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做好計劃還是順其自然?

2015-07-13知識

當然應該做計劃。

無論是國家、公司還是個人,都會有一個發展計劃。

具體做某個專案也需要計劃來統籌進度和安排。

但是,為什麽很多人反感計劃呢?

很多回答聚焦於計劃本身怎樣制定,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再好的計劃也需要執行,而很多人真正的問題在於——計劃執行層面存在太多的拖延,拖延導致了計劃成為了一紙空文。

一拖整個計劃就被打亂了,沒有了統籌安排的功能,計劃自然就成了一種形式,沒什麽大用處。

所以,計劃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執行計劃時往往習慣拖延, 所以,如何戰勝拖延就是如何完成計劃的關鍵。

那麽,拖延能不能解決呢?當然能。

拖延癥不是不治之癥,只要搞清楚了導致拖延的原因,就可以找到戰勝拖延的辦法。

拖延癥為什麽會產生呢?我個人的總結是, 導致拖延癥產生的心理機制是心理舒適區。

平時我常跟來咨詢我的學員說:要想改變拖延癥,就要走出心理舒適區。

這麽說的原因是,心理舒適區會使我們在面對學習的時候, 因為兩種心理需求,產生拖延行為。

第一種心理需求,是對痛苦的回避。

我們總喜歡幹自己喜歡和拿手的事情,但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愉悅的事。

腦科學研究發現,學習新知識相當於讓我們的神經元建立新的連線,還伴隨著原來的神經元的斷裂,這本身就是一個認知受損的過程。

另外呢,學習、學習,學和習是分開的,「學」是讓我們建立新的認知,「習」是把學到的東西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從學到習,需要不斷的重復才能讓知識下沈到下丘腦,最終成為習慣,這又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我在前面偽學習那節課裏也講過,真正的學習包含著經歷挫敗感的過程。

也就是學習這件事本身,就天然有一種痛苦存在。

但是另一方面,人身上也天然存在著一個非常頑固的習慣,就是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走進學習圈去體驗那種痛苦。

很多人都是因為回避這種痛苦,讓自己一再退回到拖延的狀態。

第二種心理需求,是對掌控感的需要。

「掌控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來源。

我們之所以學習,大部份原因是為了應對焦慮和不確定性。

越是對未來感到焦慮和不確定,感到自己受到了同伴壓力,覺得身邊的人都比我發展得好,就越需要掌控感。這時候拖延的好處就出來了,我們不需要逼著自己去面對焦慮和不確定,我們只需要拖著不學,待在這個熟悉的、舒適的狀態裏,就可以了。

你看,心理舒適區會使我們在面對學習的時候,選擇用拖延來回避學習的痛苦,對當下的狀態獲得掌控。但是,心理舒適區也有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它會讓你一次次用拖延去建構一個平庸的人生,而不是讓你為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去戒掉拖延的惡習。

那麽,結合這兩個原因, 有沒有辦法可以讓我們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讓我們順利邁開步伐,直面焦慮、戰勝拖延呢?

我給你介紹兩種方法,幫你戰勝拖延。

第一個方法是,學會發現讓你邁入心理舒適區的拖延征兆。

怎麽發現自己的拖延征兆呢?你要分清哪些是拖延行為,哪些是正常休息。

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受「非受迫性計劃」的影響。

體育運動中有個詞叫「非受迫性失誤」,意思是沒有受到外界的幹擾,自己主動的失誤。

相應地,「非受迫性計劃」就是說沒有什麽外界因素幹擾你的學習計劃,你主動地把已經訂好的計劃延後了。

比如,你的計劃是晚上 7 點到 9 點是學習時間,在沒有外界幹擾的情況下,你 8 點本應該在學習,結果 8 點的時候你停下來去刷了一個美劇,這就是「非受迫性計劃」,這是拖延發生的一個征兆。但是,如果到了 8 點,你在原計劃裏給自己留了 15 分鐘的休息時間,這段休息時間就不能算是拖延,因為這是你提前為自己制定的一個需要執行的計劃。只有說這 15 分鐘休息時間結束了,你應該恢復學習了,卻又自動地把休息時間延長了 15 分鐘,又因為非受迫性因素改變了自己的學習計劃,那這時候,就是拖延行為了。

為什麽我會特別強調讓你去發現拖延征兆呢?因為發現、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

你看我們每節課在講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幫你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在幫你覺察自己的信念和行為背後的機制,你覺察的越清楚,擺脫它們的機會就越大。拖延這個問題也是這樣。

我在這麽多年的學習實踐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感悟是: 人的行為往往會遵循一些自動化的模式, 比如你一旦因為「非受迫性計劃」停下了學習,開始刷美劇,那接下來基本就是「看完一集、再看一集吧」,「刷完美劇、再刷刷微博吧」這一系列拖延動作就會自動化的運轉起來,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不動腦子、心安理得的一步一步陷入心理舒適區。

在你即將走入心理舒適區的第一個時刻,發現你的拖延征兆,意識到自己即將出現拖延行為了,及時的喊一聲「停」。

第二個方法,是 心理暗示,也就是從心理層面去繞開心理舒適區的防禦機制。

前面我說過,出於對痛苦的回避,對掌控感的需要,我們會選擇用拖延來回避學習的痛苦、回避對未來的焦慮和不確定。

那我們現在也可以透過心理暗示來回避痛苦、提高自我掌控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安(Ryan Richard M.)等人在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過一個「自我決定論」(英語: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簡稱 SDT 理論。

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受到三種動機的影響:

有關愛的「關聯」,有關力量的「勝任」,有關自由的「自主」。

這三條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麽粉絲會主動無償地為明星做各種事情。

首先,粉絲認為:我做了這些會讓我喜歡的明星高興,這是愛的關聯;其次,我做得都是我能夠做到的事情,這是力量上勝任;最後,我為我愛的明星做事,我是自願的,這是自由的自主。

當三者都得到滿足時,做事的動力會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自我設計,調動自己在這三個方面的學習欲望,跟拖延說再見。

就比如我有一個學員在進行他的英語學習計劃之前,就問了自己這樣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學英語的過程中,我如何與喜歡的人產生更多連結?

他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答案,就是:我學好了英語,就可以成為我女兒的榜樣,為我女兒提供一個在家就能開口說英語、有人一起對話的環境。

第二個問題:我的能力足以勝任我給自己制定的英語學習任務嗎?

他地回答是:我可以制定自己能勝任的學習任務,然後一個個去完成,這是力量上勝任。它更多是關於你怎麽把比較難的任務合理的拆分成你能勝任的任務。

第三個問題:我做這件事是自我的決定,還是受外部影響?如果不得不做,我能主動選擇從中學到些什麽?

他地回答是:讀大學的時候,學英語是被迫的。但現在,我學英語是出自個人的需要,英語學好了,我可以向公司更高層發展,我還可以幫到我的家人,我是自願的。

這是自由的自主。

「SDT理論」看起來簡單,其實有著精巧的設計。

它的精巧之處就在於:在推動人做出改變的過程中,「我必須學」和「我想要學」,所看到的東西經常會不一樣。

「我必須學」,你會看到困難;「我想要學」,你會看到方法和路徑。

當你把出於焦慮而學習的動機轉化成自己的內部需求,再去開始學習的時候,你其實已經繞開了你心裏的防禦機制。你不會再去思考這件事是怎麽不可能,它的困難在哪裏,而只會思考這個怎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