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下一屆政府可能會對俄烏沖突的政策方向做出調整,而歐洲國家似乎並不打算改變自己的立場,這事兒最近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德、法、英這仨鐵桿盟友一口氣發表了個聯合聲明,說要給烏克蘭提供「穩固安全擔保」,意思就是繼續送軍備、站外交台子啥的,一點也沒含糊,這麽大張旗鼓地表態,怎麽看都像是給俄羅斯放了句狠話,同時也是捎帶腳回應一下美國國內那些「可能削減援助」的風聲,但你說這裏面有沒有點政治操作成分?估計多多少少還是有吧,不然咋這麽趕巧就在美總統競選期間冒出來。
不過說到這裏,還真不能忽略杜林普這個名字,他可是明確表示過,如果他重新入主白宮,會優先考慮國內事務,對外幹涉政策能省就省,所以不少分析家已經開始琢磨,美國萬一真的變臉,那烏克蘭怎麽辦呢?歐洲又能撐多久呢?這種問題乍聽上去挺嚇人的,但歐盟那邊看起來倒是一副「不怕風浪」的架勢,他們好像早就料到這一手,於是提前把話撂明白了:「即使美國退縮,我們也不會後撤半步,」但咱平心而論,要是真的只剩下歐洲單挑俄羅斯,這局恐怕沒那麽容易贏。
眼下戰場上的焦點落在波克羅夫斯克這塊地方,說起這個城市,它可不是普通的小鎮,它的位置幾乎卡住了東部戰線的命門,你想啊,從地圖上一瞧,它離頓巴斯重鎮也就1公裏左右,而且周圍還有幾個大型煤礦和鋼廠,這是烏軍補給鏈的重要節點,更別提它還兼具交通樞紐功能,所以誰控制住這兒,基本等於掐住了一大片地區的脖子,目前俄軍正在一點一點蠶食外圍陣地,有些特種部隊甚至已經摸進城郊區域搞破壞,據前線傳來的訊息來看,連當地鐵路系統都被炸斷好幾次了,可見雙方爭奪之激烈,就差擺擂台喊「來決鬥」了。
如果波克羅夫斯克失守的話,那對澤連斯基來說無疑是一次沈重打擊,因為除了物資運輸受阻之外,還直接威脅到了恰索夫亞爾附近的整個防禦體系,更糟糕的是,現在冬季臨近,大雪封路時兵員調動將更加困難,因此有專家猜測,澤連斯基很可能希望拖延時間,把防線扛到明年夏天,好為新一批北約武器運抵留足視窗期,不過問題來了,人力資源畢竟有限,再加上高強度作戰導致士氣下降,「死扛到底」未必真能實作,說實話,用一句俗語形容,就是既想馬兒跑,又不給草吃,可咋辦?
至於國際社會對此如何反應嘛,這次德國、法國和英國表現出了極大的團結精神,他們不僅同步釋出聲明,還強調將從多個方面繼續支持烏方,比如追加軍事裝備供應,加大經濟援助力度等等,看起來確實相當慷慨,但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這樣的舉措是不是有引火燒身之嫌?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每逢大戰升級,總會伴隨著意料之外的大規模沖突風險,就拿普京最近簽署的新核威懾政策來說吧,其中明確指出,只要非核國家參與敵對行為,那麽俄羅斯保留采取包括核反擊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你品品,是不是味道有點復雜?
當然啦,從莫斯科傳出的官方聲音中,我們還是可以捕捉到一些耐人尋味的資訊,比如佩斯科夫曾公開表示:「俄羅斯並不追求單純停火,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和平解決方案,」換句話講,他們希望透過強硬態度迫使西方低頭,讓談判桌成為唯一選擇,不過以目前局勢來看,各方僵持階段尚未結束,在徹底分出勝負之前,很難期待出現什麽突破性進展,再者,即便未來某一天達成協定,新邊界劃定以及賠償條件仍舊存在巨大分歧,到時候指不定又是一輪拉鋸戰。
綜合這些資訊來看,無論美國是否改變策略,無論俄歐博弈最終走向何處,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也許最重要的問題依然是:什麽時候才能真正看到曙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