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華爾街日報】報道,21日,烏克蘭哈爾科夫北部利普奇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戰鬥。
一支俄軍連隊(約60至190人)在常規步兵陣地上駐守,遭遇了一支無人作戰部隊的突然襲擊。
無人排雷車、布雷車和破障車配備機槍、榴彈發射器與迫擊炮,在無人機和巡飛彈的協同下,輕易突破了俄軍的防線。
幾小時後,整支俄軍被全殲,烏克蘭機器人部隊幾乎完好無失真。
這場沖突雖規模不大,卻標誌著戰爭形式的徹底轉變。
傳統作戰體系在無人作戰技術面前顯得脆弱,也揭示了未來戰場將不再以人類為主導的現實。
俄烏戰爭中的無人機作戰技術
在哈爾科夫戰鬥中,烏克蘭機器人部隊展示了驚人的戰術優勢。
俄軍的防禦工事主要基於傳統的反步兵和反坦克設計,但在面對具有裝甲防護的小型機器人時,這些設施幾乎無效。
無人破障車輕易摧毀俄軍障礙,無人排雷車迅速清理地雷區,無人布雷車快速重新構築防線。
無人機和巡飛彈從空中精確打擊俄軍撤退路線,徹底瓦解了其士氣。
這些高效協同的無人平台,不僅壓制了俄軍火力,還以超高效率奪取了戰場主動權。
烏克蘭機器人部隊的成功得益於美國提供的先進電磁幹擾技術。
在現代戰爭裏,電磁幹擾是重要一環,透過阻斷俄軍通訊系統,讓其指揮鏈陷入混亂。
俄軍嘗試反擊,但其電子戰能力難以匹敵烏克蘭背後的技術支持。
美國的加入使烏克蘭在無人作戰技術上取得領先,為其勝利奠定了基礎。
俄羅斯在無人技術方面並不落後。
在敘利亞戰場上,俄軍早前就部署了「天王星」系列戰鬥機器人,這些器材在局部戰鬥中表現優異。
然而,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卻鮮少使用無人部隊。
原因是烏克蘭具備強大的電磁幹擾能力,這使得俄軍遠端操控的機器人幾乎無法發揮作用。
此外,俄軍裝備更新較慢,導致面對新型無人技術時顯得力不從心。
全球無人作戰的當前發展狀況
近年來,中國在無人作戰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已成為全球該領域的領先力量之一。
無論是無人機、自主機器人,還是無人船,中國在多個領域均處於技術前沿。
特別是中國研發的新型5G移動基站技術,有效解決了電磁幹擾環境下無人作戰平台的通訊問題。
這款5G基站具有以下關鍵特性:
首先是高抗幹擾能力:即使在強電磁幹擾環境下,也能保持每秒10Gb的高速數據傳輸,確保機器人部隊的即時通訊。
其次是自適應AI指揮:作為後方指揮的「備用大腦」,它能在復雜戰場環境中自動調整戰術,提高作戰效率。
此外,中國還積極研發以無人作戰為核心的裝備體系。
例如,076型兩棲攻擊艦是專門為無人作戰平台設計的新型艦艇,可搭載多種無人機和無人潛艇,具備全域作戰能力。
這艘艦艇不僅實作了空海潛的無縫協同作戰,更是中國超越美軍「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標誌性成果。
在陸地領域,中國的無人戰車和自主機器人也展現出色效能。
某型無人戰車采用模組化設計,可快速切換任務,無論是偵察、火力支援還是排雷及後勤運輸,均能勝任。
這種「多面手」能力使中國在無人作戰平台套用上領先全球。
美國作為無人作戰技術的起源地,仍保有強大的技術優勢。
其「蜂群戰術」無人機系統早已成為現代戰爭中的典型案例。
在阿富汗戰場上,美軍曾使用100架小型無人機同時打擊敵方目標,借助即時協同和智能排程達成戰場壓制。
此外,美國的「全球鷹」無人偵察機擁有超長滯空能力,能在高空持續執行多日偵察任務。
與之配套的X-47B艦載無人機已實作自主加油及隱身突襲,進一步拓展了無人技術的套用領域。
盡管俄羅斯的無人技術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一般,但其「天王星-9」戰鬥機器人曾在敘利亞內戰中大放異彩。
此款機器人配有多種武器,如自動火炮和反坦克導彈,適合執行高危任務。
然而,由於俄軍無人技術的產業化水平有限,加上預算限制和電磁幹擾問題,其技術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無人作戰對將來戰爭的革命性影響
無人作戰平台的 emergence,顯著拓展了現代戰爭的可能性。
相較於傳統有人作戰平台,無人系統擁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例如:高空滯空能力。美國「全球鷹」無人機可在18,000米高空持續飛行逾30小時,用於戰略偵察和戰術支援。
除此之外,還具備復雜地形作戰能力。
中國的無人戰車采用模組化設計,能夠靈活應對山地、森林及城市等復雜戰場環境,遠超傳統步兵車輛。
從成本角度分析,無人系統的全壽命費用遠低於有人作戰平台。
例如,美國「捕食者」無人機的使用成本僅是傳統戰鬥機的40%,而中國自主研發的多款無人機進一步將成本降低到更低水平。
無人作戰正在全面革新傳統的戰術模式。
以「蜂群戰術」為例,由數百架小型無人機組成的編隊,能以高速、復雜機動和精準打擊摧毀敵方防線。
美國曾在演習中模擬用蜂群無人機壓制敵方防空系統,中國則進一步將蜂群技術與人工智能結合,實作「群體自組織協同作戰」,大幅提升攻擊效率。
無人作戰的興起已成為全球軍事技術競爭的核心,各國紛紛增加研發投入,以搶占未來戰場的先機。
中國:基於5G技術和AI的無人軍團正迅速成形,創新速度全球領先。
美國:持續增加對無人機、無人潛水器及智能戰術系統的投資,以維持其技術領導地位。
歐洲:法國、德國等國透過聯合研發推動無人戰車和無人艦艇的套用,不過整體技術進展較為緩慢。
無人作戰平台的革命性進步不僅限於軍事領域,還涵蓋安保、救援及基礎設施維護等民用方面。
例如,中國研發的無人機系統能迅速在災害現場部署通訊基站,填補受災區域的通訊空白。
隨著技術進步,無人作戰平台將更智能化、微型化和自主化。
未來戰場上,機器人可能成為主力,人類則在幕後負責戰略指揮。
可以預見,誰能率先突破無人技術,誰就能在未來戰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結尾
隨著無人作戰技術的迅速進步,未來戰場將完全重塑。
從烏克蘭使用機器人部隊擊敗俄軍,到中國5G基站技術的突破,再到美國「蜂群戰術」的普及,無人技術正迅速改變戰爭規則。
這不僅是技術的提升,更是人類戰爭形態的新篇章。
在這場競賽裏,誰能先掌握核心技術,誰就能在未來戰場上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