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有哪些情緒管理的經驗值得分享?

2014-02-05知識

不論是職場還私人生活當中,大家都更喜歡跟情緒穩定的人相處。但「情緒穩定」也是一種可以偽裝的風格,有些人可能表面平靜卻內心狂瀾。

一個常見的想法是,一些人天生就非常情緒化,而另一些人則擁有更加堅韌、中庸的性格。

雖然基因很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但是多數人並未意識到另一種更加強大的影響力量。

是你的習慣決定了你的情緒感受,尤其是你的心理習慣。

一些情緒不穩定、情緒起伏的人他們多半處在以下幾種情況:

  • 迷失在在螺旋般的擔心和焦慮中。
  • 受困於抑郁和情緒低落的發作。
  • 為很小的壓力或困難生氣和煩惱。
  • 但是從經驗來看,其實是一系列微妙但強大的心理習慣導致了這所有的情緒不穩定。通常,這些習慣是在很早以前的童年早期習得並強化的,並且從未改變。

    所幸,任何人都能學著變得更加情緒穩定。關鍵是找到並去掉這些帶來這麽多情緒痛苦的無益的心理習慣。

    丟掉以下這五個沒有用處的心理習慣,你會發現你比自己想象得更加情緒穩定——你能夠經歷你所有的情緒,但不會被弄得崩潰。

    習慣一:相信自己所有的想法

    僅僅因為你有一個想法,並不代表這個想法是對的。

    生而為人,我們理性、創意性思考的能力是我們最偉大的優勢之一。沒有它,我們就不會有貝多芬的奏鳴曲,民主形式的政府,卓思·狄更斯的小說,或者小兒麻痹癥的治療方法。

    但是針對大腦產生的每一個有趣的、創造性的甚至天才的想法,它同樣產生即便不是成千上萬也是成百上千愚蠢的、非理性的甚至是滑稽的想法,這些想法都沒有任何意義。

    例如:

    2+2=5。如果你讀著這句話,那麽你大腦中冒出的是2+2=5。但是你想到它的簡單事實並不意味著它是對的。

    但是,大腦並不僅僅產生非理性的想法。我們的大腦同樣能夠產生很多實際沒有用處甚至是邪惡的想法。這些想法會帶來集中營和化學戰爭,正如另一些想法帶來「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和「美國和平隊」(the Peace Corp)一樣。

    關鍵是,你的想法並不一定正確或有用。認為它們正確且有用會導致情緒問題。

    如果你認為你大腦中出現的每一個想法都是對的,那你最終會「想太多」。

  • 如果一個非理性的擔憂突然在你的大腦中冒出來,你的配偶會死在回家路上的車禍中,你相信大腦中一切想法的習慣會帶給你大量且過多的焦慮。
  • 如果對同事的非理性評價突然冒出來,你相信自己一切想法的習慣會帶給你很多困擾,也可能帶來粗魯的行為。
  • 如果一些關於近期一個失誤的消極自我對話突然出現你的大腦中,你相信自己一切想法的習慣會帶來大量且過多的內疚和羞愧。
  • 「想太多」是個大多數情緒問題的根因。不要相信你所有的想法都是的,這樣你就能停止「想太多」。

    不要相信你所想到的一切。想法僅僅是——想法而已。——艾倫·洛克斯(Allan Lokos)

    習慣二:評價自己的感受

    去評價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特別是你的情緒,是說不通的。

    世界上沒有一個法律體系會因為別人感到生氣而把這個人關進監獄。不論這個人感到多麽憤怒,作為社會整體,我們只評價人們做了什麽——即他們的行為。

    另一個理由也很簡單:評價別人無法控制的事情是沒有道理的。你不能直接控制你的感覺:你對悲傷和幸福的駕馭程度是一樣的。

    但這是人性的一個怪癖,我們知道對別人來講是對的,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又忽視了它。

  • 我們同情別人的焦慮,但是在自己開始為某事緊張的時候,告訴自己太軟弱了。
  • 我們理解朋友的抑郁或悲慟,但是告訴自己「堅持」、「不要當懶蟲」。
  • 更加諷刺的是,你同情你感覺不好的朋友,但是當你自己感覺不好的時候,你開始批評你自己!

    評價自身感覺的一個問題就是它在你已然感受的痛苦之上鋪上了第二層情緒痛苦。

  • 你因為感到悲傷而責備自己,現在你感到既悲傷又羞恥。
  • 當你因感到生氣而擔心,你在生氣之外,還感到焦慮。
  • 當你因感到害怕而指責自己,你感到既挫敗又恐懼。
  • 感覺糟糕本身——沒有不讓自己因感覺糟糕而感覺不好——已經很難了。

    如果你想要擺脫批評自己感覺不好的習慣,學習練習自我同情。

    好奇,而不是評價。——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習慣三:每件事情都需要意義

    在每件事情上都尋找意義通常是一種防禦機制,來避免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厭惡不確定性是人類本性。從買哪個顏色的鞋子到和誰結婚,我們的決定中總有一些不確定性,與之相伴的是一些焦慮。

    但對一些人來說——尤其是那些成長於混亂或極其不可預測環境中的人來說——他們習得把不確定性看成是危險的,並且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它。避免不確定性所來的焦慮的一種常見方式就是對萬事萬物追尋意義。

    透過告訴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有意義,我們給自己一種確定性的假象。

    但是如果你一直用尋找意義的方式來減緩對不確定性的焦慮,你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會越來越弱。

    到某個點上,現實會捉住你,讓你去面對生命無常的本質:

  • 也許是一名好朋友在年紀輕輕地時候就沒道理地死掉了。
  • 也許是你沒道理地從夢想工作中被解雇了。
  • 也許是你的伴侶沒道理地離開了你。
  • 編造所有的一切都有意義的故事最終會在不確定性變得極大的時候失效。而如果你沒有強大的情緒力量去包容不確定性,你的心情和情緒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抑郁和重度焦慮是常見結果。

    情緒穩定的人有力量和醫院接受不確定性本身——直面不確定的未來並接受它。

    在小事情上練習接受不確定性,然後你能在大事情上自信地處理不確定性——最終總是有效的。

    智慧就是懂得忽視什麽的藝術。——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習慣四:試圖掌控一切

    控制通常是不安全感的一個標誌,對無助的一種恐懼。

    就像需要在所有的一切上尋找意義,這表明你害怕不確定性,試圖掌控一切表明你害怕感到無助。

    問題是,你是無助的。至少在很多案例中是這樣。生命的本質就是我們無法掌控我們想要掌控的一切。

  • 你無法控制你最好的朋友是否每天抽那麽多煙。
  • 你無法控制你的老板是否認為你是聰明的。
  • 你無法控制你的配偶是否在一天結束之後感到壓力很大。
  • 你在生活中的力量和影響力是有限的。

    你可以試圖以你認為最好的方式去影響別人,但為結果負責是一個錯誤。

    當你的無意識信念是你能夠控制一切的結果,你最終會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高期待。不可避免的,當這些期待沒有實作時,你會有很多情緒問題。

  • 你好朋友告訴你他要戒煙之後,他在吸煙的時候被你撞上了,這會帶來飆升的挫敗和失望。
  • 在一個自己感覺很棒的展示之後,你的老板給了你一些負面反饋,這讓你感到很羞愧、懷疑自己。
  • 你配偶回家的時候又一次壓力很大,盡管你中午的時候打電話到辦公室了,這會讓你生氣和怨恨。
  • 提醒自己,你可以感到無助。有時候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拒絕無處長期並不會幫到任何人——尤其是你自己。

    把期待降到一個現實的水平並不意味著你不在意。它意味著你誠實地對待你自己。

    最後,謙卑地接受你無法像自己所想一樣去掌控。做最好的自己,但不要假裝自己是神。

    理性之人透過漠視掌控之外的東西來獲得平靜。——納瓦爾·拉維坎特(Naval Ravikant)

    習慣五:基於情緒而非價值做決定

    耗費時間逃避痛苦的人通常沒有精力來處理最重要的事情——即他們的最高目標。

    我們都想感覺良好。但是當下的感覺良好總是以未來的感覺為代價。

  • 焦慮的時候,找朋友給你信心能讓你當下感覺良好。但是長久以往,你在告訴你的大腦,你不能自己處理好自己的焦慮。這會侵蝕你的自信,讓你長期下來更加焦慮。
  • 隨口說出對配偶的刻薄評論會讓你感覺自己是對的,但長期下來,你會破壞你們之間的信任。
  • 因為缺乏動力而躺在床上,當下讓你感覺良好。但是長期下來,你在消解你的自尊,因為你告訴你的大腦,不必相信你會兌現自己對自己的承諾。
  • 不是因為情緒和感覺是壞的或者有誤導性的,有時候它們非常有用。

    而是因為把情緒奉為真理是一個錯誤,現實是,我們的情緒總是跟我們的價值觀有直接的沖突。

    如果你想要感到情緒穩定,你必須學會把情緒至於價值觀之下。

    最好的一個方法就是持續地提醒自己,你的價值觀和你的追求。

  • 我是在乎舒服地躺在床上,還是減到理想體重,保持健康和活力?
  • 我是在乎現在焦慮少一點,還是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 我是在乎感覺自己是對的,還是跟配偶有良好的關系?
  • 你可以基於自己想要什麽感覺,或者你的價值觀來做決定,做明智地選擇。

    在於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這個空間中有我們選擇回應的權力。——維克多·法蘭爾(Viktor Frankl)

    總結

    每個人都經歷令人痛苦的情緒。成為一個情緒更加穩定的人,意味著你要培養一種健康的情緒反應方式,以此來改善你與自身情緒之間的關系。

  • 不要相信你想到的一切。
  • 拒絕評價自身的感覺。
  • 放棄對一切事物追尋意義的需求。
  • 放棄試圖掌控一切的努力。
  • 基於自己的價值觀而非感受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