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外企,中年失業何去何從?

2018-01-15知識

在P&G八年,離開也有5年了。 這是一家把系統和培訓做到極致的公司,你能想到的事情,從新品開發到辦公室裝修,幾乎都能在公司的知識居里找到SOP(標準操作流程)。出來後和其它跳槽的PGer交流,才真正感覺到,其他公司的「簡陋」:啊,這麽基礎的工作流程都沒有?或者是:這不是去年做過同樣的事嗎?為什麽不總結一個SOP出來?

回到答主的問題,我想切成兩個部份回答。

第一個部份是:在外企,或者說,以外企為代表的大企業的員工,如何讓自己更具備競爭力,到了中年不容易失業?

第二個部份是:哪怕中年失業了,如何可以快速開始自己的新的職業生涯。

一、中年人的競爭力。

其實企業,只要上了規模,人在裏頭就容易被Institutionalized(螺絲釘化)。因為隨著系統、制度的完善,你看起來操盤著很大的生意,但其實僅僅是這架大機器的一部份。

【肖申克的救贖】摩根·弗裏曼的台詞

20來歲剛畢業的時候,有人手把手教你,給你系統、給你流程,當然是舒服的。但30歲、40歲,你走上高級管理崗位,沒有人告訴你答案了,這時候自然就慌了。

我自己創業時,請了不少35、45甚至55的「老法師」出山助陣,我不但不敢裁他們,簡直是把他們當作寶貝供起來。有他們在,企業就有了定海神針----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我總結下來他們有三個共性: 資源力、組織力和戰略解讀力

1.1 資源力。

首先是 資源力 。很多外企職場人,會有一種幻覺----那就是企業就是全世界:

精力只要放在公司內部就好了,身邊的朋友基本就是同事,甚至是本部門的同事,圈子小,眼界窄。下班就回家,兩點一線,工作生活簡單。甚至有的公司鼓勵員工內部解決個人問題,經常見到「雙職工」。

在大企業裏一直呆下去,這樣其實也沒什麽問題,因為所有資源,是公司給你配齊了的。但是,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一旦你離開,或者「被離開」這個平台的那一刻起,你會忽然發現自己居然除了領了十幾年薪金,什麽資源都沒法帶走。

供應商你不熟、行業內專家你也說不上話、甚至小弟都沒幾個願意跟你走的。

這時候再回頭去和20歲的小朋友們競爭時,你自己精力、時間都不如別人,薪金還老高,

憑啥?

如果你有資源就不一樣了。供應商資源、服務商資源、市場渠道資源、招聘資源等等,這些都是企業需要的,也是你可以一定要帶走的。

就拿企業招聘一個部門總監來說,它之所以開出了總監的薪金,不是就找你一個人來幹活的。你想,如果你是HR,你先招部門的小兵,還是先招部門的頭頭?當然是後者。找一堆小兵,萬一後來招到的頭頭不滿意,不是還得重招?

所以偷懶的聰明的HR,一定是先招部門頭頭。問題是,如果你沒有「下行人脈」,光桿司令一個,你就算跳槽,你有底氣管的住新公司的下屬嗎?
說的再直白一點,下屬不聽話,你連批評的籌碼都沒有,HR都會來勸你:「姐,算了算了,人不好招啊現在。」

如果你手裏有一把小弟的追隨名單,你到了新單位,這就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威懾力量----誰都別給我「尥(liao)蹶(jue)子」,你不幹有的是人頂上。

再比如:

如果你是培訓經理,能不能快速地為公司找到優質低價的培訓供應商?

如果你是財務經理,能不能馬上說出三家審計、稅務的服務公司,並且找出對方合夥人級別接洽進行談判?

如果你是運維工程師,能不能直接拿到全市最低價的伺服器托管商報價?

別和我說「這些你的公司都有專門的采購部門或者銷售部門去對接啊」,就是因為大公司有這些部門,所以才剝奪了你35歲的「求生能力」。忘了這些部門吧,把這些人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你是為自己打工的。

這也才是公司願意出錢付你高薪的原因。公司是很「貪婪的」,它要的不僅僅是你,還有你背後的這些人脈。

最後,你可以看看自己和所在行業頂級專家、權威、高校、甚至政府相關部門,你和他們隔著多少人才能聯系上?

現在的企業越來越註重創新,產學研聯動。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頂級專家,那也許還好。如果你所在領域,你壓根不知道最前沿在哪,那麽,這個就非常可怕了。

還有,針對這個行業,最新的政策是怎樣的,有哪些稅收優惠、有哪些政策風險。如果企業要進行轉型,你是否可以找到相關部門進行咨詢?

1.2 組織力

很多人看到組織力,就以為是管理能力。其實我這裏說的組織力是指,對組織的發展有貢獻的能力。有不少Top-sales,或者技術專家,拿專業路線作為自己的擋箭牌----你看,我做不好管理的,我專註做業務/技術就好了。

當然,走專業路線是沒錯的,的確業務高手不等於管理高手。但是不做管理,不等於「對組織沒貢獻」啊。

什麽叫對組織有貢獻呢?舉一些場景:

給新人做培訓,和管理沒關系吧,但卻又是所有組織裏最看重的一件大事。新人帶不起來,整個公司運作都會遇到瓶頸。

這裏偷偷說一句,給新人培訓,其實在老板看來,就是老人的「投名狀」。
你不願意給新人分享,那說明了什麽?

你有保留唄,你怕把你知道的都說出來了,自己就沒有利用價值了唄?

既然你藏著掖著,那就別怪我以後用新人換掉你了。

而如果你能夠源源不斷地培養出新人,幫助公司發展。老板傻啊不要你,他求你留下還來不及。所以職場算賬,一定要算大帳。斤斤計較帶了新人又沒額外給獎金的小賬,是沒有意義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校園招聘、做新員工導師等等,這種花一點力氣,可以極大提升自己職場價值、人脈、影響力和老板好感度的事,為什麽不搶著做?

拿我自己舉例子。
我自己在寶潔時,就沾了這個光。我帶過超過100位管理培訓生,在他們剛走出校園的時候,給大家一點幫助,利人利己。等我工作到現在,很多當年的新員工都成為了我事業上的重要夥伴。我現在最重要的合夥人,也是在那時候交下的朋友。

再比如,對老板政策的支持,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組織力。

對於團隊裏的老人、元老,只要不是躺在功勞簿上,老板其實不太願意痛下殺手的----老板也是人,他也不願意背上「飛鳥盡,良弓藏」的名聲。要不然以後誰跟老板混?

所以,作為職場老兵,在老板要做變革、推動創新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跳出來無條件地支持,做出榜樣。

1.3 戰略解讀能力

35歲,即使職位沒有做到高管、決策層,但你也不能再像小朋友那樣,只滿足於「把事情做正確」,而是要花更多時間,在「做正確的事」。但是,在外企,即使你是個總監,你也接觸不到制定戰略的過程。久而久之,很多人就喪失了這種敏感度。

我在有一期的【非你莫屬】上,遇到過一位35歲應聘銷售總監的候選人。小夥子給評委們展示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如何開拓一個線下市場」的思維導圖。從怎麽開會,到怎麽招聘等等,事無巨細。

但出乎意料的是,場上的Boss們都對此不是很感冒。其實背後的原因就是這個:如何開拓一個市場,這只是 銷售經理 的就應該具備的能力。

為什麽要開拓這個市場?

為什麽不做線上市場?

如何做到線上線下結合?

這個線下市場開拓了對於公司到底是有多大戰略意義?

這些才是老板們心目中,總監級別該幹的事。

千萬不要以為,戰略是老板的事、別人的事

戰略,是公司意誌,在各個部門的體現。光老板有戰略想法,各個部門配合不起來,也是白搭。

舉個例子,美國有個經典的MBA案例,廉價航空公司西南航空。請問,如果你是這家廉價航空公司的HR,你招飛行員,是招最便宜的還是最貴的?

從最直接的角度來講,肯定招最便宜的啊,咱不是廉價航空嗎?攤薄成本,沒毛病。

但事實是,西南航空總是招最優秀的、最貴的飛行員。因為他們是透過飛行頻率高,減少地面機場停留時間來增加利潤(就好比餐廳提高翻台率)。這麽高的飛行強度,一般的飛行員駕馭不了。而且優秀的飛行員,還知道怎麽省油。

你看,這就是一個會解讀戰略,和不會解讀戰略的招聘HR,做出截然相反判斷的背後原因。

35歲的你,比職場新人多幹了十幾年。你不能再靠自己低頭帶球、突破了,你得擡頭看看場上形勢,用經驗踢球,也是你的不一樣的價值體現。

當然,提升戰略解讀力,是個非常大的話題,有機會我單獨分享。
總之,問「怎麽做」,是解決」如何正確地做事「;問「為什麽」,才是」做正確的事「。

二、

外企出來的中層,可以試試做咨詢或者培訓師;當然,這條路不適合所有人。

說說自己的經歷吧。

06年一畢業就從寶潔管培生做起,在這家資本主義大鍋飯的外企幹了8年,6年就晉升到了銷售總監的位子,也算是開了個掛。很快就意識到大企業的工作就是個螺絲釘的活,14年進入了電商行業,15年合夥做了一家生鮮電商企業,一度融到B+輪。18年的資本寒冬沒能挺住,公司沒了......沒了......

那年我36......

不過,我從在外企做銷售的時候,就搞明白了自己擅長、喜歡、適合做「人才培養」這件事情。別的銷售經理在吭哧吭哧賣洗發水的時候,我在培訓銷售代表,他們比我賣的好多了,但不妨礙我的團隊業績最好;別的銷售總監在和客戶你一毛我五分談判的時候,我在給我的客戶上課,講什麽是品類管理;到了電商企業,我負責PMO兼企業大學校長,雖然跨了業態,但是本質沒有改變,還是在做培養人的事情。自己做創業公司的三年,我也主要是分管HR這條線,硬生生地把自己從銷售,改造成了「比HR更懂業務,比業務更懂培訓」的「復合型人才」(逃)

在成為培訓師的職業規劃上,我十年前就有一個初步的想法,那就是,必須要在職位上到一個台階(至少總監級別,副總更好,否則你的課沒有人聽);要有外企的經歷(畢竟大公司,有套路);也要有民企的經歷(接地氣),然後自己做一次老板(從職業經理人視角,轉換到老板視角,課程才會有深度)。

當然,這個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和大量這個領域最頂尖的培訓師接觸之後總結出來的。幸運的是,回過頭看,我這十年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軌跡在走的。

因為實在過於專註人才培養,最後的結果就是,周圍的朋友想到要給下屬做培訓就想到我,或者見到我就想起要給下屬做培訓。

也是因為這個內容,有機會在得到上開了一系列職場課,因為上了得到,又有機會到【非你莫屬】上作為人力資源顧問;同時被粉絲們催更,「逼著」開通了公眾號,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咨詢、培訓,是非常需要經驗的一份工作 。你見的案子越多,給出的建議往往就越深刻。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

剛剛給一家B2B電商企業完成了一個季度的銷售BD人才培養工作。其實雖然披了一張電商的皮,背後的銷售管理邏輯和30年前寶潔、可樂的深度分銷、客戶拜訪流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是一個新手咨詢師,可能真的得調研一個季度,而我一個星期就把所有培訓方案做完了。

你看很多球星,他的職業生涯早期,可以靠身體、靠速度,可是,到了30歲以上,他必然要靠腦子、靠經驗甚至是靠心態踢球。如果經驗總結、培養他人的時候特別有感覺,那麽,最後還可以做「教練」。這就是很多有成就的球星的歸宿--你總有跑不動的那一天的。

我想說的是,職場也是這樣, 除了「做球星」,完成更多的業績,獲得更高的職位,也可以做「教練」,走培訓、咨詢做專案這條路。 而外企,或者大企業,打法標準,有體系、有套路,是非常多小企業很歡迎的稀缺Knowhow。

經營個人培訓品牌,和經營一個互聯網產品,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你需要找準定位,講銷售技巧的人千千萬,但做過互聯網的銷售,就可以砍掉50%的培訓師了;互聯網銷售管理,再次細分,再切掉30%;專註「醫藥行業互聯網B2B銷售管理」,有實戰經驗,又有理論基礎,總之,定於越多,越精確,你的競爭對手越少。

比如,有個「中年失業」問題裏,答主說自己「在互聯網公司中是個較強的管理者」,那麽這個課題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定位。有多少互聯網企業是靠OKR來管人的,可OKR到底是什麽,和KPI區別在哪裏都沒搞清楚(我就見過至少三個企業,把KPI改成OKR,換個名字直接考核員工);再比如,敏捷開發怎麽落地、開發需求到底該怎麽提等等。這些課題,都是很多小企業在實戰中非常缺乏的。

題主可以自測一下自己是否適合培訓師這條路:

1、對於做過的事情,很容易總結得出一二三方法論,找到規律

2、願意和朋友們分享,平時工作中就很樂意帶人,有培養人的成功案例

3、公眾演說十五分鐘脫稿沒問題,不緊張

三條符合兩條,我建議你都可以嘗試一下。

最後,是關於斜杠青年的一些思考,又是一種思路,這裏就不展開了,感興趣的可以繼續關註。

-End-

都看到這了,求關註再走( ❁ ´ω` ❁ ),更多職場幹貨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