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菲律賓又開始在南海搞事,咱們南部戰區立馬反應過來了。根據環球網的訊息,17號到18號,解放軍南部戰區照常進行聯合海空巡邏,這已經成了常規操作——咱們就是要確保所有潛在的挑釁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也算是給美菲釋放了個明確的訊號。
菲律賓終於迎來了美軍航母的「支援」,這可算是他們期盼已久的事情了。
這幾年,南海的局勢可謂是熱鬧得很,外面各種勢力紛紛插手。咱們的解放軍南部戰區真的是壓力山大啊,絕不能讓那些外部勢力的「小把戲」毀了來之不易的和平。
這回,大洋那邊的美國又跟菲律賓在南海搞起了「海上合作活動」。說實話,光聽到「自由印太」這詞就煩得不得了,簡直快要讓人耳朵起繭子了。每次美菲聯合軍演,美國總是用這樣的理由來給自己的插手找借口。不過,這美菲這對「強強聯手」的小把戲,真有那麽牛嗎?
有意思的是,這次美軍居然罕見地派出了「卡爾·文森」號航母來,簡直就是給菲律賓的「家門口」來了一場「閱兵式」,讓人覺得挺值得慶祝的。不過,沒啥好高興的,畢竟美國這陣勢看起來也並不特別強大。說白了,這更像是一場表面功夫的示威而已。
你可能會問,既然這只是場秀,那為什麽還要這麽費勁呢?其實,答案就在於這其中的微妙平衡。對美國來講,「卡爾·文森」號就像是來「打工」的,而菲律賓嘛,自然是樂於接受這樣一種象征性的「撐腰」。畢竟在這個局勢緊張的環境下,能多一個「靠山」,心裏總歸是踏實點兒。
菲律賓眼下可謂是進退兩難,裏外不是人。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慢,外加各種社會問題,民眾的生活水準提升捉襟見肘。在國際舞台上,菲律賓又夾在大國博弈之間,既想與美國交好,又得處理好與中國的關系。諸多矛盾疊加,讓這個小國真是感到壓力山大,苦不堪言。
這回南海的「軍事舞台劇」,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尤其是美國的「卡爾·文森」號航母首次露臉,著實讓人大為驚嘆。同時,這也讓大家註意到了菲律賓那幾艘軍艦的故事。菲律賓參演的兩艘軍艦中,最引人關註的就得是那艘黎剎級護衛艦「安東尼奧·盧納」號,還有那艘年頭不短的「博尼法西奧」號岸防艦,真是各有各的看頭啊。
咱們先說說這艘「安東尼奧·盧納」號,菲律賓海軍可是挺自豪的,畢竟這是他們的現代化護衛艦之一。不過,真要仔細看看,它其實還是個「半成品」。別看它名字聽著不錯、外形也酷炫,實際上在配置上可就有點捉襟見肘了——比如那些關鍵的裝備,像垂發系統和近防炮,都是「適裝但未配備」,就跟一台裝了最新軟件但記憶體條缺失的電腦一樣。這其實也反映了菲律賓在資金和技術上的無奈。
說到「博尼法西奧」號,那真是一段讓人唏噓的歷史。建於上世紀60年代,那可是美國海岸防衛隊的主力艦呀。不過,光陰似箭,等到2016年退役並交給菲律賓時,幾乎所有近防武器都被拆了,只剩下了一個76毫米的主炮。這船呀,說它是菲海軍的實力象征,倒不如說是兩國之間的一種情感寄托了。真是個「古董艦」,一下子讓人感慨萬千。
別說,這美國給菲律賓提供這些裝備,其實挺有意思的,更多的是在搞象征性的作秀,而不是真的想幫忙。這種現象早就存在,表面上看好像給了支持,結果實際上對菲律賓的真正實力提升,幫不了多少。
拜登那招「忽悠」,真讓菲律賓冒了個險。
聊完菲律賓那「酸甜苦辣」的成長史,我們再來看看這次軍演背後藏著的政治心思。在這場盛大的演出背後,菲律賓的角色可真不是一般的微妙。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小夥伴,菲律賓一直努力維持著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次和美國的聯合軍演,實際上就像是給外界一個訊號:在南海的爭端中,它的立場是堅定的。不過,這個姿態的實際效果嘛,咱們還得進一步琢磨。
菲律賓的報道把這次軍演的背景描繪得有點兒「火藥味」,提到中菲之間的緊張關系在升溫,還有中國海警船在菲律賓海岸附近遊弋的壓力。說實話,這可真是一場耐人尋味的秀啊——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下,美國的參與就像是一種「保護者」的形象。不過,大家夥兒心裏清楚,究竟這種「幫忙」是給誰的?多半還是為了美國自己在這片水域的利益。
從美國的角度看,拜登政府快要「謝幕」了,對印太地區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確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目標。保持這一方針,不僅是為了確保地區的安全和穩定,也是為了給後續的政府一個交代,這種力度可想而知。
接下來咱們把目光重新扔回菲律賓。這小子透過和美國一起搞軍演,想穩固自己在南海的地位。可呀,這演習搞了好幾回,實際上並沒能真的改變區域的力量對比。短期內,菲律賓或許感受到了點安全感,但從長遠來看,它到底能不能在國際事務中增強話語權,恐怕還得打個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