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梅艷芳】:這不是一部商業電影,這是她的一輩子

2021-11-22知識

作者 /曹樂溪
「現在B站開啟03年梅姐的演唱會影片,居然發現有123個人在看!幾個月前都只有我一個人。」


電影【梅艷芳】上映,有粉絲發微博感謝監制江誌強。
盡管一些聲音質疑現在不是拍【梅艷芳】最好的時候,對年紀七旬的安樂影業掌門人而言,這部欠梅姐的電影已經遲到多年。
坐在采訪間,張藝謀【十面埋伏】合作未成的細節,與梅艷芳最後一次單獨面見時的遺憾,拍攝【梅艷芳】時對其36年演藝生涯的片段取舍,江老板知無不言。


他將這部電影看得很重。「我從來沒有過喜歡電影裏哪一段,這聽起來好像商品。拍【閃光少女】,我可以告訴你我最喜歡中樂和西樂對決的部份,但【梅艷芳】不是一部商業電影,只是講一個人的一輩子。」


電影18年後終相見,梅艷芳重情重義的江湖兒女一生令人感慨唏噓。故事悠遠,一些曾被秉承的精神已經遠離世人,江誌強卻覺得自己要像梅姐一般不能放棄,「只要觀眾有一點點反應,我就很高興了。」

"在我心中,她肯定是一個女俠"
1986年8月10日,香港沙田廣場裏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群。一些市民攜家帶口來看圍繞電影【子貓物語】展開的寵物大賽,更有不少粉絲為了一睹梅艷芳的芳容。
那是江誌強第一次見到梅艷芳。彼時未滿23歲的梅姐已是橫掃歌壇金獎的大明星,簽約嘉禾後開啟從影之路。江誌強經朋友介紹,詢問其能否為安樂發行的【子貓物語】月台,正在拍許冠文【神探朱古力】的梅艷芳二話沒說,爽快應下。
「完全沒有架子,就一個助理跟她過來,沒有保鏢。」台下與梅艷芳簡單寒暄了兩句,江誌強的印象是仗義,「她這個人很樂於助人,我們一個小小的公司她都願意來幫忙,鼓勵我們好好做,有什麽需要的地方就講。」


「當時很多人為了看她前來,電影最後賣得不錯(笑)。」
認識多年,從不喝酒唱歌應酬的江誌強與梅艷芳每次見面,都是工作場合。「我們不在一個圈子裏,她是高高在上的大明星,我們是小小的進口片商,就是電影節、頒獎禮上見面握握手,聊聊天。」
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影壇星光璀璨,「兩周一成」、許氏兄弟等活躍於市場。江誌強的安樂影業主營發行,直到1998年左右才正式進入制片行業,與李安、張藝謀合作的【臥虎藏龍】與【英雄】口碑票房雙收,華語電影迎來大片時代。
2003年,已經確診宮頸癌的梅艷芳準備演唱會之際,找到江誌強說希望拍一部能留得下來的電影。
正在籌備張藝謀【十面埋伏】的江誌強立馬與導演聯系,「張藝謀為梅艷芳寫了一個很厲害的角色,飛刀門的掌門人大姐。當時是覺得終於可以幫她簽上合作,最後人卻走了。」
萬千遺憾,化為【十面埋伏】片尾那一句「謹以此電影緬懷梅艷芳小姐」。
梅艷芳一生拍了近40部電影,江老板尤其喜歡她在【審死官】飾演的宋夫人,挑戰喜劇的梅姐無厘頭程度甚至不輸搭檔周星馳。


「她什麽都能演,【女人四十】,【胭脂扣】,【鐘無艷】......」在江誌強心中,梅艷芳是天生的表演者,也是江湖道義的東方女俠。
最後一次見面是2003年底,梅艷芳叫江誌強去家裏聊聊。得知梅姐病重,很多親友常聚在家中陪她,江誌強到訪時助理說梅姐剛剛睡下,「我們不願意吵醒她,待了一陣子就走了」。
「我非常遺憾的不是沒能見到她,而是當時不知道她的病況。」如果可以,江誌強希望03年年中單獨見梅姐時,勸她別做任何事情,「不要總把人家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要把自己的身體放在第一位。」
但熟知梅艷芳的人會知道,心有大愛的她終究是放不下的。1993年成立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多年來參與兩岸三地各項慈善活動,2003年非典蔓延,梅艷芳組織1:99群星演唱會為抗擊非典義捐。
「梅艷芳永遠不先為自己想,總想著先幫人,在我心目中她肯定是一個女俠的。姐姐有什麽事情她第一個沖出來,她對身邊的朋友、助理,比對老板好一百倍。」
梅姐走後多年,香港星光大道上,為梅艷芳矗立起一尊「香港的女兒」的銅像。
「不是你商業上多成功,捐了多少錢或者多有名氣,而是因為梅艷芳的精神代表著愛國愛港,香港人希望表達對她的愛與感謝,」江誌強坦言。「此後再沒有第二個銅像蓋出來了。」
【心債】是梅艷芳1998年獲得新秀大賽冠軍後,首張粵語專輯的名字。梅艷芳走後,為其一圓電影夢成了江誌強的心債。
但他知道做人物傳記片並非易事:不僅市場很難買單,僅從電影敘事取舍,4歲登台唱歌養家,梅艷芳長達36年的演藝生涯每一分鐘都很燦爛,「可能要拍40部電影才能講完」。
「到底我們要拍什麽呢?」
暌偉18載|"忘不了,終相見"
2009年,江誌強是沒有想明白的。
「當時覺得梅姐走了好幾年了,答應過她的事情是不是要做?」編劇找到了,故事卻無從下筆,與梅艷芳有關的多數人依然活躍於影視娛樂圈,拍攝真實人物需要花大量精力進行資料梳理。
江誌強不想拍那些媒體跟風傳出來的八卦花邊,但「誰願意花幾年幫你去找資料呢?」
直到2015年,【寒戰】、【捉妖記】等專案的大獲成功令安樂影業名聲赫赫,也讓江誌強找到了電影【梅艷芳】的掌鏡人。
年底忙完【捉妖記2】的後期,他聯系正在拍攝【寒戰2】的導演梁樂民,「香港導演可以花6年拍一部電影的,我知道的真的不多,梁樂民是一個。」
兩人花了兩年多時間采訪梅姐生前身邊的人,其間不乏拒絕與質疑之聲。
「困難在於別人為什麽相信你,」江誌強坦言。「你說欠梅艷芳一部電影,但這個世界上欠梅艷芳的人多得是,她這輩子幫了很多人,欠她證明不了什麽的。我們只知道有什麽要應付的,有什麽困難的地方就去解決。拒絕是正常的,幫你是特別的。」
江湖人情冷暖,但總有人熱忱不改。電影中飾演梅艷芳一生摯友劉培基的古天樂,接到江誌強的邀請二話沒說,即便知道拍【梅艷芳】風險很大,還是參與了電影的投資。


林家棟與楊千嬅在片中出演梅艷芳在華星唱片的上司與經紀人,也是一聽說要拍梅姐就欣然赴會。作為梅艷芳的同門師妹,楊千嬅至今記得她對年輕後輩的關註提攜。
為延續這種精神,【梅艷芳】中張國榮、梅愛芳乃至主角梅艷芳的飾演者都是影壇新人。聊到選角的爭議,「其實找誰來演都難,」江誌強並不避諱。「拍電影我們根據梅艷芳的精神去做,她是非常提拔後輩的人,所以我們選角也想把機會給到一些年輕人。」
飾演梅艷芳的王丹妮模特出身,身高比梅姐高10公分,長相也並不十分相似。本以為是陪跑,卻在5000個女孩中脫穎而出,打動江誌強的是她身上與梅艷芳類似的個性。


「首先是做人態度,她很堅持,你說不好,要講一個理由說服她才可以,如果你說我是老板我說了算,她不會理你。」
梅艷芳身上堅毅要強、凡事都要做到最好的精神,似乎浸入到王丹妮的精神世界,半年的訓練中,白天要練歌舞與表演6個小時,她自掏腰包花錢再補6個小時加訓。
「看到她對這個角色的誠意在哪裏,講得出做得到,也很有表演天賦。」
最後一場試演,王丹妮換上婚紗演唱梅艷芳的【夕陽之歌】,舉手投足間已有梅姐的風韻,在場的工作人員都紅了眼眶。
【梅艷芳】海報上那句「忘不了,終相見」,正是電影的創作初衷。
「演唱會上梅姐說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她,我們就是按照這個主題去拍的。」梅艷芳長達36年的演藝生涯精彩跌宕,在取舍上江誌強與梁樂民選取了親情、友情、愛情三條線索,來呈現梅艷芳永大愛為先、永不放棄的人生觀與進取精神。
以順序和插敘閃回講述梅艷芳的一生,電影中有多處細節動人:比如剛簽約華星時,梅艷芳主動請纓代替同事去夜總會演出,三語連唱征服觀眾,又比如與Eddie劉培基合作後,梅艷芳開啟「百變天後」模式,男裝、印度紗麗、鉚釘抹胸等裝扮在80年代娛樂圈刮起獨樹一幟的潮流。
而經歷了KTV事件出走泰國,回歸後的梅艷芳宛若新生,做慈善、辦義演,從人生谷底重回事業巔峰。
重溫電影人生的江誌強並不輕松。「如果問我現在看這部電影,你喜歡哪一段,我只覺得她這個人每一段都活得很痛。」
「4歲開始沒有書讀,唱歌唱到18歲,你覺得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麽?不可能的。很多人童年擁有的東西她都沒有,包括父親的愛,這樣一個小孩不可能生活得開心的。」


【梅艷芳】中也呈現了這種繁花散盡後的落寞,情場失意,姐姐嫁人,作為公眾人物的身不由己與高處不勝寒,讓梅艷芳體味到孤獨。
「我跟她接觸不會有這個感覺,」江誌強坦言。「我只是見她幾次,是後來找資料才知道,原來拿到獎梅姐是不高興的,在家一個人喝酒。」
在最後一場演唱會上,梅艷芳拖著病體換上劉培基親手打造的白色婚紗,將自己嫁給觀眾和舞台。
一聲「拜拜」,重情重義的江湖兒女告別世界令人唏噓,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八九十年代是粵語歌曲年代的最高峰,她的離開代表著這個年代逝去,新的時代開啟。」

"我相信市場上有越多好內容,越多人有飯吃"
對江誌強而言,上世紀80年代同樣是人生轉折點。
子承父業繼承了影城與公司,30歲出頭的他最初沒有太多感覺。在香港電影節上,江誌強看了宮崎駿的【天空之城】,被深深吸引的他前去日本拜訪動畫大師,並成為第一個代理宮崎駿電影的香港人,與其合作長達數十年。
「怎麽說呢,發行行業是你要看劇本後做個判斷,這是不是一部好電影,我看過幾千上萬個劇本,經常看到淩晨三四點鐘,電影一年看兩三百部。」
嚴謹認真的工作習慣跟了江誌強幾十年,他並不覺得累,「因為喜歡嘛。電影是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定要找到裏面有些東西是很滿足到你自己的,對我來說我找到了一個摯愛。」


正式踏入制片行業後,江誌強帶領的安樂影業一手打造了【捉妖記】【寒戰】【北京遇見西雅圖】等賣座系列商業片,也扶持青年導演們推出了【海洋天堂】【閃光少女】【路過未來】等情懷與文藝佳作。
他一直保持謙虛的心態,覺得自己沒有眼光也不懂資本。
「我也有很多不好的戲,很多做生意的人會這樣想:我幫你,你能給我什麽東西?我不是這樣對待人和專案的,你首先有個好東西,我會看你手上的東西值不值得幫,能不能把市場搞大。我相信市場上有越多好的內容,越多人有飯吃。」
以劇本為基礎,尊重商業規則也講求人情,江誌強相信兩者間會有一個平衡。拍【捉妖記】、【寒戰】是為了賺錢,但拍【梅艷芳】不是商業行為,而是還心底的一個債,「沒有考慮過預算,人物傳記片很難去告訴人家這部電影能賺錢,我說不出口。」
我們感慨江老板身上有俠義,他擺手,「梅姐仗義我很多,我沒得比,我現在才開始學。」
擔心年輕人對梅姐的故事不再關註,這次輾轉多個城市跑路演,江誌強心裏有了一些安慰。有傳媒學院的學生代喜歡梅艷芳的母親專程來看電影的,也有身為護士的觀眾感謝他,拍這部電影能提醒女性關註子宮健康。
「電影有不同的地方去啟發不同的人,有些00後不一定是梅姐的粉絲,看完電影會上網搜搜梅姐的資料、聽聽梅姐的歌,這樣就挺好的。」
面對四面八方的討論,江誌強心平氣和。「好的壞的評論都有,我們要聽聽觀眾講什麽,人家為什麽不可以批評你呢?或者說當你做得很光明磊落,幹嘛要怕人家批評?」
他清楚互聯網時代觀眾的口味變化很快,影片平台的崛起創造機會也加劇洗牌,「競爭非常激烈,找專案很難,導演很多,好的導演不多。」
江誌強一直保持樂觀與學習的心態。采訪間隙聊到上一位主創物件、演員白宇,「我看過他【沈默的真相】,」江老板反應很快。「一部很火的劇嘛,我兩個晚上就看完了,他是非常有潛力的一個演員。」
在行業浮沈數十年,面對如今的影視寒冬他選擇向前看。「不要放棄,這是梅艷芳說的。把握機會努力做好,疫情會過去,更好的時候會來臨。」
正如我們問他從業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事,「認識宮崎駿,拍了【梅艷芳】,」江老板脫口而出。
「第三件事——」他決定留給未來,「還沒發生。」
-END-