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做為一位心理咨詢師,遇到那些令你厭惡、反感的來訪者,你是如何讓自己做到接納和共情的?

2021-05-23知識

先說我的觀點: 如果咨詢師遇到任何一位自己覺得難以保持接納和共情的來訪者,那就不要強行接納共情,及時轉介可能才是最為來訪者福祉考慮的選擇。

咨詢師在面對某一位來訪者時是否能穩定地涵容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個人認為也是咨詢師面對這位來訪者時的勝任力的一部份—— 如果超出勝任力範圍,及時轉介可能才對來訪者最好

咨詢師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真誠 」。比如,你是不是真誠地接納和共情你的來訪者,是不是真誠地關心你的來訪者,又是不是真誠地為你的來訪者的福祉考慮。

同時,咨詢師可能也得去相信, 這種「是否真誠」,是能被來訪者感知到的 ——「自然且發自內心的關心」和「盡管反感但是強行讓自己去關心」,來訪者體驗起來一定有著巨大的不同。

在後一種情況下,咨詢師為了維持一種「接納和共情」的狀態,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內在資源,而這可能就會影響咨詢師真的穩定的和來訪者工作並為來訪者的成長而考慮;甚或,咨詢師也有可能在某些時刻受到這些部份的影響,而無意識地做出對來訪者可能會帶來傷害的事情;再者,如果長時間進行超出自己勝任力範圍的咨詢,咨詢師可能也會因此而感到耗竭——這些狀況都並不利於咨詢工作良性開展,所以, 如果咨詢師真的覺察到對某個來訪者有非常強烈的厭惡和反感,及時轉介可能才是真正為來訪者的福祉考慮的行為。

當然, 厭惡和反感是情感層面的態度,並不意味著對來訪者「好」/「壞」的評判,也並不意味著產生這些情緒的咨詢師就不是一個所謂「好」的咨詢師。 我們有時可能會覺得咨詢師一定要時時刻刻包容、時時刻刻接納,否則就「你這個咨詢師怎麽還有情緒?」「你這個咨詢師怎麽一點都不包容?」—— 但咨詢師在是一個「咨詢師」之前也是一個「人」 ,人就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偏好和厭惡,所以, 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種種感受,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能夠有空間去加工自己的感受而不見諸行動地立即反應,能夠有空間做出真正明智並且為來訪者福祉考慮的選擇,能夠承擔這個選擇的自己這部份的責任,可能就已經足夠,並且已經很難做到了。

當然,以上這段話也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把自己的這些感受告訴來訪。 在臨床工作中,「不傷害」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所以, 以上的決定也離不開慎重的考慮 ,「審慎而明智地考慮後,覺得轉介對來訪者更好,所以決定轉介」和「想要推開來訪,所以想要迅速轉介」的差異同樣巨大,相信來訪者也能感知到。

同時,另一個部份是, 人和人的關系和感情實際上都非常復雜 ,我們很難說對某個人是完全的厭惡和反感,也很難說對某個人是全然的關心和喜愛,所以在這些復雜的、暗流湧動的時刻,「 覺察 」和「 不反應 」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咨詢師可能需要擁有的另一項功能就是, 體驗自己在當下的感受的同時,還能有空間去觀察這部份的感受 。比如就像問題中,能夠覺察到「自己是厭惡和反感的」,而不立馬對其做出反應「哎呀,我是個咨詢師,我怎麽可以不接納,我要趕緊接納」,然後留有空間去思考,「發生了什麽,ta讓我反感?」「我的這個反感,會讓我想要做些什麽反應?」「這個反應,和ta的人際互動模式有什麽關聯嗎?」—— 持續不斷地去體驗、去思考

是不是聽起來咨詢師的工作很難呀?又要覺察,又要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還要在這種情況下做出明智的選擇,同時要在實踐過程中不去傷害—— 咨詢師自己的個人體驗在這個部份就能派上用場 。如前所述,「厭惡」和「反感」是一些感受,這個部份可能涉及咨詢師的反移情,咨詢師可以在個人體驗中去探索和修通這個部份。修通得越多,那咨詢師不管是對自身感受程度的涵容、還是對個體多樣性的接納,都會越來越寬廣。在咨詢過程中, 可能就會更少體驗到自己無法涵容和消化的感受,也能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反移情和無意識反應如何帶來影響,還能有更多空間去反思和加工這些部份,不去見諸行動,而是做出真正明智的選擇。

最後,分享一位老師曾告訴我的觀點:一個咨詢師的職業生涯可能也就四五十年,就算每周二十個個案,每個個案平均工作三年,那其實一個咨詢師的一生中,可以深入工作、共同陪伴的來訪者可能也就一兩百個。 所以,為什麽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雙方都舒服又匹配的人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