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球軍事強國對陣一個二流國家,結果還會有懸念嗎?
按道理,軍事力量本該處於壓倒性優勢,毫無懸念。然而,為什麽會面臨重重困難呢?這是因為一旦涉及政治,局勢就變得復雜了。
今天我們以二戰的開端——德國閃擊波蘭為例,聊一聊:作為全球頂尖的軍事強國,德國在計劃進攻波蘭時,竟讓希特勒焦慮到自言自語,不斷搖擺,幾乎陷入瘋狂。
現實中的戰爭可不像遊戲,武器再精良,操作再高超,也不意味著你能輕松掌控全域。一旦涉及政治,事情就會變得復雜得多……
在1939年8月的最後幾天,盡管柏林的夏季酷熱難耐,德國的精英們卻感到異常的寒冷。
由於元首希特勒已決意入侵波蘭,高層對此心知肚明,他們清楚這將帶來怎樣的後果——世界大戰的爆發幾乎不可避免!德國甚至有可能因此走向淪陷!
因此,當希特勒剛提出這個計劃時,無論是身邊的帝國二號人物戈林,還是最親密的盟友意大利,幾乎所有人都反對他,甚至德國陸軍還考慮發動軍事政變!
![](https://img.jasve.com/2024-9/d9c471bcad6284030408f1ca473d9438.webp)
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希特勒
你敢這樣打嗎?該怎麽打?
他們會對德國的侵略行動采取幹預措施嗎?你瞧,德國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又占領了捷克,而英法對此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希特勒最初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在戰爭爆發前,他已做好了各種準備。
他先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同時在媒體上大肆宣揚德波之間的仇恨情緒。事實上,他甚至已經下達了進攻的命令,計劃在8月26日淩晨4點發起行動,比二戰實際爆發時間早了5天。
希特勒的幻想十分美好,但現實卻狠狠潑了他一盆冷水。
英法此時態度突然強硬起來,明確告知德國:只要你敢進犯波蘭,我們就對付你。
![](https://img.jasve.com/2024-9/264c13840087271c4f0658f533c8821a.webp)
英法聯軍有可能透過西線對德國發動突襲,從而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
因此,希特勒陷入了猶豫,而德國高層也紛紛強烈反對開戰。
盡管他們制定了入侵波蘭的計劃,但他們真正擔憂的卻是英法和蘇聯等背後的各種操作。不了解政治就難以理解戰爭的全貌。
接下來,我來談談德波雙方在政治上的反復博弈。
1939年8月24日,蘇聯與德國剛剛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這兩大歐洲工業強國暗中策劃著共同瓜分波蘭。
然而,希特勒也考慮到秋季雨季即將到來,如果戰事拖到秋天,波蘭泥濘的土地可能會對進攻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立刻行動起來。
第二天他立即給墨索裏尼打了電話,希望能爭取到意大利的支持,然而墨索裏尼一聽便表示不滿。
「你竟然敢和蘇聯勾結在一起?難道你忘了我們法西斯的‘國際使命’了嗎?」
與此同時,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訊息也傳到了英國下議院,首相張伯倫隨即果斷表達了反對立場。
「我們英法的綏靖政策本意是想把禍水引向東方,挑起德國與蘇聯的沖突,結果你們竟然結盟了?我絕不認同!」
![](https://img.jasve.com/2024-9/38aae683d3d20c3db8a9e58331266558.webp)
希特勒原計劃在中午時分釋出進攻命令,決定在8月26日淩晨4點動手。然而,由於盟友和對手都持反對態度,這使得他感到猶豫不決,因此他暫時決定將命令的釋出推遲了一個小時。
出乎意料的是,漢德遜雖然表面上態度和善,但言辭卻相當強硬,他反復強調,英國絕不會放棄波蘭。希特勒可是慣於恐嚇的人物,豈會被一個小小的英國大使嚇到?你有何資格威脅我?於是他當著英國大使的面,毫不猶豫地簽署了進攻令!
在三點多下達命令後,訊息很快傳來,一好倆壞三個訊息。
![](https://img.jasve.com/2024-9/14d5c2bf0ede69bfdd455e123a1761bd.webp)
壞訊息接二連三地來了!
好訊息是,20分鐘後傳來了墨索裏尼的訊息,他改口表示:
「全力以赴,毫無保留地支持!」
第一個壞訊息是:英國直接在倫敦與波蘭簽署了互助條約。
明確表達了堅決支持波蘭的立場,這無異於直接挑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因此陷入了猶豫,畢竟英國當時仍然是表面上的世界霸主。
一個小時後,壞訊息傳來了:
法國大使考倫德雷是一位軍人,言辭非常直率,對希特勒毫不留情,毫無顧忌地發出警告:
"作為一名法國士兵,我鄭重宣誓,若波蘭遭受攻擊,法國和波蘭的軍隊必定會並肩作戰,共同應對敵人!"
英法兩國一致對波蘭采取強硬支持態度,這使得希特勒愈加猶豫不決,幾乎準備放棄。然而,得到英法援助的波蘭變得更加強硬,甚至在這一時刻透過電視台公開宣稱:
「拒絕與德國人進行任何形式的和平談判!」
希特勒憤怒得幾乎失去了理智,怒火熊熊燃燒。
他在一片咆哮聲中把法國大使趕走了。你們兩個一定會聯手對吧?那好,我發誓要把法國和波蘭一起打!
自從魔王希特勒上台以來,他何曾遭遇過如此羞辱?滔天的怒火再次將德國推向戰爭的邊緣……
然而,僅僅幾分鐘後,意大利再次跳了出來,墨索裏尼又一次改變了口風!
意大利表態不支持德國,希特勒立刻冷靜了下來。
回到現實一想:這是意大利啊!他憂心重蹈一戰的覆轍,彼時意大利臨陣倒戈,給德國帶來巨大災難,這次絕不能讓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因此,元首再次讓步,無奈地抱怨道:
「意大利的舉動與1914年時如出一轍!」
於是,希特勒召來了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下令立即停止所有軍事行動,優先進行談判!
誰能說國際政治不是瞬息萬變呢?墨索裏尼再次來信,這回又改口說道:
打仗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德國必須提供600萬噸煤、700萬噸石油、200萬噸鋼材和足夠的木材,意大利才願意站到德國一邊!
好家夥,700萬噸石油你倒是說得輕巧!你這是來幫我打波蘭,還是趁火打劫來了?
即便德國後來占領了法國,獲取的石油也沒那麽多,但希特勒畢竟是個政治家,生意總是有談判的余地。
這些資源可以慢慢交付,不用著急,但讓我意大利出兵去牽制英法,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意大利的這一波反轉讓希特勒徹底感到失望,心力憔悴的他甚至在天黑之前就早早入睡了……
深夜,戈林又開始折騰了。
![](https://img.jasve.com/2024-9/d973534394a95e882115874f3987ae41.webp)
戈林帶著瑞典富豪比爾格·達勒魯斯走進希特勒的辦公室,進行了一番徒勞無功的勸說。
關鍵在於達勒魯斯無意間還刺激了希特勒,聲稱英法軍隊實力已有提升,完全能夠應對德國。
在希特勒看來,這是否等同於在威脅自己呢?
威脅接連不斷,恐嚇接踵而至,你們真以為我好欺負?希特勒瞬間心態崩潰,青筋暴露,整個人徹底失控,變得瘋狂。
胡子男神情瘋狂,嘴裏不停地重復著同樣的話:
如果戰爭爆發,我就去造潛艇,造潛艇!
「我制造飛機,制造飛機,我必將擊潰敵人!」
戰爭無法讓我感到恐懼!即便未來沒有奶油,
「我首先停止了吃奶油,停止,停止。」
元首的舉動讓戈林震驚得目瞪口呆,他連忙帶著同伴匆匆逃離總理府。緊接著,希特勒下令所有武官立即前往柏林待命,海陸空三軍進入半警戒狀態,全國也開始嚴格執行戰時糧食分配制度!這分明是開戰在即的姿態!
眼見局勢愈發緊迫,英國再也無法保持沈默。
它再次選擇了妥協,主動提議與希特勒談判。這與德國先前吞並奧地利和捷克的情形相似,英國再次被嚇得退縮。法國總理達拉第也急忙趕來進行勸說。
![](https://img.jasve.com/2024-9/cc6ac9c850c98eb4f64993d5121a16ef.webp)
希特勒順勢同意談判,畢竟,若能透過談判實作目標,誰還願意耗費彈藥開戰呢?
他下令取消了軍事管制,並再次召見英國大使漢德遜。然而,這一次漢德遜有些分不清狀況,途中喝了點香檳,結果在與小胡子交談時,突然針鋒相對起來!
當時,小胡子照例把責任推給了波蘭,並且給他們扣上了帽子,指責道:
「波蘭對德國人進行迫害,而英國卻袖手旁觀!」
英國大使出人意料地將這番話解讀為人身攻擊,隨即對希特勒展開了激烈的反擊,意指:
「是否開戰並不重要,你希特勒想怎樣都可以,我們絕不退縮,隨時奉陪!」
這再次激怒了希特勒,導致雙方不歡而散。憤怒的希特勒隨即向波蘭發出了「最後通牒」:
必須要求波蘭代表在24小時內趕到進行談判!
波蘭背後有英法的支持,自然不會接受。英國大使一眼就看出德國是在故意挑釁,氣沖沖地闖進帝國總理府,直指希特勒,憤怒地當面質問。
「如果你,希特勒,想要開戰,那就放馬過來吧!英國的決心不亞於你們德國,而且一定會堅持戰鬥得更久!」
希特勒雖然是政治家,但絕非愚蠢之輩。他發現一貫謹慎且綏靖的英國這次態度如此強硬,顯然是認真了。因此,他決定撤回對波蘭發出的「最後通牒」,並提出了談判的要求:
看到小胡子態度驟然轉好,英國作為紳士自然以禮相待,一邊表示接受他的姿態,一邊積極緩和雙方的沖突。同時,英國要求波蘭人停止進行輿論攻擊,並禁止波蘭廣播電台再播出對德國的挑釁性言論。
最終,波蘭態度過於強硬,不僅沒有聽從英國的建議,也拒絕了德國提出的談判條件,甚至直接宣布全國總動員。
希特勒氣得差點笑出聲,命令三軍暫時按兵不動,宣布將進攻推遲24小時,給波蘭再多一點時間仔細考慮這些條件!
然而,就在最後的24小時內,又發生了新的情況。
德國的訊息人士埃瓦爾德·基利斯特首先秘密向英國透露,德國陸軍正在策劃一場政變,這讓英國對是否信任希特勒產生了猶豫。
隨後,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與英國大使發生激烈爭執,幾乎在總理府動起手來,這一幕徹底讓德波和談的事情再度化為泡影。
此時,各方態度都在不斷變化。英國監控著德國的電話,判斷戰爭並非必然,而希特勒則反過來監聽英國大使的電話,認為英國尚未確定是否會爆發戰爭……
經過幾天的威逼利誘與談判,事情一拖再拖,直到八月底的最後一天。希特勒眼見政治目的仍未達成,終於下定決心釋出進攻命令,選擇動用軍事手段!
表面上看是兩國交戰,實則背後牽涉著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這是一段歷史事件,如今許多細節已經被披露,我們才得以事後評判,並從更高的角度進行分析。
當下的事情,既難以理解,又難以看清,而那些真正看清的人也不會直言點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