍 林玨瑤 周彬 攝影報道
「姚英的信,還在這裏......」7月8日,在首屆四川省「愛中國防」宣講大賽成果展示活動上,範良輕撫著這封45年前從硝煙彌漫戰場帶回的慰問信,他的手微微顫抖,說話聲帶著哽咽。
這是範良走上舞台後的第一次哽咽。他沒有想到,當年給他和戰友寫慰問信的小女孩姚英,已經離世。
「在戰壕裏,看到你們的信就是看到了親人。我還活著,可我的戰友已經犧牲……」見到寄寫慰問信的「親人」張永和戎晉蓉,範良再度哽咽。
範良的第三次哽咽是在後台。範良拿出一個大信封,裏面裝著「親人們」寄寫的9封信。「還有6位親人沒找到。如果我走了,就讓孫子繼續尋找他們,告訴他們,我們的‘回信’是:不進英雄榜,就進烈士墻。」
慰問信
第一次哽咽:
已逝的「親人」和見到的「他們」
7月8日,活動現場,一段影片傳來一個令人遺憾的訊息:節目組幾經周折聯系到寫信「親人」之一姚英的妹妹,才得知姚英已經去世。
姚英的妹妹透過影片告訴範良,「範老,今天我看到了您珍藏的這封信,內心特別感動。感謝您這麽多年還能留著姐姐的信。姐姐的那種精神也感染了我。」
當聽到主持人說「很遺憾,姚英已經無法與您見面」時,範良的雙手變得局促起來,只見他的右手緊攥著話筒,顫顫抖抖地將左手中的信放了下來,然後低下頭,用手指著信上模糊的字跡,哽咽著說:「姚英的信,還在這裏。我沒有看到過這個影片,也不知道這個情況……」
不過幸運的是,9位寫信親人中的兩位已找到。
節目錄制的前一天,55歲的張永從湖北武漢專程坐飛機趕來,他也想見見自己在少年時崇敬的「最可愛的人」。
張永
9歲那年,張永從收音機裏聽到解放軍叔叔在前線戰鬥的英勇事跡,在梓潼縣城關二小老師的組織下,張永手寫了一封慰問信寄給了「最可愛的人」。
翻開信件,張永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們人小誌氣大,你們保衛邊疆,我們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像你們那樣攻克學習上的堡壘......我捧著心裏盛開的鮮花,歡迎你們勝利歸來,歡迎你們光榮的戰績。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我們向你們致敬。」兩頁泛黃的信紙,藍色墨水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落款處,當年9歲的張永寫下「致以少先隊的敬禮」。
張永回憶,當時,他和很多同學都給前線的解放軍戰士寫過慰問信,沒想到這封手寫信幾經輾轉,被範良保存至今。同樣被範良珍藏的,還有一封來自「成都鐵中高二七班戎晉蓉」的來信。
戎晉蓉
戎晉蓉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看到節目導演組發來當年自己寫的信件時,中學時代的回憶歷歷在目。
寫慰問信時,戎晉蓉正在成都鐵中讀高二。作為成都鐵中的一名進步學生,她深知解放軍叔叔在前線的艱難和英勇,於是一筆一畫認真地寫下慰問信,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為他們送去力量與溫暖。
時隔45年,當年在戰場上英勇作戰的範良已經兩鬢斑白,而當年給他們寫下慰問信、給予他們力量的兩位學生已步入中年。
範良與兩位寫信親人緊緊相擁,近半個世紀的牽掛,定格在這一瞬間。
三人相擁
第二次哽咽:
活著的我和長眠的戰友
「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這些慰問信就是我們能見到的唯一的親人啊!」範良回憶。
在進入前沿陣地前,範良和戰友們需要進行兩次減負輕裝。最後一次輕裝時,戰士帶的所有紙片和照片都必須留下。唯有這些慰問信,能跟著彈藥與武器一同抵達前線。
三人相擁
在範良看來,看到這些慰問信,就等於看到了親人。「今天,我作為活著的人,能見到你們,我真的非常高興。」但想到那些永遠沈睡在戰場上的戰友們,範良再一次哽咽了。
年逾古稀的範良一直記得,1979年3月,他們得到命令撤軍時遭到猛烈攻擊。與他同年入伍、同是26歲的442團5連副連長李哲禹光榮犧牲,留下的遺物就是一封被熱血浸染的慰問信。他把信保存了下來,並決定要幫戰友們找到這些曾經給予他們力量的寫信人。
「戰友們沒有完成的心願,我要幫他們完成。這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不了情。」範良說。
範良分享慰問信的故事
第三次哽咽:
未找到的「親人」和最好的回答
範良保存的,除了45年前的9封慰問信,還有一個黃色大信封。信封上,他特意把這次參賽的22號號碼牌貼在封面上。
範良說,他已經把9封信裝進了這個大信封裏。範良知道,自己有生之年,不敢確定能否找到另外6位寫信的親人。於是,他準備把這個黃色信封交到孫子手裏。
「我(和孫子)說,爺爺身體不好,如果爺爺將來找不到了,你都要去找到他們。」見到了9位「親人」中兩位,範良總算了卻了長達45年的心願。
見面之後,範良將一張戰時紀念品贈予兩位寄信人。——這是1979年範良和戰友們從前線撤軍後,收到的珍貴禮物。
「慰問信給了我們動力,就是讓我們要多打勝仗,多消滅敵人,用捷報來向你們回信」。時隔45年,面對當年兩位寄信人,範良哽咽著念出了他的回信,「不進英雄榜,就進烈士墻。在我看來,這是對當年收到的慰問信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