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北美防空司令部釋出了一段影片,畫面中展現了美國空軍第18戰鬥機攔截中隊的一架F-16C戰鬥機在阿拉斯加附近成功攔截兩架俄羅斯的圖-95MS戰略轟炸機。影片中還顯示,一架蘇-35S戰鬥機從側面迅速切入F-16C的飛行路徑,並利用其尾部渦流使得F-16C出現劇烈抖動,並傾斜至另一側。
蘇-35S戰鬥機采用了一種叫做「撞頭」或「重擊」的特技飛行動作。簡單來說,攔截飛機會自己安排在被攔截飛機的前方,有時與之距離極近。這種情況下,尾流可能造成傷害,但更重要的是對飛行員心理的影響和恐慌感。
北美防空司令部公布的一段影片由F-16C戰鬥機駕駛艙內的360度全景網絡攝影機錄制,展現了F-16C如何受到蘇-35S靈活機動的影響。
關於此次攔截的原始新聞稿提到,共有4架俄羅斯軍機參與了此次事件:「北美防空司令部於2024年9月23日監測到在阿拉斯加防空辨識區內活動的4架俄羅斯軍用飛機。這些飛機仍然處於國際空域中,並未進入美國或加拿大的主權領土。盡管俄羅斯在阿拉斯加防空辨識區進行此類活動較為頻繁,但並不構成任何威脅。」
防空辨識區始於國家主權領空的邊界,是劃定在國際空域中的一個區域。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必須時刻監測所有航空器。北美防空司令部利用衛星、地面和機載雷達,以及戰鬥機構成的分層防禦系統來追蹤飛機並及時發出應對指令。此外,北美防空司令部隨時準備采取多種策略以保護北美地區。
需強調的是,第18戰鬥機攔截機中隊在美國空軍體系內獨具特色。該單位曾被稱為第18入侵者中隊(18th AGRS),但在今年早些時候更名為第18戰鬥機攔截中隊。這一變化是在執行了一段時間的空域主權警戒任務,並增援駐紮於安克雷奇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的F-22戰鬥機之後做出的。
由於全球範圍內對F-22執行任務的需求不斷上升,駐紮在美國北部埃爾森空軍基地的F-16戰鬥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替代F-22進行警戒和增援。這導致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身披類似於俄羅斯迷彩塗裝的F-16戰鬥機經常在白令海峽上空攔截真正的俄羅斯軍用飛機。
目前,第18戰鬥機攔截機中隊的一部份F-16戰鬥機已更換為美國空軍的標準塗裝,而其他一些仍在繼續執行警戒任務。與美國空軍的其他單位不同,第18戰鬥機攔截機中隊仍會定期進行「入侵者」任務。
至於「撞頭」這一動作,正如開頭所提到的,它是一種在近距離接觸時執行的特技飛行動作,可以使目標受到氣流的影響。盡管西方國家認為這種行為非常不專業,但它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並在冷戰時期相當普遍。近年來,隨著全球安全域勢的惡化,由於烏克蘭戰爭導致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系緊張,這一動作獲得了新的含義並且變得愈加頻繁。例如,在2020年,一架美國B-52轟炸機就遭到了俄羅斯蘇-27戰鬥機透過「撞頭」動作進行攔截。
除了俄羅斯之外,西方國家也常在中國周邊的空域活動。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中國空軍開始采取多種手段來攔截外國的軍用飛機。例如,在2017年,一架蘇-30MKK戰鬥機曾經在美國空軍WC-135W核偵察機頭頂上倒飛;2022年,一架殲-16戰鬥機則在澳洲P-8A海上巡邏機前發射了紅外誘餌彈和箔條;而在2023年,又有一架殲-16戰鬥機透過「撞頭」的方式攔截了美國空軍RC-135偵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