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央視公開了機密資訊,向美軍透露解放軍福建艦戰力已超過福特號

2024-09-14軍情

福建艦作為中國首艘完全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彈射型航母,創造了多個全球性的第一:它是全球首款同時裝備第五代隱形艦載機殲35與重型艦載機殲-15T的航母;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配備超過30面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系統的航母。這些成就充分顯示出福建艦在中國海軍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裏程碑地位。

最近,央視的舉動顯得相當不尋常,首先是連續公布了福建艦的兩項重要資訊,即電磁彈射系統和主力戰鬥機。

這是歷史上首次發生這種情況。要明白,在此之前,遼寧艦和山東艦的詳細器材資訊都被國家嚴格保密。然而,如今福建艦尚未正式服役,其核心資訊卻已經對外公開,這其中包含了兩層含義。

首先,福建艦的技術已經不具備先進性,不再需要保密。其次,直接向美軍表明福建艦的戰鬥力已超越福特號,在未來中國建造的航母中,福建艦將成為一個新的標準。值得註意的是,當央視首次披露關於福建艦的資訊時,美方媒體和軍事界對其技術進行了大量分析討論。

首先,有一個誤區需要澄清,福建艦雖然不是核動力航母,但為什麽它仍然能夠與美軍的尼米茲和福特級航母相提並論呢?

我們必須明白,核動力所帶來的續航延長並不等於戰鬥力。美國軍方出於全球部署的考量,因此選擇使用核動力,而動力類別的不同對戰鬥力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我們來關註一下央視公布的兩條主要資訊。首先,福建艦的電磁彈射系統引起了我們的註意。此外,我們首次目睹了飛行甲板上整合式彈射控制站的設計,艦上的彈射器控制員透過這個控制站來發射艦載機。

在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上,整合彈射控制站作為艦載彈射器的核心控制點,使得彈射器操作員能夠全面監視飛行甲板,從而提供清晰的觀察視角。

福建艦的電磁彈射技術使中國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個掌握這一先進技術的國家。

眾所周知,時至今日,美軍的福特號依舊無法成功彈射F35。據悉,美國國會對此釋出了一份報告,內容提到福特號總共進行了8175次彈射起降。在電磁彈射的設計標準中,故障周期應為4000次,但實際上僅有272次,也就是說,該系統在執行272次後便會出現故障。

電磁彈射的理論最大起飛重量預設為41噸,但實際僅能發射不超過25噸。這意味著美國的福特號無法發射F35,即使是攜帶滿油和滿彈藥的F/A18也無法實作。

這一切的原因在於,福特號選用了中壓交流方案。中壓交流的使用需要逆變器等大型器材,因此儲能系統最終被設計為1V4(四個彈射器共用一套儲能系統)。結果就是,如果一個彈射器出現故障,其他三個也會受到影響,無法正常運作。

由於增加了逆變器等大型器材,能量無法一次到位,因此難以實作精確控制。簡單來說,美國的選擇要麽是1檔,要麽就是100檔。

這樣的結果導致首先無法彈射F35C這種重型艦載機,並且中途也不能隨意調整艦載機的彈射噸位。

換句話說,一旦開始彈射,如果首架艦載機的重量為25噸,那麽後續需要發射的所有十幾架甚至幾十架艦載機都必須保持在25噸;如果要改變彈射重量,即使減少到24噸,福特級電磁彈射系統就會立即出現故障,必須重新啟動。這就要求將電磁彈射系統的儲能飛輪從高速旋轉狀態停下來。

中國使用的是中壓直流系統,而交流電必然會引發感應磁場。軍艦的空間相對有限,各種精密器材布局非常緊湊,交流電輸送所帶來的電磁幹擾是不可忽視的。相比之下,穩定的直流輸電則無需考慮這些問題。

此外,直流供電可以直接實作,不需要逆變器等復雜龐大的器材。而且儲能系統之間各自獨立執行,相互之間沒有影響,因此不必擔心一套彈射器出現故障時整個系統會癱瘓。

中國使用的是電容儲能技術,其能量密度和比功率均優於常規儲能器材,具有較寬的工作溫度範圍、較長的使用壽命,並且無汙染。因此,電容放出的為直流電,從1檔到100檔可以順暢切換。例如,在殲15進行彈射後,可以立即切換並快速彈射殲35。

電磁彈射不僅能以更高效、更精準的方式將戰機發射升空,而且還降低了甲板面積的需求,使得更多艦載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起飛。這表明在戰爭時期,福建艦可以維持更高頻率的戰機出動和持續作戰能力。

這對中國海軍在處理地區沖突時尤為關鍵。舉例來說,在海峽局勢緊張的情況下,福建艦能夠透過該系統快速部署大量艦載機,從而有效提升制空能力。同時,電磁彈射系統還支持重型戰鬥機和無人機的起飛,為中國未來多樣化航母編隊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除了電磁彈射,央視還透露了福建艦的一項重要資訊,即其主力戰機為殲35。央視紀錄片的宣傳海報上顯示,一架殲-35戰機安靜地停靠在福建艦的甲板上,仿佛在等待起飛的指令。

殲35是一款典型的超音速戰鬥機,采用了常規的中等後掠角與小展弦比翼型設計,並具備窄間距雙發外傾和雙垂尾布局。從氣動結構來看,與F22有些相似,但其進氣道采用了更先進的DSI設計。

垂尾部份采取的是後緣後掠式設計,外形和安裝位置都類似於F35和F18,不過其後掠角更大,以滿足高速飛行的需求。此外,可以觀察到殲35的大面積外傾雙垂尾,這表明它對航向穩定性有較高要求,這一特性突顯了在低速、較大迎角及失速可控性方面的重要需求。

殲-35戰鬥機搭載的並不是早前預計的俄制RD-93或國產渦扇-13發動機,而是兩台由中國自主研發的渦扇-19「黃山」發動機。這些強勁的發動機賦予殲-35高達3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和2.2馬赫的最高飛行速度,同時其最大載彈量也達到了8噸,稍微遜色於殲-20戰鬥機。

殲35被譽為全球推力最強的中型戰鬥機,其作戰能力明顯優於美軍F35。渦扇19是中國專為第五代戰鬥機研發的一款第四代小涵道比中等推力發動機,其推重比超過10級,且最大推力超越10噸。

這一效能已高於美國在F/A-18E/F上使用的F414發動機(現階段美國最先進的小涵道比中低功率發動機),後者提供約10噸的推力,而英國最新款EF2000引擎則只有9噸。WS-19已經穩穩躋身當今世界頂尖四代中等推進器行列,是目前唯一具備如此強大動力的小涵道比中等推動引擎,此類先進技術目前只有美國、英國和中國掌握。

按照戰鬥機設計的原則,中等推力的發動機通常采用單發配置在輕型戰鬥機上,例如FC-1梟龍和LCA光輝都是這種單發中推的輕型戰鬥機;而雙發配置則用於中型戰鬥機,比如陣風、EF2000台風和F-18等,這些都是雙發中推的中型戰鬥機。

由於推力較大,F35選擇了使用一台F135發動機。為了增強戰鬥機的抗損性,艦載戰鬥機通常應采用雙發設計。然而,F35C的單發設計使其墜毀風險顯著高於雙發設計,這種方案實在不夠可靠。

實際上,F-35所搭載的F135渦扇發動機是從F119發動機演變而來的,透過增加涵道比等手段提升推力,最大推力可達到191.35千牛。然而,這一強大推力的背後伴隨著多種缺陷:其中一個問題是,由於涵道比極大(0.57,遠超F119的0.3),導致該發動機在高空高速時效能令人擔憂,從而使得F-35無法實作超聲速巡航。

專業人士能看出端倪, 美軍若關註央視披露的福建艦資料,就會意識到,搭載殲35的福建艦憑借其可靠的電磁系統,在戰鬥力上將大幅領先於美軍的福特艦。

顯然,福建艦從入役到具備實戰能力還有一段較長的過程。船員之間的磨合、軍事部署測試以及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都需耗費不少時間。可以預見,在福建艦服役後的初幾年,這些任務將會是主要工作內容。

美國的造船業無疑是個短板。自冷戰結束以來,該行業陷入了嚴重的衰退,主力艦和航母的建造行程逐漸緩慢,美軍在這方面的速度明顯不足。顯然,他們已經無法跟上中國的發展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