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對這個回答的贊同與評論ヾ(^ ^ゞ
最近在看一檔下飯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第五期上(2021-11-12)裏看到一個陷阱喜劇叫【 先生請出山 】,講述的是初創公司老板帶兩位員工去玩劇本殺,玩的本子是劉關張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結果三人在演練時就誤會叢生。主創說想影射在職場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彼此溝通時以為對方聽懂了,其實並沒有,導致各自難受,工作效率低。其實這就是「知識詛咒」的例項。
純享:蔣易李棟陳天明【先生請出山】 關羽張飛邏輯掉線逼瘋劉備
一句話解釋:一旦人了解了某種知識,就很難站在沒掌握這個知識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也就是被知識詛咒了。
請你試想如下幾個情境。
情境一:你讓男朋友下班順便買個麪包,你覺得他肯定會去超市買你常吃的全麥的那款。結果他卻在便利店買了個很貴的雜牌麪包,還是你不喜歡的芝士口味。
情境二:假期你回老家,上小學的侄子作業不會寫,請教你。你帶著大學畢業生的滿滿自信,給他講了一遍,你覺得自己說得很清楚了,結果侄子聽不懂。
情境三:老板派給你一個緊急任務,讓你就某個主題寫篇發言稿。著手準備的時候,你發現老板並沒有告訴你,他對這個主題的觀點是什麽。
如果你遇到了類似的現象,那你要留意了,因為你可能陷入一種「知識詛咒」中。「知識詛咒」指的是一旦人了解了某種知識,就很難站在沒掌握這個知識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
「知識詛咒」是1990年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候選人伊莉莎伯·牛頓(Elizabeth Newton)透過實驗首次提出的。實驗要求一位敲擊者在桌子上敲出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如【祝你生日快樂】)的旋律,而另一個人作為聽眾辨認歌曲。
敲擊者認為,聽眾能正確辨識出大約50%的旋律,結果實際的正確率只有2.5%。敲擊者為什麽會過分高估聽眾的正確率呢?因為敲擊者時常隨著敲擊聲而感受到曲調,對於他們來說,旋律聽起來非常清晰和明顯;但聽眾聽不到音樂,只有手指敲擊桌面發出的低沈的聲音,即使努力辨認,也只是像怪異的摩爾斯電碼。
透過實驗和前文的三個情境,我們會發現「知識詛咒」帶來的各種問題。容易導致溝通不暢,甚至引發人際沖突。這種說者和聽者之間的資訊不平衡,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回到第一個情境,你更喜歡超市的全麥麵包,而不喜歡雜牌的芝士麪包,但是並沒有向男朋友明確傳達這些資訊,而是自動假設他應該意識到。男朋友在沒有得到明確資訊的情況下,只能根據他擁有的資訊和傾向做決定,他不知道你想要什麽,也不知道你透過哪種渠道了解到了什麽。
曾經看過一個網絡段子:男朋友對妹子說「你剛買的洗面奶是生姜味的」。妹子聽後,覺得男友連青檸和生姜都分不清,太蠢了。又想起男朋友不喜歡吃生姜,為他做的好些菜都不能放姜,又想起自己不愛吃青椒但男友每次都不記得,而且他上次居然說,記得前女友不喜歡吃豆芽……妹子說,「你自己一個人過吧」!然後收拾東西走了。
影片十分搞笑,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看到妹子對男朋友有很多預設,也預設男朋友理所當然地知道,她陷入了「知識詛咒」。
還有一個情境在現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小強,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但輔導女兒的初二作業時卻坦言,「我覺得不難,但輔導我的女兒,她就是不會。」知識淵博的教授,或特許以在研究生課程中娓娓道來,但對於知識基礎差一大截的初二學生,恐怕很難從切合孩子的角度,用她聽得懂的語言去講。
至於前文說到的第三個情境——老板沈浸在自己多年的行為邏輯和思維習慣中,但員工不一定十分清楚。【哈佛商業評論】曾論述到,許多明智的商業戰略未能推行,是因為高管們用籠統的語言來表述。「讓客戶滿意!」「成為最高效的制造商!」「釋放股東價值!」對於一線員工來說,這些戰略是含糊不清的。這些都是「知識詛咒」的例項。
假如「知識詛咒」讓我們感到各種阻礙,那該怎樣消除呢?首先,使用具體的語言,必要時用影像、故事來形象表達。
例如聯邦快遞(FedEx)用「紫色承諾獎」(Purple Promise award)的故事,獎勵那些保質保量完成「隔夜快遞」服務的員工:在紐約,一輛聯邦快遞送貨卡車發生故障,替換的貨車晚點了,員工最初步行送了幾個包裹,但後來發現這樣無法按時完成路線,於是設法說服了一位競爭對手的司機幫忙,搭順風車送快遞。這樣生動具體的故事比領導多次強調「我們絕對認真負責」更生動具體。
除了用具體的語言和故事打破「知識詛咒」,我們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要學會放慢步調,留意傾聽者的反應。跟傾聽者確認「我說清楚了嗎」,他們是否真的知道你在說什麽?是否真的像你一樣熟悉這個話題?如果傾聽者不明白,就要問問自己,是不是做了沒說出口的預設,避免臆斷。
要打破「知識詛咒」,我們要多用點心,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說話的時要更加留意,放緩溝通速度,盡量讓傾聽者產生共鳴,使我們的話語更有力量。
原文正選於:突然陷入「知識詛咒」 你發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