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醫院檢查都要幾天以後才能拿到結果?

2015-07-11知識

檢驗科的不請自來。。。

1.臨檢專案

比如血常規、尿常規、白帶常規等專案, 基本上都是當天出結果的 。這些檢驗專案比較簡單,檢驗過程也相對耗時短。醫院通常要求半小時至一個小時發出結果,都算是時間很充裕的了。

2.生化學專案

從抽血送檢開始算時間的話,首先要等血液凝固,血液要凝固之後才能更好地分離出血清,同時保證儀器在吸樣的時候不會被凝固的纖維蛋白堵孔造成吸樣不準甚至儀器故障。這個時間因人而異,快的話十分鐘就可以了,慢的話放一個小時也未必凝固,更有甚者水浴大半天都無法析出血清。血液凝固之後才能離心分離血清,上機。

現在有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試速度還是很快的,一個小時能達到800~3000測試(視儀器不同會有很大差別)。 但是 ,每一個標本所開的專案,通常都包含了幾十個測試(每一種分析成分視作一個測試,比如肝功能全套,包含各種蛋白、酶、同工酶等幾十個測試,各個醫院有所不同),而且實際上多數測試從吸樣到得出結果也需要十幾二十分鐘的反應時間,因此實際上每台生化儀每小時處理的標本也就幾十個標本,而生化分析標本的量是非常多的,所有標本一起排隊等待,時間就被大大的拖延了。

當機器給出結果後,還需要等待檢驗師進行稽核。這麽多專案總不能盲目相信儀器的,檢驗師通常會根據病人的癥狀、診斷、標本狀態等仔細稽核結果。如果認為結果有問題(認為結果不準確或者出現危急值等),還得重新再檢測一次,即使是使用急診通道插隊重測,也會再耗掉很長的時間。整個過程下來,通常會消耗掉1~3個小時的時間。所以很多醫院規定當天早上抽的血,下午出報告其實是時間相當緊湊的。

3.免疫學專案

基本同生化,需要血液凝固分離血清進行檢驗。

免疫測試視方法學的不同,測試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不等,而耗時較短的快速方法通常準確性和特異性都並不十分理想,因此只作為復查方法使用。多數專案的常規方法耗時都在一個小時以上。所以免疫雖然標本量少,但是常常要很長時間才能出結果。而且,部份專案要求每做一批都要同時用試劑配套的標準品進行測試定標的,有的是簡單的陰陽性對照,有的要同時測試6個不同的濃度甚至更多才能確定定標曲線。而這些,都要消耗掉與做正常標本一樣的試劑,成本是非常高的(小小一個100人份試劑盒就幾千元甚至上萬,我經常看著冰箱裏面那些試劑覺得自己面前堆了一座金山。。。)。因此在做某個專案的標本太少的情況下,會先把標本留起來等多了一起做,以節省定標的成本。至於留多久,各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規定,有的專案可能一天只做一次,有的幾天才做一次。

免疫學檢驗的專案通常沒有會危及生命的指標,所以即使出結果的速度慢一些,也並不會對病人的病情造成大的延誤。

4.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檢查通常包括塗片鏡檢及培養檢查。在這裏只說培養專案。

普通培養,從采集標本到接種,菌落長出來至少要一天(24h)的時間,然後檢驗師會根據標本狀態、菌落外觀、氣味、塗片鏡下形態等等線索來判斷是否為致病菌。如果認為是致病菌的話,還需要進行鑒別生化和做藥敏試驗,又需要多消耗一天。如果認為不是致病菌或者無菌落生長,也需要培養至48小時再觀察。 因此,48個小時左右能發出陽性報告已經是非常順利非常快的 。如果培養出來的菌落不純,多種細菌長在一起,則需要將懷疑的致病菌分離出來轉種至另一個培養基,又需要再培養24小時才可以進一步鑒定。亦或者有的細菌生長十分緩慢,需要等細菌長成足夠大的菌落才能進行鑒定,這種情況下耗時少則多一兩天,而多的話,如培養結核分枝桿菌,則需要兩三個星期才能長出像樣的菌落。

血培養通常采用全自動血培養儀,儀器自動監測,只要培養瓶裏的血液長出了細菌,儀器監測到之後會立即發出警報。這個時間快的話兩三個小時,慢的話幾天(視標本中原有細菌的量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醫院沒有全自動血培養儀,只能透過人工觀察血培養瓶的培養情況。如果發現疑似陽性,則需要先轉種至固體培養基,再培養一天以確認是否有細菌生長。確認培養陽性之後檢驗科會電話報告危急值(血液裏面有細菌生長通常都視為會危及生命的),然後再重復普通培養的過程。血培養的時限通常為7天,即即使血液裏面並不存在細菌,也需要培養足7天才可以發出陰性報告。

微生物學檢驗有點類似於從播撒種子到開花結果的過程,需要漫長的等待。通常醫生懷疑病人感染,取微生物標本送檢的同時也會經驗性用藥控制感染。微生物檢驗報告的意義通常在於指導臨床準確用藥,醫生在得知檢驗報告之後會根據報告再調整用藥方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5.血液學及細胞學專案

血液學檢驗通常包括血流變學(血粘度、血沈等)、凝血及血液、骨髓塗片檢查等。

血流變學檢驗及凝血檢驗雖然耗時比較長(幾分鐘至幾小時不等),但是由於標本量相對而言並不多,較少出現排隊積壓的狀況,所以報告通常都能比較及時地發出。

血液、骨髓塗片及脫落細胞學檢查在不同的醫院可能歸屬於臨檢、血液、病理三個任一科室,在這裏我就放在一起說。

血液及骨髓塗片檢查通常用於輔助診斷白血病等血液病,其檢驗方法只能依靠人工鏡檢。送來的標本首先需要制成塗片,再根據檢驗目的使用相應的方法染色。其檢驗過程基本上都是由檢驗師在顯微鏡下觀察,分類及計數某種或某幾種細胞。如骨髓片通常需要在鏡下分類200個有核的細胞,需要將不同種類的細胞從原始、幼稚、成熟各個階段都分別區分開並計數,還有對形態進行觀察,最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報告結論。

脫落細胞學檢查通常是對如腹水、胸水、肺泡灌洗液或宮頸刷洗液中脫落的上皮細胞進行檢查。檢驗方法與血液及骨髓類似,均為收集、塗片、染色、鏡檢。其檢驗目的通常是在癌細胞。即不需要分類計數,只需要在塗片中確認癌細胞有或者無,即可得出報告。

這兩項塗片檢查的難度可謂是超乎想象。通常獲取的標本,在鏡檢的時候細胞並不像教科書上那麽漂亮、典型,而是以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形態花式呈現在檢驗師眼前。分類計數變得極為困難。而脫落細胞檢驗中,很多時候裏面的癌細胞數量極少,甚至有可能整張塗片中只能找到一個或者兩個癌細胞,簡直就是萬裏挑一。而且由於其檢驗目的的特殊性,報告的結果更是事關重大。不過幸好,做這些專案的標本並不多(專科醫院除外),檢驗師有足夠的時間,可以仔細的進行觀察。為了追求報告質素,出具報告的時間通常會變得很長很長(一般一個星期內)。

6.分子生物學專案

分子生物學這種聽起來就很高大上的學科,其研究物件大概是整個檢驗部門最精細的:包括染色體、DNA等等等等。其檢驗目的包括精確地從DNA層面輔助診斷病毒(乙肝、HIV等)感染,或者進行遺傳病基因位點的檢測,還有親子鑒定等。在獲取標本後,通常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提取DNA。通常采集的標本所能提取到的DNA,量是非常非常的小的,這時候,就需要用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有興趣的可自行百度)技術進行擴增,使其數量幾何級的增加,最後才能根據不同的目的進行不同的檢驗。如果在提取DNA的步驟中摻雜了任何一丁點汙染,哪怕只進了一個汙染DNA分子,在這一步驟的時候差錯就會隨著核酸擴增呈現出幾何級的擴大。因此整個檢驗過程需要十分精細的操作,耗時也非常的長。分子生物檢驗的試劑十分的昂貴。由於標本量少,常常也會將標本積攢起來一起檢驗,以節約成本。

分子生物學檢驗與免疫學一樣,其結果並不會危及病人病情(可能危及婚姻幸福),因此報告出具時限很長,通常也為幾天到一個星期這樣。

總而言之,不是我們故意慢,是真的快不起來。急查的標本我們會插隊優先檢驗,而且盡量保證快速發出結果不影響病人診治。包括我們認為病人急需結果的我們也會相對優先檢驗,比如我們會先把門診病人的標本排在前面,住院病人的排在後面,盡量保證門診病人當天可以看完病回家;或者把我們覺得檢驗結果可能對病人病情進展意義重大的專案排在前面做。 檢驗結果是醫生診治的一個參考,醫生並不會因為沒有檢驗結果而無法診治 。在必要的情況下醫生會先根據經驗進行治療,等檢驗結果出來之後再對治療方案進行更改或微調。

----------------------------------我是分割線----------------------------------------

受寵若驚!

很感謝大家的支持,收獲了那麽多贊,還上了日報。

其實我現在只是檢驗科裏面的一個小小實習生,因為剛好在各個實驗室輪轉,對各個實驗室的工作都了解一些才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我的回答裏面有什麽欠妥的地方,還請各位老師前輩們多多指正。

檢驗科在醫院裏面算是個比較「神秘」的科室:既不直接接觸臨床也不對外開放。很多人甚至包括醫生都不了解檢驗科裏面的工作情況。釋出這個答案,是希望大家多多理解我們,多多理解臨床的醫生及護士。很多情況下病人催結果都是醫生和護士們在第一線替我們承受著各種謾罵與投訴。辛苦了!

在此向奮鬥在醫學崗位上的各位老師們致敬!

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