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果發現了比始祖鳥更早的鳥,它會失去這個名字嗎?學術界有沒有過這種更名經歷?

2019-11-29知識

分三點簡單說一下。
1.始祖鳥更名的特殊情況
2.始祖鳥的分類、羽毛歸屬與毛色
3.比始祖鳥更早的「鳥"

1.更名

如其它回答所說,「始祖鳥」一名,沒有特殊情況是不可能更改的。

何為特殊情況,簡單打個比方:

Ⅰ. 假設存在一種「恐龍A」,並且「 恐龍A」比「始祖鳥」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但後續研究發現,兩者實際上是同一物種,即 同物異名 。且恐龍A的名字在 50年內有被使用 ,那麽遵循【 國際動物命名法規 】,先來後到,保留先發表的名稱,棄掉後發表的名稱,於是「始祖鳥」被「恐龍A」取代。

Ⅱ. 倘若「恐龍A」的名字過於離譜, 不足以詮釋該物種的特征 ,那麽可以申請保留後發表的「始祖鳥」,舍棄先發表的「恐龍A」。

例如,1855年在德國發現了一個化石,命名為為 翼手龍( Pterodactylus crassipes ),實際上是始祖鳥化石,是最先被發現的始祖鳥化石。 於1970年由約翰·奧斯特倫姆重新分類,並存放於荷蘭哈雷姆的泰勒斯博物館。
由於 Pterodactylus crassipes 不能正確詮釋化石的特征,所以約翰·奧斯特倫姆向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申請保留了始祖鳥,棄掉了 Pterodactylus crassipes。

所以,如今的始祖鳥模式種: 印石板始祖鳥( A. lithographica ),其實是一個保留名。

Ⅲ.反過來, 即使「始祖鳥」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也可以被更名。前提就是「始祖鳥」一名長達50年沒被使用,且 正模標本保存較差,缺失相應的地層資訊,或者不足以詮釋化石的特征 。那麽,就可能被基於更完整化石的新命名所替代。

例如, 厚頭龍屬 以學名 Pachycephalosaurus 被描述於 1943 年。但後來發現,早在 1870年 便以學名 Tylosteus 被描述的另一個類群,與 Pachycephalosaurus 為異物同名。按照一般規定, Tylosteus 應當按照優先律稱為合法的接受名,但是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依照當勞·貝爾德的提議,以 Pachycephalosaurus 更常用、更出名,而 Tylosteus 超過50年沒有被使用,化石證據也難以檢驗為由,將 Pachycephalosaurus 處理為厚頭龍屬的合法學名。

2.始祖鳥分類、羽毛歸屬、毛色簡述

雖然始祖鳥沒有被迫更名,但是它也有著復雜的分類歷史。

故事從1860年的德國開始,那一年,索倫霍芬小鎮的采石場出土了一個 羽毛印痕化石 。馮·邁爾就憑借這一小塊羽毛化石,命名了始祖鳥。同時,這塊羽毛化石成為了始祖鳥的正模標本,模式種為 印石板始祖鳥( A. lithographica )。

▼第一個被描述的始祖鳥化石

之後,一百多年裏,在德國的索倫霍芬采石場又陸陸續續發現了 12具始祖鳥骨骼化石

▼1861年出土的倫敦化石標本(BMNH 37001)

▼1884年被描述的柏林化石標本

這些骨骼化石有一個共同點——都沒有留下和正模化石相同的羽毛

同時,新發現的骨骼化石之間又存在明顯差異,比如形態大小差距,牙齒排列方向等,所以讓每個骨骼化石研究人員都以為發現了始祖鳥的新種。從而誕生了非常多的新種名,千奇百怪,有 西門子始祖鳥 Archaeopteryx siemensii )、巴伐利亞始祖鳥( A. bavarica )、反曲始祖鳥( A. recurva )...... 甚至還建立了新屬,但大多數都被作廢了。

● 於是,開始有人認為最初的羽毛化石可能不屬於始祖鳥,而是源自一種未知的小型獸腳類恐龍。

為了避免後續命名的混亂,最初的羽毛化石被剝奪了正模化石頭銜,將倫敦化石標本(BMNH 37001)作為正模。

2007年有兩批研究者向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提出建議,要求其同意指定倫敦標本為新的正模標本,或新模式標本。這一建議在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經過多年辯論後,2011年10月3日倫敦標本被指定為新模式標本。

直到如今,也暫未能得知那塊羽毛化石到底屬於哪一種動物,有人認為它就是始祖鳥,也有人認為是源自另外一種恐龍,眾說紛紜。

▼下面貼一篇論文,關於這塊獨立羽毛化石的歸屬。

研究人員在對比了已保存下來的始祖鳥羽毛後,發現這塊羽毛化石(Mb.Av.100)與始祖鳥骨骼化石上的初級飛羽、次級飛羽以及尾羽都存在一定差異。

於是認為這塊羽毛印痕化石(Mb.Av.100)很可能不屬於始祖鳥,與已知的始祖鳥骨骼沒有任何密切的形態學聯系。

▼羽毛化石(Mb.Av.100)

A:現今照片;B:1862年

經過對比,羽毛化石(Mb.Av.100)的形態最接近柏林始祖鳥骨骼化石(MB.Av.101)的次級飛羽,但依舊存在差異——太短了,過短的羽毛形態意味著其可能不屬於始祖鳥。

▼羽毛化石(Mb.Av.100)與柏林始祖鳥(MB.Av.101)的次級羽毛對比

短羽毛:第一塊羽毛化石(Mb.Av.100) ; 長羽毛:柏林始祖鳥附帶的羽毛(MB.Av.101)

既然不是飛羽,那麽羽毛化石(Mb.Av.100)有沒有可能是覆羽呢?

於是,研究人員重建了羽毛化石(Mb.Av.100)的羽軸,並與現生鳥類進行對比。但結果顯示始祖鳥的羽軸完全呈相反方向,不符合現今鳥類的覆羽形態。

▼羽毛化石(Mb.Av.100)與現生鳥類對比

藍色是始祖鳥的羽軸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下結論:這片羽毛絕對不屬於始祖鳥。

因為始祖鳥的羽毛不可能一片不漏,全部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供我們一一仔細對比。

所以對於這片神秘羽毛的歸屬仍是一個謎,但研究人員更傾向於這片羽毛來自於一種未被發現的 基幹鳥翼類 ,或者 彭納盜龍類。

▼鳥翼類、彭納盜龍類以及始祖鳥所在的發育樹位置

Xu et al. (2014) 帶有重要特征改變的獸腳類系統發育樹,Congyu中文化

雖然這片神秘羽毛的歸屬未定,但依舊左右著始祖鳥的復原,具有重大意義—— 決定了始祖鳥的毛發顏色。

透過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這片羽毛化石中的 色素體結構和排列 ,再和現生動物的色素體相比較,以此找出最接近的毛色(但不能百分百復原,因為不是所有色素體都能保存下來)。這裏不過多闡述,相關論文貼上,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12年的研究認為始祖鳥身披黑羽 。https://www. nature.com/articles/nco mms1642?platform=hootsuite

始祖鳥的黑羽色

▼身披黑羽的始祖鳥

根據12年的研究,此復原圖的始祖鳥全身都是黑羽

13年的研究則認為始祖鳥黑白相間 。Synchrotron-based chemical imaging reveals plumage patterns in a 150 million year old early bird

F:黑白相間

▼黑白相間的始祖鳥

3.比始祖鳥更早的「鳥"

19世紀60年代,始祖鳥的化石相繼被發掘,其兼具恐龍與鳥類的特征,再加上【物種起源】的推動,鳥類與恐龍的演化關系正式搬上歷史的舞台,並長期被認為是最早、最原始的鳥類,以「鳥類始祖"出現在大眾視野裏。

可如今,始祖鳥已不再屬於鳥類了,被劃分到 鳥翼類。

什麽是鳥翼類?就是恐龍之中,較接近鳥類,而離馳龍類較遠的所有物種。

▼2014年鳥翼類演化樹

鳥翼類的其中一個演化支就是現今鳥類。始祖鳥屬於鳥翼類,但不屬於鳥綱。

為何始祖鳥不再是鳥?

因為不斷發現比始祖鳥更早、更原始、更接近現今鳥類的恐龍,導致始祖鳥的「鳥類始祖」地位逐漸動搖,直至被徹底重新定位。

上圖演化樹中的 近鳥龍,曉廷龍,始中國羽龍,曙光鳥 就生活在 1.6億年前左右 ,比 1.5億年前的始祖鳥 更早。正是這群生活在1.6億年前的小恐龍,讓始祖鳥名不副實。

▼近鳥龍復原圖

近鳥龍的後肢比例,仍較類似獸腳類恐龍,顯示它們可能是快速奔跑的動物。但是,近鳥龍的後肢、足部覆蓋者長羽毛,類似小盜龍,這些羽毛將妨礙近鳥龍的地面運動能力,因此它們不可能在地面快速奔跑

▼鄭氏曉廷龍復原圖

鄭氏曉廷龍是最小的獸腳類恐龍之一,身長只有60公分左右。具有圓錐形牙齒,腳掌具有特化的第二腳趾,前肢長而粗壯,後肢具有長飛羽,四肢呈現出典型的四翼狀態。

▼始中國羽龍復原圖

體長僅30公分,口鼻部較短,由於羽毛不發達,因此翅膀展幅不大,加上骨頭結構上有先天的缺陷,導致無法進行真正的飛行。但相反的,其足部羽毛較少,而且較短,適合在路上行走,因此始中國羽龍可能比較擅長奔跑

▼曙光鳥復原圖

全長約50公分的徐氏曙光鳥的化石盡管在雙臂與脖子有著羽毛痕跡,但是應該僅能夠以滑翔的方式進行移動

雖然近鳥龍,曉廷龍,始中國羽龍,曙光鳥的生存年代更早,但它們也不是「鳥類始祖」。

那麽誰是鳥類始祖呢?不知道。

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確定現今鳥類的祖先是誰,但隨著化石的發掘,不斷出現的新物種,至少我們能離「鳥類始祖」更近一步,哪怕是一小步。

————————————————

(小破公眾號:090811mario,感興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