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五次戰役中,曾輕視誌願軍的麥克阿瑟,為何認為美國敗局已定?

2024-10-02軍情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老兵不死,只是雕零」

在回到了闊別十七年的故鄉時,麥克阿瑟用這句話向全美國宣告他永遠都是一個戰士

但是他本人很清楚,比起老兵,北韓戰場上的「逃兵」,才是更適合他的稱呼

麥克阿瑟趕在美軍崩潰的前一刻,在杜魯門的威脅下,灰溜溜地逃回了家鄉,還要從他們二人對誌願軍那災難性的認識上講起

美國人的傲慢

因為麥克阿瑟的欺上,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誌願軍入朝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而當中國忍無可忍,誌願軍開往北韓之後,驚慌失措的杜魯門,又再一次選擇相信麥克阿瑟「誌願軍不堪一擊」的論斷

麥克阿瑟之所以敢一次又一次地玩弄美國總統,其根源還在於對誌願軍的輕視上,他在無視中國警告,令美軍大搖大擺地越過三八線時

就曾向手下表示「 如果中國軍隊敢跨過鴨綠江,那麽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最慘重的損失

他的這個判斷在日後看來荒謬至極,然而實際上,任何一個沒有同解放軍交過手的美軍將領,都會部份認可麥克阿瑟在此時的言論

在此時的美軍看來,解放軍完全就是一支弱化版的北韓人民軍,中國不僅同北韓一樣缺少空軍,同時重武器的配置也遠不如北韓人民軍

從客觀事實上來講,麥克阿瑟的判斷並沒有錯誤,韓戰前的北韓軍隊由蘇聯親自武裝

其師一級單位配備的火炮不僅遠超同時期的解放軍,甚至在面對美軍時也不落下風

而新中國雖然在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但是蘇聯人並不能在1950年內向中國提供足夠的裝備

同時為了防止與美國起到正面沖突,蘇聯空軍也不會明目張膽地幫助入朝誌願軍

不僅如此,麥克阿瑟還相信這樣一支「弱化版的北韓人民軍」,其人數也不會很多,在他看來誌願軍入朝兵力不會超過北韓人民軍的戰前兵力,即13.5萬人,

這樣即使北韓人民軍同誌願軍合流,他手中的33萬聯合國軍也完全能應付的過來

所以,於情於理,他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幹涉無法改變韓戰的結局, 可是現實,最終狠狠地打了麥克阿瑟一耳光

誌願軍入朝前三次戰役

對於包括麥克阿瑟在內的美國高層的想法,新中國高層洞若觀火,當美國軍艦進抵台灣海峽時

毛主席就敏銳地意識到,美國項莊舞劍,其意在中國,而對於新中國而言,幹涉北韓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

對於中國而言,韓戰「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然而一拳若是打不開,那麽百拳就會接踵而至,因此在決定誌願軍出兵北韓時,新中國就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動員

最終結果就是,第一波入朝誌願軍人數就遠超麥克阿瑟預料,其總人數高達30萬人

但30萬誌願軍雖然看上去規模龐大,但是即使使用人海戰術,也無法對對面33萬人的聯合國軍構成什麽優勢

然而誌願軍卻靠著劣勢兵力,在入朝初期給麥克阿瑟狠狠地上了一課,1950年10月19日晚誌願軍正式入朝,第一次戰役打響

麥克阿瑟在此時雖然收到了前線出現中國軍隊的報告,但他並不相信此時誌願軍已經大規模入朝

在不積極的調動下,前線的韓美聯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很快結束北韓北部的清川江一線

聯合國軍立足未穩,誌願軍就接連發動了第二次戰役,出兵47天之後,誌願軍便同北韓人民軍一道,收復了北韓首都平壤

麥克阿瑟此時終於意識到,他面對的並非計劃中「十幾萬東北邊防軍的幾萬人,而是三十萬以上齊裝滿員的誌願軍部隊

然而在前兩次戰役過程當中,他的體驗卻是相當的奇怪,中國軍隊確實如他所想,既沒有空中支援,也沒有強大的重火力

可是誌願軍的輕步兵,卻總能在美軍剛剛穩定防線之後,從防線後方從天而降

按照美軍的作戰準則,當戰線後方出現敵軍,那應該離開戰線著力突圍,

美軍憑借良好的作戰素養,確實可以避免被誌願軍合圍,並較為完整地撤回到下一道戰線上

然而美國的盟友們就做不到這一點,在麥克阿瑟不斷的退卻當中,聯合國軍中其他國家的軍隊,特別是人數多達40萬的南韓軍隊

將撤退轉變成了一場完完整整的潰敗,前兩次戰役中,因倉皇撤退而帶給韓軍的損失,總人數高達十萬以上

連續的潰退讓麥克阿瑟再也不敢叫囂「聖誕節前就能結束戰爭」,但是對於眼前的局勢,他也想不出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在麥克阿瑟猶豫的同時,誌願軍繼續發動了第三次戰役,1月8日,誌願軍收復包括仁川在內的整個漢城

五天之後,美國透過聯合國,向中國傳達停戰請求,

前三次戰役中誌願軍憑借劣勢兵力,幾乎像牧羊一樣將美國為首的多國軍隊趕到了37線以南,已經讓麥克阿瑟完全失去了贏得韓戰的信心

在面對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質問時,他一反常態地將誌願軍形容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若不增兵二十萬以上,並考慮動用核武器,那麽釜山之圍將再次重演

面對語無倫次的麥克阿瑟,杜魯門意識到這位將軍在仁川登陸中的靈光一現,只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而已

雖然不能確定美軍還可以在北韓半島上堅持多久,但麥克阿瑟這個人,是絕對不能在這裏呆下去了

誌願軍的困境

在三次戰役結束之後,麥克阿瑟也察覺到了,自己無力改變韓戰的結局

不過麥克阿瑟不知道的是,誌願軍並不是超人,能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韓美聯軍的背後,是因為美軍的對手,是在解放戰爭戰場上練就的世界最強輕步兵

誌願軍在韓戰初期所向披靡的秘訣就是,在白天利用北韓多山的地形進行隱蔽,而在晚間再次利用地形進行轉移

憑借著最高超過80公裏美日的行軍速度,誌願軍總能出現在美軍意料之外的位置,並透過擊潰較為薄弱的多國軍隊,達到逼迫美軍全線撤退的目的

然而隨著戰線的前移,誌願軍所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多

首先,誌願軍幾乎沒有應對美國空軍的手段,雖然蘇聯暗中承諾向中國提供空中支援,但為避免同美國直接沖突,蘇聯空軍的活動範圍自始至終都在中朝邊境附近,當戰線推進到38線南部時,誌願軍實際上完全得不到任何空中支援

而缺乏空中支援的結果,不僅是在白天無法出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軍撤退,還有補給線的延長,導致美軍飛機攻擊誌願軍補給的成功率越來越高

最終在三次戰役結束之後,誌願軍的攻勢也短暫地陷入了停滯,而此時杜魯門對麥克阿瑟的耐心,也同樣到達了極限

已經深知自己無法取勝的麥克阿瑟在嘴上強硬之余,在三次戰役後期,便開始放權給新上任的第八集團軍司令 馬修·李奇微

而他本人則在正式的任免令下達之後,灰溜溜地離開了自己經營半生的亞洲

尾聲

同麥克阿瑟相比,在二戰歐洲戰場指揮了多次重要戰役的李奇微是一位不茍言笑的將領

在三次戰役後,他是少有的同時認識到了美軍與誌願軍的全部特點的人

在李奇微看來,誌願軍的靈活穿插只能營造出一種戰術上的優勢

而因為缺乏制空權與火力支援,即使完成對美軍的包圍,誌願軍也很難圍殲任何一支團級以上的美軍單位

只要美軍能固守待援,那麽誌願軍在給養耗盡之後,便只能撤回出發點

同時,他也認識到了美軍與誌願軍火力之間的巨大差距,因此在三次戰役之後,他增強了對前線的炮火支援,同時加大了對誌願軍補給線的空襲力度

聯合國軍在他的指揮下終於站穩了腳跟,在隨後的第四第五次戰役中,美軍憑借優勢極大的火力支援,勉強堅守住了防線

在五次戰役結束的1951年6月10日,韓戰的兩次反轉階段終於結束,但此時擺在中美兩國面前的問題卻完全不同

對於中國來說,下一階段的問題是如何在新的戰場環境下守住防線,等待積蓄足夠力量之後發起反攻

而對於美國來說,問題則是如何在面對轉入防禦態勢的誌願軍時,發動反攻?

中國的問題有著明確的答案,因為新中國需要的只有補給與時間,而美國的問題卻完全沒有答案

憑借著後兩次戰役成名的李奇微在此時達到威望巔峰,1951年下半年,他開始憑借自己對誌願軍的理解,指揮美軍發起了反攻,然而等待著他的,卻是一個同麥克阿瑟如出一轍的劇本......

參考文獻: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的籌劃決策研究 田豐; 邵誌勇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中幾個問題的辨析 夏洪波

杜魯門、麥克阿瑟對韓戰政策之比較 黃玉軍

越過三八線:美國擴大韓戰的戰略決策 沈誌華

五次戰役後戰略方針的轉變 萬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