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被硬生生逼成軍事大國!美媒:中國太強了,英法六國加一起都不及

2024-09-16軍情

美國,這個二戰後崛起的超級大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領先的科技水平,長期主導著國際舞台。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曾經無可爭議的霸主似乎很不安。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

2023年, 中國GDP達到126萬億元人民幣,大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9.88%到21.67%。

全球195個國家的GDP,中國一個就占了五分之一。

軍事方面,同樣令人矚目。

海上有三艘航母, 世界上最先進的驅逐艦之一055萬噸大驅,能夠執行二次核打擊的094型戰略核潛艇。

陸地上,有射程可達15,000公裏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能夠威脅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空中,有第五代隱形、超音速戰鬥機殲-20,運-20大型運輸機。

誰也沒想到。

短短幾十年,中國從「任人欺負」,變成了「列強」本身。

面對這個迅速成長的鄰居。

美國並沒有選擇攜手共進,而是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2018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

涉及範圍之廣、金額之大,前所未有。

與此同時,美國還收緊了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

特別是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尖端領域。

這些舉措,無疑給中美兩國的經貿關系,造成很大影響。

不僅如此, 美國還加強了對中國海外投資的審查力度,試圖阻止中國獲取關鍵技術。

美國商務部,更是將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

其中包括華為、中興通訊等知名公司。

這些企業,從美國獲取技術和產品的渠道,因此受到了嚴格限制。

然而,封鎖與限制,往往不能阻擋進步的步伐。

曾經遙遙領先的優勢,似乎正在逐漸縮小。

這種情況下, 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軍事大國。

這種認知的轉變,說明了美國對自身地位的焦慮。

01

「暴發戶」的負擔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

美國高層長期以來,都自恃為頂級軍事強國。

在他們的構想中,美國應該能夠在全球建立軍事基地,永遠保持全球霸主地位。

這個宏大的「夢想」。

曾經激勵著美國不斷前進,但如今,卻似乎成為了一種負擔。

這種追求全球霸權的執念,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發展方向。

大量資源,被投入到軍事領域。

而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醫療等民生問題,卻相對被忽視。

同時, 為了維持全球軍事存在,美國不得不大量印刷美元,這無疑對美元的國際地位造成了沖擊。

最終傷害的,是普通美國民眾的利益。

美國人做事向來雷厲風行。

這種工作方式, 使得美國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果,成為迅速崛起的「暴發戶」。

然而,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也帶來了明顯的副作用。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美國社會似乎變得越來越疲憊。

如今,面對世界格局的變化,美國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境。

一方面,它試圖透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崛起;

另一方面,這些措施的效果卻並不理想。

02

多個戰線插手,霸權成本越來越高

除了經濟制裁,對中國台灣也是屢屢幹涉。

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盡管美國與中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並簽署了聯合公報,承諾逐步減少直至停止對台軍售。

但美國國會,透過的【台灣關系法】允許美國繼續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

近年來,美國對台軍售依然持續。

例如,在2000年, 美國同意向台灣出售162枚改良型「霍克」防空導彈、相關零配件。

並對台陸軍雷達進行升級,以及12架P-3C型反潛機和144枚其他類別導彈。

從1979年到2020年,美國對台軍售的次數和總額不斷增加,總金額達到了數百億美元。

嘴上說支持「一個中國」,轉頭就給台灣賣裝備。

簡直是鬼話連篇,雙面人。

近年來,國際局勢日益復雜,美國同時卷入了多個地區的沖突和爭端。

從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到歐洲的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再到東亞的台海問題

美國,似乎在試圖在多個戰線上同時插手。

這種全方位的介入策略,卻讓美國手忙腳亂。

長期以來,美國對台軍售,一直是中美關系中的一個敏感話題。

最近的情況表明,美國在履行其承諾方面似乎遇到了困難。

根據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的報告:

截至2023年6月,美方拖欠台灣的軍售數額已高達205.3億美元。

這其中包括,原定於2022年開始,交付的大量武器裝備。

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不僅延遲交付成品裝備,甚至連零部件的供應也出現了問題。

一些軍購案的交付日期,被推遲到2027年。

有些,甚至連具體的交付日期都無法確定。

一手交錢一手不交貨,似乎已經成為美台軍售的「常態」。

先收錢,出貨拖拉還不能給差評。

一些台灣網友毫不客氣的質疑: 「美國是詐騙集團嗎?」

美國的這種困境,並非偶然。

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一度享有「單極時刻」。

但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成本越來越高。

民進黨上台後,其「倚外謀獨」的路線愈發明顯。

大規模,向美國購買武器裝備。

不僅給台灣財政帶來了沈重負擔,更引發了島內民眾的不滿。

這些巨額軍購費用。

本可用於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軍購行為可能會加劇兩岸關系的緊張,增加台海沖突的風險。

一些島內輿論, 痛批美國和「台獨「勢力裏應外合「榨幹台灣」,讓台灣民眾淪為政治博弈中的「炮灰」。

03

被逼成「軍事大國!」

近年來,美國媒體頻頻報道中國軍事發展的情況。

一些報道指出,盡管中國的軍事技術水平仍落後於美國。

但中國軍費的使用效率,卻相當高。

人民幣高性價比,中國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大量實用的軍事裝備。

這種高效的軍費使用,加上中國持續的經濟增長。

使得中國的軍事實力,發展速度驚人。

據稱,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和土耳其六國的總和。

然而,仔細審視,我們不難發現:

美國媒體試圖給中國戴上「軍事強國」的帽子,不懷好心。

一方面,強化「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毀壞中國名聲。

另一方面,透過渲染他國的軍事實力,為本國持續增加軍費開支尋找理由,這是一些國家常用的策略。

事實上,從全球軍費支出的數據來看,美國才是真正的「大國」。

2024年,美國軍費預算達到 8860 億美元。

中國僅有2300億美元,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

而且,美國在全球約有近400個海外軍事基地,並且有大約30萬的海外駐軍。

至於美元性價比的下降。

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自身的經濟政策造成的。

特別是在面對經濟危機和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戰時,美國采取了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大量印制美元。

這種做法, 雖然在短期內刺激了經濟,但也導致了美元購買力的下降。

如果沒有美西方喪心病狂的封殺圍堵,中國的軍事力量還不至於有今天的成就。

可以說, 中國是硬生生被逼成「軍事大國!」

只有中國強大了,才能談和平。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永遠獨霸天下。

真正的強大,不僅僅體現在軍事實力上。

更在於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文化軟實力以及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美國或許應該摒棄零和博弈的思維,共同探索一條互利共贏的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