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一直不上班是什麽感覺?

2019-11-23知識

95年,女,從17年底開始,已經不上班42個月。

講講我的經歷。

  • 2017
  • 畢業後懷抱著闖出一番事業的雄心壯誌去了上海,進入了一家公司,結果幹了半個月,公司就倒閉了。

    後來就賦閑在家寫寫文章,正巧朋友創業拉我去為他工作,屁顛顛去了,幹了兩個來月,又倒閉了。

    那是2017年的11月,我因為接連工作不順,對上海這座城市產生了絲絲絕望,於是一張機票,去了大理。

    從那一天開始,我再也沒有上過班。

    2017年的冬天我是在大理過的,每天看書寫字,喝酒吹比,悠閑自在,做作文藝。

    後來待得無聊了,就開始旅行。

    先是往南邊跑,去了雲南邊境外的一些國家。

  • 2018
  • 旅行可真開心真快樂啊。

    永遠在接觸新鮮的東西,在探索全新的城市,認識陌生的人,生活從一成不變的大理養老日常變得充滿了未知與新奇。「生活在別處」果然是一劑治愈都市青年的良藥。

    我開始不停旅行,從一個國家去另一個國家,從一座城市去另一座城市。我迷戀在路上的日子,迷戀被新鮮事物充滿的日子,也迷戀這種與現實格格不入的日子。

    就這樣,我旅行了整整三年,生是把生活過成了一場漫長的「城市流浪計劃」。

  • 2019
  • 2019年冬天,我去了貝加爾湖,在鎮上住了許久。

    因為天氣太冷就發燒生病,然後輾轉到莫斯科,休息了幾天,最後中止了原本的旅行計劃(本想繼續去烏克蘭等國),從俄羅斯回國。

    到這個時候,我的旅途已經持續了三年。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我的身體出現了一些毛病,精神也因為連年奔波而感到疲憊。

    這個時候,風景已經無法吸引我,人文也無法吸引我,國與國,洲與洲的差異也很難吸引我,我因為不再對旅行感到期待,而最終停止了我的旅行。

    回國之後沒多久,就疫情了。

    我住在北京,連門都出不去,直到2020年的夏天。

  • 2020
  • 疫情期間清醒的人都在彎道超車,而我好不容易獲得了休息的時間,是實實在在休養了幾個月。從看病開始,調理身體,調整睡眠,給身體查缺補漏。

    同時多讀書多看報,拯救一下三年不動,空空如也的腦子。

    2020年夏天,我開始思考接下來的生活。

    長途旅行嘛,短期內肯定是不願再繼續的。

    那要嘗試上班嗎?

    上班嘛我這具懶散慣了的身體,一時之間也是接受不了的。

    光早上準時起床晚上準點睡覺這一點我就做不到。

    我感覺這個階段的我很像個小廢物,對生活掌控力很弱,亦很難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好像對於別人很容易做到的事,對我來說就很難。

    光是與人社交,工作對接,外出聚會,好像一旦脫離了「他鄉」的概念,做任何事,我都會覺得渾身不適。

    雖然依舊沒上班,但我還是嘗試了一些新的工作。

    我在北京呆不習慣,因此幾乎不出門,但在當時戀人的支持下,去參與了一些與他相關行業的工作。

    整整半年的時間,有一種在做「人類社會性復建」的感覺。

    這半年對我來說,是很深刻,很難熬的半年。

    某種程度上,也是快速成長,不斷自省的半年。

    年底的時候這部份工作結束,我回到南方,重新架構我自己的生活。

    這就進入2021年。

  • 2021
  • 2021年,是我不上班的第四年。

    我也不再年輕了,即將走入26歲這樣的年紀。

    從年初一直到現在,我都在規劃剖離了旅行之外的我的生活與工作。

    我想要從事的行業,我缺失的部份,我擅長的領域,我想要創作的生活。

    實話實說,狀態是: 20%的迷茫與焦慮,80%的篤定與信心。

    我回到了喜歡的城市,到目前為止,從事的依舊是我喜歡的事情。

    但我的喜歡不再是20歲的喜歡,那麽淺顯和粗糙。

    而是更加堅定不移的,當然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目前依舊是沒有上班的。

    但我不再排斥上班這件事情。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某個時候就會結束這種不上班的生活,而選擇進入群體之中,成為某些專案的一部份。但如果我這麽做了,一定是因為這工作本身,同事本身,就十足吸引我。

    其實我,也很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畢竟,不上班的日子,過了四年,有些膩了。

    關於這幾年旅行的日子裏我是如何養活自己的,可以看我關於自由職業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